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生物校本课程践行“教学做合一”

2017-06-30时祺

中学生物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校本课程

时祺

摘 要 阐述了实践性校本选修课程能够弥补常规教学远离生产实践的不足。以学校为本,立足学生视角,开设实践性校本选修课程,教学做合一,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为实践教学搭建良好平台。教师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首先扭转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关键词 实践意识 校本课程 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科是一门植根于生活实际的自然科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由于教学时间、形式等限制,当下常规生物教学仍存在教、学、做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缺乏对常见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较难理解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些抽象的规律。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会对生物学产生厌学情绪。在上述教学背景下,生物校本选修课程是一个极佳的能够集“教、学、做”为一体的平台,课程以一种更“接地气”的形式,带领学生贴近生活,抽象知识具体化,“学”则在无形中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物的持续性学习。

1 借力“校本”资源,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校本选修课程在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弥补常规课堂难以开展而学生又亟待体验的不足。课程关注的重点不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更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践。课程以校为本,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课堂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等,走近自然,在更加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取新信息,内化知识,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教材中抽象的生命规律。

如结合教材中“顶端优势”相关知识,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雪松,并提出问题:为什么雪松会长成“宝塔形”?适当的时节,带领学生走到学校附近的田间地头,看一看什么是棉花“打顶”,如何去除顶端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生物标本馆”,让学生观察家鸽“骨骼轻而多有愈合,骨片薄,且长骨中空”的特征,分辨鸟类、兽类、两栖类、海洋鱼类、脊椎动物类、无脊椎类、脊椎类和昆虫类等动物标本,在有限的资源内学到课本外的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笔者借助选修课程平台加强“实验拓展教学”。如在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基础上,开展拓展实验,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材料和试剂。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常见的葫芦藓叶片、三色堇花瓣和洋葱内表皮细胞等,试剂包括不同浓度的无色蔗糖溶液等浓度不同颜色的蔗糖溶液、不同浓度的无色NaCl溶液、等浓度不同颜色的NaCl溶液。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胆而合乎逻辑地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通过多次比较分析,最终整合出最佳方案。实验失败的学生也能够做出客观而深刻地反思,并写出进一步的完善方案。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积极性高,更容易碰撞出火花。

2 立足学生视角,以“高兴做”达成“高效学”

学生乐于动手、积极实践是课程实施的主旨,所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决定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调查发现,学生对他们最熟悉的事物表现出最大的热情。笔者开展的一门实践性选修课程——“校园植物调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学生对校园里的花草树木非常熟悉,但对很多植物的名称、生物学分类或生活习性知之甚少,学生渴望了解他们所生活的校园。所以“校园植物调查”的课程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很多学生要求学习。

课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查找资料的途径,学生自主选择调查主题、设计方案并自行組织活动,最后学生汇总确定了以下活动:校园植物种类调查、校园植物叶片标本制作、校园植物挂牌活动,甚至有学生提出要尝试进行校园绿化设计。课程开展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没有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形式等。所以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课题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课程开展顺利且高效,最后还自发举办了校园植物摄影展览,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成果。这次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分工协作等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热爱学校、保护环境的意识。一种无需过多的语言教化就能够达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一种植根于学生内心的情感生成。笔者的另一个意外收获是讲授必修3中“群落的结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动植物的空间分布基本可以自行概括,看似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把握学生爱动手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系列趣味活动。如“制作生物模型”,让学生自由选择乒乓球、蛋壳、废旧饮料盒、易拉罐、棉线、细铁丝、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模型”等(图1)。学生寻找工具材料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开展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讲座,如“青少年健康饮食,远离垃圾食品”“青春期发育和正常性心理”“如何科学记忆”等。另外,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开展生物趣味问答或竞猜等课外活动,寓教于乐,会更加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以及接受知识的积极性。

3 教师增强“探究——实践——反思”意识,力争全方位开发课程

一门成功的实践性校本选修课程中,教师是把握全局的“幕后导演”,整体组织、细节把握、课堂预设等等,全都需要教师充分细致的准备。所以笔者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校本选修课程以后,对教师的定位有了全新认识。

首先,教师要扭转自身观念,增强“实践”意识。想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自身务必先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学校及周边的生物资源有全面了解,弄清这些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和限制,因地制宜,为课程实施寻找更多的实践途径,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施既有学校特色又切实可行的课程,让社会生产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

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笔者采取了很多了解学生的办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只要教师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中的发言、课间讨论的话题、关注的新鲜事等,用心了解,定有收获。最直观的方法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更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兴趣。另外还有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性的方法,即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学生的喜好。例如在“校园植物种类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位学生对叶片形状很感兴趣,他们将不同形状大小的叶片拼在一起,再后期涂鸦,最后出现一座农家小院。学生想把它长期保存,所以在笔者引导下,学生又组建了“叶片标本制作小组”。课程结束时,学生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了标本成果展,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最后,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经验的储备,多阅读资料、多听取教育专家相关的专题报告,多涉猎以拓宽眼界,丰富理论底蕴,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同时,多动手实践、多反思总结、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的课程模式等。另外,课程中学科交叉渗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学生思维定式,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可以和其他学科如化学、物理、地理、英语等学科的整合点,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体系融汇贯通,在实践性课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生活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具极强的指导意义。实践性校本课程拉近了教师、学生与生产生活的距离,做中教、做中学,实践赋予教学更多的活力、更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校本课程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