APP下载

解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演绎

2017-07-01

黄河之声 2017年6期
关键词:海顿大调奏鸣曲

王 贺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解析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演绎

王 贺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十八世纪下半叶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本文将就其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Hob.XVI:50-52)当中的《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为例,探析其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笔者在收集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文字资料过程中发现,国内对于海顿钢琴奏鸣曲研究的书籍和文章比较少,尤其对于海顿奏鸣曲演绎研究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应该说:我国学者对于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不乏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成果。在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海顿钢琴奏鸣曲尤其是海顿晚期三首奏鸣曲的所有文章之后,笔者从演奏者的角度探索《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演绎问题,抓住演奏此曲时的情绪把握,比如力度处理及性格体现、肢体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同构现象、以及如何把握整首作品的完整性等等。

海顿;钢琴奏鸣曲;艺术形象;演绎手法

一、力度处理与音乐性格的体现

何为力度。力度有多层意思,在音乐术语中,力度指谱子或音乐表演中音响的强度。

何为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何为音乐性格。音乐性格即艺术形象,也就是音乐的内容、意义和意境。

不同的音乐性格可以通过不同的力度处理来表现,同样,不同的力度处理体现出不同的音乐性格。要想把一首乐曲演奏得吸引人,扣人心弦,势必需要演奏者赋予各个力度记号以不同的性格表现,并且把这些表现表演得惟妙惟肖,绝不是仅仅是物理上的力度强弱。这就好比文章当中的形容词,将其运用得当势必可以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譬如,相同的力度记号f,它可以是愤怒的f、强壮的f、健康的f、开朗的f、庄严的f、沉痛的f等。相同的力度记号p,它可以是哀伤的、纤细的、委婉的、害羞的、歌唱的、纯净的等等。所以说,力度与性格是相辅相成,需要在富有想象力和强大的联觉①能力的基础上做缜密的安排。把握好力度与音乐性格上的联系,音乐自然会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就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而言,纵观其全部三个乐章,它所涉及到的基本的力度记号有:p、f、ff、fz。其中,ff记号仅仅出现了两次,分别在第二乐章A段第10小节,以及第三乐章48小节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海顿的这首钢琴奏鸣曲当中,p、f和fz高频率出现,那么就需要演奏者将这些力度赋予不同的音乐性格。比如第一乐章呈示部以f开始,为了体现海顿想建立一个公开(public)的有号召性的基调,演奏者可以赋予这个f以庄严、高贵的音乐性格。(见谱例1-1)

谱例1-1:

比如第9小节上的f,可能演奏者就要有与开头的f的不同性格的把握。这里的f,与前面庄重的基调相比,总给人感觉仿佛多了一丝武断的拒绝的意味,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令,演奏时要用十分坚定的态度,甚至可以强调每一拍上的第一个音,来表现这里的f的帝王般霸道的性格。(见谱例1-2)

谱例1-2:

比如第三小节上的p,有种欢快、调皮的意味,那么他的音乐性格及艺术形象可能就是顽皮的小朋友,天真可爱的性格,演奏的时候要注意左手的和弦要弹得集中且整齐,不要拖得太长,甚至可以弹不满八分音符,充分空出后面的八分音符休止符,右手的声音应该是细的,像单簧管的声音。

再比如第6小节的p就显得平稳歌唱许多,演奏者可以弹得体贴而又温暖,注重旋律的流动性与歌唱性。

二、肢体语言与音乐同构

同构现象是指视觉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就是指某个共同的元素为多个元素所公用的现象,是很奇妙的视错觉现象。在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也有很多同构现象的地方。

在钢琴演奏中,内心情感的表达与呈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演奏者对于所谓“二度创作”的最高境界,那么在这“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肢体语言的加入将给音乐语言的表达带来推波助澜的强化作用。所以,有艺术性的肢体语言会有助于不同层面的听众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同时又能给演出增添效果和吸引力,通过眼睛看音乐,想必会给听众们带来更多不一样的趣味性。这就如同我们在听音频或者听CD的时候所感受到的东西,往往与在现场聆听演奏会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后者通过视觉加听觉再加上现场气氛来享受音乐,你感受到了音乐中的情绪,这种情绪虽然有听觉来输入,但是通过视觉来影响你的大脑,你所有的注意力似乎被眼前所见、耳中所闻融合了,耳畔的曲调仿佛在眼前鲜活起来了,甚至可以感受到整个腔体与音乐共振。

虽然合理的肢体语言安排有助于观众去感受音乐,不过请谨记,肢体动作的安排绝非刻意的遵循一种固定特指的模式,它是演奏者根据内心听觉与表达需要,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情绪表达的流露,它的安排是指演奏者对整首乐曲的大的命脉的梳理,将情绪按照作者的情感发展进行有方向性的合理安排,再通过视觉上的肢体形象的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一步步带领听众随着音乐的起伏体验各种各样的情绪,直到沸腾的最高潮。

比如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的最开头两小节,由于需要表达乐曲庄严高贵的基调,演奏者在演奏时一定是笔直坐好,挺起腰板,手臂自然运送力量到琴键深处,神气大方的神情再加上从容坚定的眼神,种种与这段音乐形象同构的肢体语言和神态都要融入进来,这样不仅有助于演奏好这段音乐,还帮助了普遍听众理解它感受它,增加吸引力。

再比如第一乐章27小节处,这里要想表现出作曲家所希望的幽默、机灵、可爱的音乐形象,那么这时候的肢体语言也要放轻松,头部可以稍微偏向一侧一个音符。相信如果这时候演奏者还是一副闭着眼睛的陶醉状,一定没有人会感受到这种机智的灵性了吧。(见谱例1-4)

谱例1-3:

所以,音乐肢体语言有静有动,弹琴时千万不能有一动不动的木讷状,也不能为了追求动作而生搬硬套地模仿其他大师的动作,故弄玄虚,它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即使它有时夸张,有时似乎存在某种特意的表演成分,但它一定自然不做作,在配合自己表演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普罗大众的欣赏趣味,抓住了他们的眼球,这可能也是钢琴家郎朗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用整个身体来感受与表现音乐,肢体语言与音乐语音的完美同构。

三、一气呵成的完整性

这里所讲的一气呵成的完整性,其实要先将它们分开理解。说到一气呵成,必须要讲到乐句的划分和句子当中起伏线条走向的规划。

正确的分句,是按照作曲家谱面上的指示的同时,根据演奏者所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再结合演奏者自身的审美趣味及感受程度,进行与表达音乐相关的乐句划分工作。

一个乐句有起有收,乐句当中有一定的发展的方向性,即顶点,每个乐句要有一定的“形状”,有起有伏,像手握毛笔,在宣纸上起伏作画。这些都是需要演奏者根据所见所想,经过缜密思考后,独具匠心的合理安排出来,弹奏出有艺术性的分句,把握好乐曲的主要情绪。

比如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二乐章的第一句,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小节呈“橄榄形状”乐句,乐句的起点是比较安静的p,通过第2小节渐强符号的发展,在第3小节第三拍到达乐句的顶点,随后出现连续的三度音程下行,直到乐句结束,是一个轻的结尾。(见谱例1-4)

谱例1-4:

句子与句子之间构成了段落,段落与段落间构成了整个乐章。在把握好每个乐句内部的起伏安排的基础上,演奏者还要考虑每个乐句在这个段落中的情绪与地位。

以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二乐章第一段为例,这是一段典型的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每一句有四小节,每一个乐句都分别担负着在这个段落中不一样的意义,如果说古代唐诗的诗文结构的写作方式是“起-承-转-合”的话,那么这种结构表述同样适用于这个乐段里。第一句的“起”是开端,表明乐曲基调,渲染乐曲气氛,宁静的背景铺垫中夹杂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第二句“承”是承接,在第一句的情绪上加以发展,在调性上通过E大调的关系小调升c小调(第6、第7小节),最终停留在E大调的属调B大调上。第三句“转”是转折,这一句的调性比较复杂,从e小调到C大调到B大调再到E大调,几乎每个小节都有调性上的转变,体现出在“转”的过程中,曲折而复杂,情绪和内容上都显得更加深刻。第四句“合”是总结,这一句的开始又出现了第一句最开头的三个音,仿佛在对这一段做一个总结性陈词,调性也经过短短的升f小调和升c小调,最终回归到阳光般温暖的E大调上。

接下来就要考虑乐章的整体完整性了,要想使乐章演奏得一气呵成,达到让人屏住呼吸想一口气把它听完的效果,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安排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尤其在这首近10分钟的慢乐章里,想要牢牢地抓住听众们的神经不松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由一条主线来引导,把握好主线的方向性,找到整个乐章的最顶点,安排好各段的情绪和力度。这个慢板乐章是单三部曲式,由三段构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在句子与段落的细节安排之后,要上升到每个段落在整体中的情绪把握和布局。一般情况下,中间的B段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调性和力度以及性格上的变化,比如这里的B段,骤然转到同名小调e小调上,情感表达上更加深邃,段落一开头就以f开始,和A段形成对比,之后经过短暂的G大调,又回到了阴暗,内心充满斗争的e小调,在一长串属七琶音的华彩乐句上戛然而止,表现了强烈的戏剧性。B段明显在写作手法上比A段更华丽,f、p交替对比更频繁,在情绪上也更加激烈、矛盾、充满戏剧性,所以在整个乐章的安排上,B段应该是这个乐章中音乐起伏最大的,f、p性格对比最强烈的,情绪上激动的,甚至肢体动作幅度最大的整个乐章的顶点,只有进行了这样的安排,整个乐章才不至于松散无序,达到融会贯通、一气呵成的效果。■

注释:

① 联觉: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从而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最常见的联觉是“色-听”联觉,即对色彩的感觉能引起相应的听觉,现代的“彩色音乐”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1] John McCabe 著,王恩冕 译.BBC音乐导读18《海顿钢琴奏鸣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2] 朗·保罗·亨利 著,顾连理,杨燕迪等 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 郑兴三.海顿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 菲利普·唐斯 著,孙国忠,沈旋,伍维曦,孙红杰 译.古典主义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海顿大调奏鸣曲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手机上的奏鸣曲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G大调随想曲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善是养生
春天的奏鸣曲
音乐家收学生
饥饿奏鸣曲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