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17-06-30丁焕峰刘心怡
丁焕峰 刘心怡
摘要: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推导得出城乡劳动力、资本投资、市民化缺口等因素對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采用静态及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具有一定效果。其中,城镇资本投资和劳动力流动确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城市建设、教育和科技等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较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作用机制;新经济地理;动态空间面板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2)—0011—10
一、引言
缩小城乡收人差距已成为我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工作之一。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在已有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中村、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现有城镇化发展模式亟需调整。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出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民生问题,能否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是民生问题的重点。为此,本文从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行出发,基于空间经济模型探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并利用统计数据检验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方式。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进行城乡收入差距的路径分析,跳出以实证为主的研究框架,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新的视角。首先基于空间经济学LS模型搭建城乡二元结构的一般框架,构造城乡收入差距表达式,从理论上推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再利用空间计量方法,通过静态及动态空间面板回归,估计各影响因素在短期和长期作用效果,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
二、文献综述
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总体趋势已获得学界的普遍认同,城乡收入差距为不平等的主要因素,但由于灰色收入的存在及估计方法的误差,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一定低估。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学界采用不同计量方法,如VAR模型、面板回归、空间计量模型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及其衍生的一整套政府干预政策所导致的城市偏向政策,同时严格户籍制度限制了要素流动,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其他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城镇化、劳动力迁移、财政分权、金融发展、物质和人力资本等要素均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影响作用,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措施,鉴于研究数据、方法等不同,各要素的影响方向尚未形成统一结论。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开始进一步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按照以传统经济均衡为基础还是以空间分布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以传统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考察经济系统的均衡。从要素流动角度出发,基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构建工业和农业的二元古典模型,认为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流动影响了收入分配,当流动数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随后部分研究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引入模型,逐步构建两部门、三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该方向忽视了要素在城乡间的空间分布,缺乏对空间维度的考察。另一方向主要起源于早期以杜能、塔勒和韦伯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其特点为充分考虑了运输成本及区位在城乡分布中的重要作用,但在经济学论证方面尚不够充分。随后,克鲁格曼于90年代构建了基于DCI框架的“中心-外围”模型,将经济理论与区位要素进行了充分结合。之后,新经济地理学将二者有机结合,讨论了区位引致的聚集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形成的收入差距,随后学者们又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发展和补充。从微观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区域结构的形成机制,企业集聚产生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共同作用,循环累积,扩大了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而竞争引致的拥堵效应则对收入差距具有缩小效应,随后学者们又进一步对空间经济学进行了发展和补充。
从目前我国已有研究来看,大多从传统经济学视角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较少涉及空间要素,在结合我国实际数据检验时,同样缺乏对政策的空间效应和时滞效应的考量,由此,本文尝试采用空间分析方法,从政策实施效率的视角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首先将空间要素纳入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利用静态和动态空间计量分析,试图寻找针对性政策及实施重点。
三、理论模型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局部溢出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道路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一)基本假设
我国城乡的划分以行政地域为基础,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城乡是按照市镇建制的规定和现行的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因此,我国的城乡并不等同于农业地区和非农业地区,城乡均存在着农业活动及非农业活动。为简化分析,我们假设城乡居民具有相同的消费者偏好,均不储蓄。
城乡均进行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农村用上标*来表示),使用劳动力(L)和资本(K)作为生产要素,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主要依靠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部门多依靠资本投入,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我们假设农业部门生产仅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工业部门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为简化分析,每个企业生产单一产品,采用一单位资本作为固定成本,使用劳动力作为可变成本。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短期内劳动力不可在城乡间流动,同样资本所有者不可流动,资本的收益将返回资本所有者所在地进行消费。农业与工业生产产品均为最终产品,农业部门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生产同质化产品,仅使用劳动力要素,工业部门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规模收益递增,市场内存在多个企业生产异质品,假设农产品在城乡间流动无成本,工业品在城乡间流动存在冰山成本(τ)。
(二)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