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探讨
2017-06-30马玲玲
马玲玲
摘要: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活力,活跃的课堂、先进的教学配置应运而生,但是很多教师对这些缺乏合理的组织和利用,仍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鉴于此,对新课改下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新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汉字读写 课文诵读 课外阅读
一、汉字的读写
汉字文化不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她是世界上少有的表意文字,同表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掌握的难度也大于表音文字。在掌握读音的同时还要会写、会区别同音字。在写的时候也不仅仅用方块字表现那么简单,因为我们还有特殊的书法文化,汉字的书写也是一个重要过程。但是目前由于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越来越差,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关注,所以汉字的书写也是现今语文课改的重要环节。
虽然有了科技手段的辅助,但教学质量却今不如昔,新型的教学方法反而输给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反思导致问题的原因,充分利用新型教学道具。比如,利用电子荧屏播放汉字结构,教写汉字,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从小就有写一手好字的美好憧憬。过去的学生都要用毛笔书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毛笔字逐渐沦为小众艺术,学生也慢慢远离了毛笔。其实,用毛笔书写是好处颇多的,它在学生写毛笔字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耐心细心程度。所以,在新课改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倡导老传统,让学生重新捡起毛笔,书写毛笔字,这样不仅继承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加强了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
二、课文的诵读
1.活跃的课堂。有的教师将开放式教学法融入了课文的朗读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诠释课文内容,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但是任何事都具有两面性,小学生因为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全身心地投入剧情和表演中的同时却忘记了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违背了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的初衷。
2.朗读释义相结合。课文的诵读有两种作用,一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准,二是通过诵读了解课文的内涵。如果一篇课文只注重读,以为读的流利就可以掌握课文,这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应该在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内容讲解,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涵,作者是如何怎样进行语言表达的,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3.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许多教师想方设法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分派角色、制作道具、组织活动……虽然课堂变得活跃了,但是一节课毕竟就45分钟,无法保证学生全体参与,观众占大多数,“演员”或许认真了,也学到知识了,但是“观众”们呢?再者,课时有限,如果大部分时间用在课文的诵读上,教师就失去了许多解说课文内涵的时间,这样其实是舍本求末。所以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而有效的学习时间。
4.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如何让学生养成诵读习惯呢?那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带读或诵读一次,根据学生人数确定诵读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后的诵读练习成为可能,久而久之他们必然会养成习惯,朗读能力提高。
三、课外阅读与写作文
1.理解文章含义,强化诵读能力。一年级小学生,他们知识储量小,理解能力差,让他们自学课外读物,他们只会因为不懂而生厌,无法激发阅读兴趣。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大都是《弟子规》《三字经》一类的传统读物——我国古代孩童的启蒙书,里面包罗了文化、历史、礼仪,它的作用其实大于现在一年级的课本,如果能够读懂,孩子对礼仪的掌握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但一般教师只要求学生会读这些课外读物,不加指导,也不解说,所以孩子对于这种拗口的句子只会参照拼音朗读,不领会含義。可见,只有理解才会读通,老师要求孩子死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必须在学生理解文章、段落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诵读。
2.里应外合,扩大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阅读量。现在的家长对于拓展孩子阅读面都很重视,一般的家庭都有许多藏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是精装全本的。但是买回家的书如果束之高阁也等同于浪费金钱,关键要孩子读完,哪怕一天读一点,日积月累,阅读量也可以很高。加上现在外界对学生的诱惑因素越来越多,如网络、电视、上补习班等,耗费了学生许多时间,课外读物就形同虚设了。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读课外书呢?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合作了。在家里,家长要监督;在学校,老师要考察,考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体现在写作上;另一种就是增设口语课,在课堂上开展讲故事比赛,看谁的故事讲的更精彩,这样不但达到了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目的,还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池春平.浅谈小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2]李月芳.小学生语文主体学习与创新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冯金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