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蓄动能经济发展激活力
——2016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发展情况分析
2017-07-01张红军
张红军
(合肥市统计局,安徽合肥230071)
转型升级蓄动能经济发展激活力
——2016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发展情况分析
张红军
(合肥市统计局,安徽合肥230071)
2015年9月,安徽省政府确定了包括合肥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在内的首批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和发展,2016年,合肥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智能语音四大战新基地集聚效应愈加显现,本文总结了合肥市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了各基地的情况,指出了目前基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快基地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部分建议。
合肥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问题 建议
2015年9月,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制定了“调转促”的“4105”行动计划,形成了“四大发展目标、十大重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的总体部署,作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大决策。同月,省政府确定了包括合肥市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和智能语音产业在内的首批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下简称战新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和发展,2016年,合肥市战新基地经济快速发展,集聚效应愈加显现,不断蓄积创新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为合肥市“经济发展激发了新活力。
一、总体情况
(一)工业企业占主体地位
2016年末,合肥市四大战新基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数142户。分产业看,工业企业87户,占四大战新基地的61.3%;服务业企业55户。分基地看,新型显示基地20户;新能源汽车基地33户;集成电路基地33户,其中服务业企业7户;智能语音基地企业56户,其中服务业企业48户。分类型看,核心企业37户,占战新基地的26.1%,其中服务业企业7户;关联企业105户,其中服务业企业48户。
(二)带动发展的成效明显
2016年,四大战新基地中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07.7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下同),同比增长25.2%;前11个月(下同),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3.51亿元,增长18.0%。其中,工业产值占合肥市工业和安徽省战新基地的9.0%和24.7%,同比提高1.1和1.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合肥市工业和安徽省战新基地16.0和7.2个百分点,对合肥市工业和安徽省战新基地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1.6%和32.6%,带动合肥市工业和安徽省战新基地产值增长2.0和5.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2016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生产完成情况
(三)安徽省基地中排名靠前
从增速看,2016年,合肥市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显示基地工业产值增幅均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0.2、11.4、6.8和2.9个百分点,其中,智能语音基地产值增幅列安徽省基地首位,其余三大基地列第4、7和8位(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基地均单列,下同)。从总量看,2016年,除智能语音基地外,其余三大战新基地产值均突破百亿,其中新型显示基地产值仅次于铜陵市铜基新材料基地,在安徽省基地中列第2位。
(四)核心企业增势强劲
2016年,30户核心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00.70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产值的66.2%,增长27.2%,高于合肥市四大战新基地关联工业企业和安徽省核心工业企业产值增幅5.6和10.4个百分点。从基地看,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和集成电路基地核心工业企业产值分别增长44.3%、43.5%和37.1%;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智能语音基地核心工业企业产值占比均超过一半,达到86.8%、75.0%和55.7%。
(五)经济效益成果斐然
2016年,87户基地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5.91亿元,增长23.0%,高于合肥市工业15.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9.78亿元、增长18.6%,高于合肥市工业10.0个百分点,其中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和新能源汽车基地利润分别增长47.9%、26.7%和26.1%。基地工业企业亏损面10.3%,低于2015年2.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37.6%;资产负债率51.5%,低于合肥市工业5.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0%,高于合肥市工业0.55个百分点。
(六)社会效益贡献突出
2016年,四大战新基地从业人员达6.70万人,比2015年增加0.58万人,其中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10万人,增长9.6%,高于合肥市工业8.1个百分点,同比增加0.45万人,占合肥市工业从业人员增量的51.9%;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1.60万人,增加0.14万人。工业企业上缴税金13.24亿元,增长19.2%,高于合肥市工业14.4个百分点,其中应交增值税9.94亿元,增长20.1%,高于合肥市工业12.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3.30亿元,增长16.5%,高于合肥市工业18.1个百分点。
(七)产品竞争实力雄厚
2016年,四大战新基地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8.3%,高于合肥市工业1.1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44.39亿元,增长22.9%,高于合肥市工业23.7个百分点;外向度27.4%,高于合肥市工业16.7个百分点;占合肥市工业的23.3%,高于产值比重14.3个百分点。其中超亿元企业9户,同比增加1户;超十亿元4户,分别是鑫晟光电、惠科金扬、京东方光电和翰博高新材料,合计实现出口交货值225.23亿元,占合肥市工业和四大战新基地的21.5%和92.2%。
(八)重点企业聚集效应明显
2016年,四大战新基地工业企业的户均产值为10.43亿元,高于安徽省战新基地和合肥市工业户均水平6.21和6.35亿元;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2.43亿元,高于合肥市服务业平均水平1.98亿元。从工业看,产值超亿元企业61户,超10亿元企业19户,超50亿元企业6户,超100亿元企业2户。超亿元企业完成产值895.50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工业产值的98.7%。从服务业看,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23户,超10亿元企业4户,其中超亿元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3.73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服务业营业收入的92.7%。
二、各基地情况
(一)新型显示基地产业链完备
产业链完备是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主要特点,目前,基地已覆盖了面板、模组、装备、基板玻璃、光学膜、偏光片、显示光源和电视整机等全部生产环节,拥有6代、8.5代面板和液晶玻璃基板各一条生产线,京东方、彩虹、乐凯、惠科、长虹、康宁和三利谱等众多知名企业。2016年末,拥有20户工业企业,其中12户核心企业。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6户,占四大战新基地亿元企业的26.2%;超10亿元企业7户,占36.8%;超100亿元企业2户,占100%,分别是京东方光电和鑫晟光电。
2016年,完成产值430.33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的47.4%,同比增长20.9%;其中核心企业完成产值322.54亿元,占基地的75.0%,同比增长17.7%。生产各类液晶显示屏2.26亿片。
(二)新能源汽车基地核心部件配套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合肥基地拥有江汽股份、安凯股份和广通汽车三大新能源整车生产商,涵盖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设施等生产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锂电池实现了本地配套,形成了轿车和客车车型的生产能力;聚集了江淮、安凯、国轩高科和巨一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2016年末,33户基地工业企业中,核心企业7户,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4户,占四大战新基地的39.3%;超10亿元企业8户,占42.1%;超50亿元企业1户。
2016年,完成产值238.31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的26.3%,同比增长24.8%;其中核心企业完成产值91.77亿元,占基地的38.5%,同比增长44.3%。生产新能源汽车24740辆,同比增长12.4%;锂离子电池2852.01万只,增长54.7%。
(三)集成电路基地发展潜力巨大
2016年8月11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企业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11月16日,省内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总投资135亿元的晶合12英寸晶圆制造项目在肥顺利封顶,预示着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16年末,基地拥有26户工业企业,其中核心企业9户;服务业核心企业7户,拥有杰发、联发和华东电子等一批重点企业,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等方面。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4户,占四大战新基地的23.0%;超50亿元企业2户;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服务业企业3户。
2016年,26户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71.33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的18.9%,同比增长29.4%;其中核心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8.64亿元,占基地的86.8%,同比增长37.1%。7户服务业核心企业实现10.07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服务业营业收入的7.5%,同比增长4.0%。
(四)智能语音基地核心技术领先
依托科大讯飞、中国科大等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发成果,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已经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评测和机器翻译等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产业应用层面,也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智能家电等领域的语音应用产业链。目前,基地拥有工业企业8户,其中核心企业2户;服务业关联企业48户;拥有讯飞、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时代出版传媒等一批著名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7户,占四大战新基地的11.5%;超10亿元企业2户,占10.5%;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服务业企业20户。
2016年,8户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7.75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的7.5%,同比增长48.2%;其中核心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72亿元,占基地的55.7%,同比增长43.5%。48户服务业关联企业实现123.44亿元,占四大战新基地服务业营业收入的92.5%,同比增长19.3%。
三、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数量明显偏少,经济总量亟待扩大
从户数看,截至2016年末,四大战新基地工业企业户数仅占合肥市工业的3.5%,占安徽省战新基地的10.0%;服务业企业户数仅占合肥市服务业的2.3%;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智能语音基地工业企业户数在安徽省战新基地中列第10、12、13和15位(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基地均单列)。从产出看,2016年,四大战新基地工业产值不足千亿,仅占合肥市工业的9.0%,其中智能语音基地工业产值不足百亿,在安徽省战新基地中列第14位;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合肥市服务业的12.5%,其中集成电路基地服务业营业收入仅占0.9%。
(二)工业企业费用上升较快,资金周转速度较慢
2016年,四大战新基地工业企业三项费用支出86.31亿元,增长16.5%,高于合肥市工业8.1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49.25亿元、增长17.3%,高于合肥市工业6.2个百分点;销售费用25.30亿元、增长51.0%,高于合肥市工业41.6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222.87亿元,增长32.6%,高于合肥市工业14.5个百分点,其中应收账款192.53亿元、增长35.9%,高于合肥市工业16.9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42天,较合肥市工业高出12.7天。
(三)服务业企业发展平缓,盈利能力有待加强
从发展看,2016年前11个月,四大战新基地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幅低于合肥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和智能语音基地分别低于合肥市18.5和3.2个百分点。从盈利看,2016年前11个月,四大战新基地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占合肥市服务业的10.4%,低于营业收入占比2.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0%,同期合肥市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22.3%;其中集成电路和智能语音基地实现营业利润分别下降1.6%和0.9%。
四、对策建议
(一)坚持加快发展,扩大产业链经济
一是要加强对战新基地发展现状和远景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发展产业链经济,要突出四大战新基地的特点,出台扶植政策,积极推动产业链经济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二是要通过扩大战新基地产出规模来撬动产业链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加快战新基地核心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壮大战新基地自身规模,来推动产业链经济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快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合肥市部分传统产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期,正面临发展速度放缓、产品档次不高和市场需求减弱等诸多难题,因此要借助战新基地快速发展的良机,积极引导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要加快项目建设,督促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
(二)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对战新基地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重塑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战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要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加快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要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着力培育战新基地的人才优势;要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和分配制度。
(三)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新技术产品推广运用
市场需求对战新基地的发展尤为重要,培育市场需求要从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入手。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仅仅依靠企业宣传和现有政策略显不足,应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应用的政策支持,减少新能源汽车的购置和使用成本,积极推动和探索新能源汽车在多领域中的应用,要通过设立汽车换驾中心、加快充电桩建设等措施,解决新能源汽车续驶的瓶颈问题,打消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后顾之忧,积极摸索新能源汽车运用的成功经验。
责任编辑:夏明珠
2017-04-26
张红军,合肥市统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