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2017-06-30杨延彬
杨延彬
【摘要】 目的:探析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恢复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负重恢复时间,提升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 锁定钢板内固定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115-02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应用于骨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已成为多种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其髋关节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也伴随着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以高龄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骨折较为复杂,且多合并骨量流失,临床治疗难度大,对医疗技术要求高[1-2]。本次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对照评价,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3~82岁,平均(60.23±3.26)岁;骨折距离置换术时间为4个月~3年,平均(1.56±0.96)年。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4~83岁,平均(60.87±3.35)岁;骨折距离置换术时间为5个月~3年,平均(1.87±0.8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距离置换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骨折的实际情况,以骨折线为中心做股骨外侧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端后,适当剥离骨膜。行骨折复位,将环抱器恢复原形,在骨折近端固定,确定固定可靠后,关闭手术切口。
观察组患者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于患肢股骨大转子位置作6 cm手术切口,将阔筋膜切开后,充分分离、暴露转子,将股骨外侧附着的肌肉组织向远端剥离,以充分暴露股骨远端为适宜。在X线引导下,进行闭合复位,并选择适宜长度的LISS接骨板,从转子部位切口处顺行插入。使用螺钉在假体所在的髓腔内进行单层骨皮质固定,同时对假体远端进行双侧骨皮质固定。待完成骨折端固定后,关闭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对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1年的随访,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恢复负重时间进行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对比。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Harris评分量表主要包括疼痛程度(44分)、功能(日常活动能力、步态、行走、距离、畸形,47分)、活动范围(前屈、外展、伸展外旋、伸展内旋、内收,9分)三个大项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术后恢复越好[3-4]。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恢复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通常为病理性骨折,是其他类型骨折的4倍,发生率相对较高。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手术后肢体负重量增加,因疲劳过度造成骨折;第二,手术过程中手术操作穿透患者股骨皮质;第三,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第四,皮质缺陷或骨水泥填塞不均匀,造成骨干局部应力较为集中;第五,术后慢性感染等。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与一般股骨骨折相比,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骨折部位多合并不同程度骨量流失与骨缺损;(2)人工假体存在多使用一些常规固定方法,如钢板固定、髓内钉固定等;(3)在处理假体周围骨折时需要对假体的稳定性进行准确判断。因此,在行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要求进行[5-6]。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关键和重点问题,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是利用环抱臂对骨折两端表面的回复力起到维持骨折端稳定性的作用,无需经髓腔钻孔置入螺钉,这是现阶段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固定方法。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防止骨折端的旋转移位,消除断端剪切力和扭转力。同时,可避免钢板螺钉对骨结构、骨假体-骨水泥-骨界面和骨水泥壳造成损伤,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后期骨痂重建。但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宜的环抱器型号,环抱器过大则会造成骨折端稳定性差,而环抱器过小则难以正确环抱股骨近端。
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治疗优势在于在闭合复位过程中,可保障假体的稳定性,接骨板与骨间的贴服接触小,对骨、软组织的血供影响相对较小,更有利于骨折部位愈合。同时,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影像学技术进行辅助检查,可对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准确评估,若愈合不够,可及时采取植骨治疗,避免贻误治疗时机,治疗方法安全、可靠。通过术后随访,可对患者的内固定是否松动及有无断裂情况进行观察,且周围螺钉对患者骨水泥鞘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可见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患肢恢复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上与接受合金记忆形状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本结果与文献[7-8]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相似性。此次研究充分说明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治疗上,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负重恢复时间,提升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建章,胡世平,汤发强,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4):418-420.
[2]管廷进,孙鹏,郑潇,等.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分析与诊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2):180-181.
[3]杜中华,衡德忠,李鹏斌,等.骨水泥叠加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1):51-53.
[4]王瀚仪,孙立,彭朝华,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及其相关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4):4678-4680.
[5]郭涛,张亚奎,张星火,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9):1731-1733.
[6]唐江安,杨铁毅,王思辉,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方法及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0):2032-2034.
[7]孙强,鲁尧,王洪勋,等.改良记忆合金环抱器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7):637-640.
[8]王勇,蒋建农,都斌,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及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11):112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