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特征比较分析
2017-06-30冯翀
冯翀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患者临床资料和结合患者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处理,包含年龄、停经时间、妊娠次数、hCG值、手术时间、出血量、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等。结果:27例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占比64.26%。内生型和外生型患者的年龄、妊娠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hCG恢复正常时间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生型患者停经时间显著长于外生型患者,hCG值显著低于外生型患者,包块吸收时间显著短于外生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生型患者平滑肌基层组织存在缝隙和绒毛发生率显著高于内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内生型和外生型的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导致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瘢痕处肌层存在缝隙。临床中采用磁共振能够明确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分型,且病理学检查能够确诊。
【关键词】 剖宫产瘢痕妊娠; 早孕期; 病理特点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133-02
剖宫产瘢痕妊娠主要是指患者孕囊、受精卵等着床于剖宫产术后的切口瘢痕上,属于异位妊娠的一种,目前考虑其与瘢痕处组织缺陷有较大的关联[1]。剖宫产瘢痕妊娠作为危险性较大的疾病,很容易引发子宫出血破裂,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2]。当前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均能够在初期进行准确诊断。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3月-2016年
3月接收的42例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42例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患者资料,包含内生型患者18例,外生型患者24例,做好对患者资料的分析和统计,同时详细了解患者病理特征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病理蜡块,通过4 μm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分析镜下病理学特征。跟踪随访患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实施B超检查,对于B超无法确诊的患者采用磁共振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3 d口服米非司酮(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669)治疗,2次/d,25 mg/次。手术前30 min选择卡孕栓从患者肛门塞入,其中41例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另外1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主要是由于其子宫肌层比较薄弱。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型年龄、停经时间、妊娠次数、hCG值、手术时间、出血量、hCG恢复正常时间、包块吸收时间等基本资料和病理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
本次研究入选的42例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年龄22~45岁,平均(32.06±3.82)岁;停经时间33~158 d,平均(54.09±7.68)d。共有27例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占比64.26%。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特点比较
两种类型患者年龄、妊娠次数、手术时间、出血量、hCG恢复正常时间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生型患者的停经时间显著长于外生型患者,hCG值显著低于外生型患者、包块吸收时间显著短于外生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本次研究收集的42例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中,通过采集病理学标准和显微镜观察后,发现所有患者平滑肌基层组织内存在缝隙和绒毛。此外其中29例患者出现瘢痕位置子宫平滑肌组织缺损,且细胞之间连接较为稀疏,发生率为69.05%,内生型(10例)和外生型(19例)分别占比34.48%、65.52%,即外生型患者平滑肌基层组织存在缝隙和绒毛发生率显著高于内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依据相关研究可知,剖宫产瘢痕妊娠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其中内生型为患者孕囊向宫腔生长,具有较大前置胎盘可能、胎盘植入导致子宫破裂可能及大出血可能等,危险性较大[3]。外生型则为绒毛在瘢痕裂隙中植入,孕囊在子宫肌层生长,具有孕早期出血和子宫破裂的危害[4]。本次研究中内生型患者18例,外生型患者24例,外生型患者占比更大。一般27~34岁是最容易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年龄阶段,本次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32.06±3.82)岁,且内生型和外生型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前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应用最普遍的方法为超声检查,准确率较高,其主要是判断患者宫腔内无妊娠、患者子宫颈管内无妊娠、患者子宫前壁峡部观察到孕囊生长、患者孕囊与膀胱壁存在有缺损的子宫肌层组织[5]。此外MRI也是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的重要手段,其主要是在超声检查难以明确时进行辅助诊断,其能够进一步明确胎囊位置、子宫肌层厚度及绒毛生长等,促使医生掌握更多的信息,为选择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法[6]。虽然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危害性较大,但临床上仍然难以明确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病因,当前主要考虑其与患者剖宫产瘢痕处内膜发育缺陷关联较大,即很容易致使绒毛植入瘢痕[7]。另外根据国外相关研究,认为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与患者内分泌异常及组胺等异常有较大的关联,主要是其与患者子宫内膜缺损有关[8]。另外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剖宫产瘢痕处子宫肌层组织缺陷也是临床上认为发生剖宫产妊娠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对42例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中29例患者出现瘢痕位置子宫平滑肌组织缺损,且外生型患者平滑肌基层组织存在缝隙和绒毛发生率显著高于内生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发生平滑肌基层组织存在缝隙和绒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不佳,组织恢复状态不佳,致使出现瘢痕肌层缝隙,当患者再次妊娠时,受精卵很容易通过穿透肌层缝隙着床。因此当前认为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原因是瘢痕处子宫肌层组织缺陷和存在缝隙的可能性最大。
当前治疗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方法较多,主要包含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微创手术治疗、清宫术等,但清宫术主要适用于妊娠<7周,种植子宫肌层较浅的患者,且清宫术很容易引起肌壁损伤,主要是由于子宫肌壁较薄,导致出现阴道流血情况[9-10]。本次研究的42例患者中中41例患者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另外1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有效解决子宫肌层比较薄弱的问题。宫腔镜手术属于有效的卧床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出血少等优势,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且保全患者的生育功能,安全性较高。本次研究中,内生型患者的停经时间显著长于外生型患者,hCG值显著低于外生型患者,包块吸收时间显著短于外生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外生型治疗难度更大,恢复速度更慢。
综上所述,近年来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率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而增多,虽然当前治疗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方法较多,但对患者的危害较大,且治疗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降低剖宫产率和实施避孕措施,是避免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主要手段。对于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需要及时进行超声检查诊断,选择合理的方法终止妊娠,避免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荆玉慧,龙红.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6(8):931-932.
[2]赵玉芝.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27):84-85.
[3]张雅娟.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1):43-45.
[4]何红瑞.剖宫产瘢痕处早期妊娠的特点及临床诊治进展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4):30-31.
[5]牛爱琴,李雪琴,刘伟,等.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早期妊娠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2):10-12.
[6]陈静.腹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7):100-101.
[7]陳晓燕,宋永红,常青,等.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27):3782-3784.
[8]张雪媛.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2):1620-1621.
[9]韩大芬.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3):165-166.
[10]赵斐,王娟.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6):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