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分析
2017-06-30韦尊毛
韦尊毛
【摘要】 目的:分析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同时对处理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患者35例,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该疾病的受伤原因、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最后对结果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对35例单纯闭合性小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得知,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5.7%,未出现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是治疗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关键,与此同时对手术指征进行掌握,并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 临床特征; 治疗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113-02
在腹腔前部,小肠占有重要的位置,一旦腹部受损会直接损害小肠。就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而言,其诱发因素与坠落、踢伤及挤压伤存在相关性,但是该疾病的早期表现具有隐匿性,在诊断时较易出现漏诊[1]。据相关资料显示,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死亡率占比可达20%[2-3]。由此可见,对其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次试验分析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患者35例进行研究,以下为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
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患者35例,且所有患者均由临床确诊。其中男女比例为29∶6,年龄70~15岁,平均(56.4±1.2)岁。受伤类型:腹部撞击伤15例,挤压伤7例,踢伤7例,骨刺刺伤4例,坠落伤2例。所有患者受伤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和腰背部不适。其中腹壁皮肤有受伤痕迹15例,腹痛10例,腰背部疼痛5例,腹部反跳痛5例。经X线片检查,4例患者膈下存在游离气体,2例患者腰大肌阴影不见。
1.2 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诊断方法包括腹部X线检查、腹腔穿刺、腹腔灌洗、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摄影,同时还包括放射核素扫描及纤维腹腔镜、腹腔动脉造影。
外科治疗方法包括十二指肠壁血肿清除术、单纯修补术、空肠切除术修补术与胆总管联合、十二指肠4段切除术、空肠及回肠切除术。
2 结果
2.1 手术方法分析
通过对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知,行手术探查发现,15例患者出现十二指肠损伤,15例患者出现空回肠损伤,5例患者出现十二指肠并空肠损伤,手术结果见表1。
2.2 治疗效果
35例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35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5.7%。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直接暴力:与腹部较为接近的为腰骶椎生理前曲,与此同时,在该处的肠管会因为直接暴力造成损伤,通常情况下,在上述外力作用下会直接将肠管砸伤,并增加十二指肠内的压力,从而引发闭合性爆裂。
间接暴力:高处坠伤会因为惯性作用改变肠管的位置,正常活动限度发生巨大变化会引发损伤。与此同时,间接暴力会改变液体充盈肠段,使其形成闭袢,加之内压逐渐升高,在肠壁承受范围之上从而出现破裂[3]。
侧方暴力:在该作用力下,小肠断受力会出现改变,并向前推挤,在相对固定位置上忽然减慢速度,形成剪刀力或牵引力,让前进的肠断和固定肠断发生撕裂,久而久之造成断裂。
3.2 诊断
从目前的诊断方式来看,临床主要依据外伤史、食入骨刺、腹部表现及腹膜炎特征。通常情况下,由于小肠内容物pH结果呈现中性,炎症反应相对较小,且不会产生细菌,一旦出现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早期临床特征会出现隐匿性,因此会对临床诊断增加难度,从而提高漏诊率和误诊率。有学者研究后指出,腹部严重损伤患者的腹部体征未出现异常,且比例约为29%,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十二指肠受伤时间与诊断时间,间隔为115.5 h,即使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也无重要意义。国外学者Fyock等[4]表示,小肠损伤的间接证据与白细胞增加存在相关性。由于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诊断方法具有多样性,现将意义较大的诊断方法进行如下讲解。
腹部X线检查:患者在实施该方法检查时,需选取穿刺前立位,而后进行腹部摄片,若患者腹部的膈下可见游离气体,可以为临床的诊断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小肠未存留诸多气体,排列相对紧密,一旦发生小肠穿孔,腹腔不会有气体进入[5]。本次35例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患者行X线片检查时,4例患者膈下存在游离气体,由此可见,无膈下游离气体无法诊断该疾病。另外发现2例患者腰大肌阴影不见,右肾附近积气大量存在,而后将空气注入胃管,与此同时,将水溶性碘造影剂注入其中,肠外会出现溢出现象,由上述特征可知,在十二指肠劈裂中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6]。
腹腔穿刺:有學者对20例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患者进行分析,并将17例患者的液体全部抽出,阳性占比结果可达85%。与此同时,1次穿刺阳性结果获取的患者共计15例,阳性结果占比为75%。2次及3次阳性结果获取的患者1例[7]。由上述结果可以发现,在诊断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时,腹部立位X线和腹腔穿刺具有显著的效果,该方法相对简单,对患者的损伤小,因此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以作为该疾病的诊断方式。
腹腔灌洗:首先给予患者开放式插管,灌洗阳性结果依据:(1)血性液体为鲜红色;(2)胆汁存留,以及可见患者的胃肠内容物;(3)红细胞计数在10×1012/m3之上;(4)白细胞计数在500×109/m3;(5)行涂片镜检时,大量细胞以及肠内容物清晰可见。上述方法在疑似小肠闭合性损伤中较为适用,同时可用于腹穿阴性患者中[8]。除此之外,在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诊断中,也可以应用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摄影,同时还包括放射核素扫描及纤维腹腔镜、腹腔动脉造影。近年来,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临床首选纤维腹腔镜。据相关资料显示,该诊断方法的确诊占比可达98%以上。
3.3 外科治疗
通常情况下,早期能否进行手术与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治疗成功与否存在相关性。由于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早期临床特征具有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一旦出现异常需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探查,在操作期间必须细致,避免出现漏诊。有学者经研究后指出,对十二指肠损伤患者进行探查,漏诊率可达25%以上,主要因素与经验缺乏和探查不认真有着直接的关系。十二指肠损伤的主要表现为:术中经探查后可见腹膜后血肿、胆汁被染色及出现捻发音;腹腔肠管损伤的主要体征以腹腔内可见肠内容物及分泌物呈现脓性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对患者的十二指肠进行探查时,需将屈氏韧带及时切断,因为十二指肠第3和第4位置的损伤会提高漏诊率[9]。就空回肠修补术而言,若能进行修复需立即实施操作,若修补相对困难,需事先切除小肠,主要原则包括:(1)修补后肠腔狭窄相对显著;(2)损伤范围较大、受损面不整齐;(3)一段小肠的损伤位置较多;(4)肠管的挤压伤;(5)肠和系膜均出现损伤;(6)系膜缘血肿相对较大;(7)小肠壁内的血肿也相对较大;(8)肠管的长纵行撕裂。除此之外,在对小肠损伤进行探查时,找到一处损伤后还需再次进行探查,尤其是整个小肠,临床需加以关注。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对35例患者的临床体征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患者的制剂情况予以针对性手术方法,结果表明,3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治疗总有效率可达100%,与此同时,患者完成手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5.7%,此外,35例单纯闭合性小肠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
综上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可知,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早期临床特征具有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漏诊率和误诊率。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单纯闭合性小肠损伤的关键,与此同時,需掌握患者的手术指征,而后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晓伟.腹部闭合性损伤致小肠破裂22例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10-111.
[2]张德巍,关维雨,刘敏达,等.单纯肠系膜损伤12例诊治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0):1114-1116.
[3]蔡光友.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单纯小肠破裂50例诊治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161-162.
[4] Fyock C J,Forsmark C E,Wagh M S,et al.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intraoperative small bowel laceration during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a blinded porcine study[J].Journal of Laparoendoscopic and Advanced Surgical Techniques,Part A,2011,21(6):525-530.
[5]吾拉木·努尔,牛忠辉,苏来曼·艾克木,等.腹部闭合性损伤后小肠损伤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4):69-70.
[6]郝润明.闭合性腹部损伤76例诊治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4):524-526.
[7]薛文彬.闭合性腹部伤小肠破裂138例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12(8):232.
[8]高荣军.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单纯小肠破裂50例诊治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2):22-23.
[9]张建民,张文忠.闭合性腹部损伤的诊治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