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2017-06-30李翔黄博彦
李翔+黄博彦
摘 要: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政治认同总体较高,学生关注的网络信息类别、政治面貌、辅导员的影响力3个因素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影响程度较大;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状况不尽相同,学生的网络关注呈多元化,各类教育主体或教育形式对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差异较大。为此,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化的政治认同教育;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机整合各类教育形式,构建立体多维的政治认同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大学生政治认同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1]政治认同的对象和内容,是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政治体系,包括国家形态、政党组织、政府、政策、法律规范等,还包括与政治体系相关的价值、理念、制度、结构、运作、策略、效能等诸多方面。[2]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以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含9个项目)、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含9个项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含11个项目)、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含10个项目)、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含8个项目)作为学生的政治认同调查指标,并研究学生人口基本特征(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户籍)、网络信息类别、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形式的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导师、同輩群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书籍资料、主题教育活动、校园网络)等因素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调查采用非概率抽样与概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校层面上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选择10所样本院校;在学院和学生的层面上采用概率抽样方法,从每所样本院校中各抽取出200名学生填写问卷。调查共派发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994份,有效率为99.7%。
数据分析过程分为三步:首先,对学生政治认同的5个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对学生人口基本特征、网络信息类别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做差异性分析,对学校教育的主体和形式的影响力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做相关性分析;最后,选取对学生政治认同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做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比较各因素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程度。
一、调查概况
通过计算Cronbachs α系数,对5个指标进行信度分析;通过检验指标各项目的区分度,以及各项目与所属指标得分的相关性,对指标进行内容效度分析。计算结果显示,5个指标的Cronbachs α系数依次为0.845、0.881、0.867、0.879、0.796(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如果在0.7至0.8之间,还算可以接受的范围[3]),因此认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测量结果可信;指标各项目的区分度t检验结果均有p=0.000<0.01,且各项目与所属指标得分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均有p=0.000<0.01,表明5个指标的各项目的鉴别力高,且与所属指标得分具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认为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测量结果有效。
调查对象中,男生907人(45.5%),女生1087人(54.5%);一年级学生682人(34.2%),毕业班学生425人(21.3%),其他年级学生887人(44.5%);人文科学类专业学生369人(18.5%),社会科学类专业学生459人(23.0%),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1166人(58.5%);中共党员164人(8.2%),共青团员1686人(84.6%),群众144人(7.2%);城镇户籍学生640人(32.1%),农村户籍学生1354人(67.9%)。在5个指标的得分均值依次为主流价值观认同度(4.45)、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4.33)、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4.10)、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4.04)、时政热点的关注度(3.70)。
二、统计分析
(一)人口基本特征及网络信息类别对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户籍、关注不同网络信息的学生群体的5个指标得分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的得分均值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的得分均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和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的得分均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的得分均值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的5个指标得分均值均存在一定差距,且呈中共党员高于共青团员高于群众的趋势;不同户籍的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和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关注不同网络信息的学生在5个指标得分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别因素对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因素对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和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不同专业的学生的5个指标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专业因素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影响不显著;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的5个指标得分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政治面貌因素对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影响极其显著;不同户籍的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户籍因素对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的影响显著;关注不同信息类别的学生的5个指标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网络信息类别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显著。具体见表1。
(二)教育主体或教育形式对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将5个指标的得分与各类教育主体或教育形式的影响力分别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与辅导员、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显著正相关,与同辈群体和社团活动的影响力显著负相关;学生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与辅导员的影响力显著正相关,与社团活动的影响力显著负相关;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与辅导员的影响力的显著正相关,与同辈群体和社团活动的影响力显著负相关;学生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与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影响力显著正相关,与同辈群体、专业课程、校园文化、书籍资料、主题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显著负相关;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与辅导员的影响力的显著正相关。
因此,辅导员、导师、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辈群体、社团活动对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影响显著;辅导员、社团活动对学生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影响显著;辅导员、同辈群体、社团活动对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影响显著;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同辈群体、专业课程、校园文化、书籍资料、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影响显著;辅导员对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影响显著。
(三)各因素对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回归分析
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度上,网络信息类别(0.321)、性别(0.220)、政治面貌(0.166)、辅导员(0.106)的重要度大于0.1,表明这4个因素对学生的关注度影响较大;在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上,网络信息类别(0.409)、政治面貌(0.270)、社团活动(0.126)的重要度大于0.1,表明这3个因素对学生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上,网络信息类别(0.457)、政治面貌(0.409)的重要度大于0.1,表明这2个因素对学生的认可度影响较大;在对国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上,辅导员(0.346)、同辈群体(0.164)、网络信息类别(0.138)的重要度大于0.1,表明这3个因素对学生的认可度影响较大;在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上,网络信息类别(0.610)、政治面貌(0.291)的重要度大于0.1,表明这2个因素对学生的认可度影响较大。具体见表2。
三、讨论
总体上高职学生的政治认同较高,但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状况不尽相同。男生的政治认同高于女生;各年级学生、城镇户籍学生和农村户籍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较为接近;中共党员学生的政治认同明显高于非中共党员的学生;各专业类别的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近似相同。
学生的网络关注呈多元化,不同类别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政治认同起着不同的影响作用,网络信息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显著。关注时政热点类和经济科技类的网络信息,会明显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而关注教育文化类和休闲娱乐类的网络信息,则会大幅地降低学生的政治认同。
各类教育主体或教育形式对学生政治认同提高的作用差异较大。其中,辅导员对学生政治认同的提高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辈群体和社团活动对学生政治认同的提高起到阻碍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较小。
四、建议
(一)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化教育
准确掌握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进行有效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前提。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的政治认同差异较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户籍的学生的政治认同较为接近。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动态变化、错综复杂。在个体层面上,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状况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同时属于多个学生群体,因而学生个体间的政治认同状况更加复杂;在社会层面上,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的快速变化,西方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上的碎片化渗透,都会使学生的政治认同出现波动,甚至导致政治认同危机的发生。[4]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既没有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无法满足学生个体之间不同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适应学生政治认同的动态变化,灵活地应对学生政治认同的波动,这必然会削弱教育的效果。
为此,可借助具有覆盖广、速度快、定位准的技术特点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对学生进行分类类聚。在新媒体上就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发起投票、话题讨论,以此收集第一手的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收集到的第一手信息与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行为信息、教务系统中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覆盖所有与学生政治认同状况有关的信息,形成庞大的信息数据源。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依据政治认同的状况、学习需求、学习风格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将各类别的学生群体作为教学单位,针对各教学单位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向,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以此实施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实现政治认同教育的精准化。
(二)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
调查发现,虽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最关注时政热点类的网络信息,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33.0%)的学生最关注休闲娱乐类的网络信息。回归分析显示,关注时政热点类网络信息的学生,其政治认同要明显高于关注休闲娱乐类网络信息的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类的网络信息会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关注休闲娱乐类的网络信息会降低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泛娱乐化”的信息潮流下,娱乐信息掩盖了学生轻松怡情的娱乐本意,让学生以娱乐为中心,过度关注娱乐,以娱乐一切的方式让学生及时行乐。[5]学生失去了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忽略了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忘记了对自身发展的满足,从社会中的人变为娱乐世界中“静止”的人。
因此,需要加强网络宣传阵地的建设,创新宣传形式,以此转变学生网络关注的中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国家的热点时事。运用新媒体进行互动性强、去中心化传播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从信息的接收者转变为话题讨论的参与者、信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网络宣传教育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时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发展道路、指导理论、政治制度、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满足学生政治性发展的需求。[6]在满足学生政治性发展需求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将学生对政治問题的兴趣点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统一于宣传教育中,让宣传教育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兼顾学生的政治性发展需求和个体性发展需求,实现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机整合教育形式,构建立体多维的教育体系
在各类教育主体或教育形式中,辅导员对学生政治认同的提高能起到明显促进的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等常见常用的教育形式,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则十分有限,同辈群体和社团活动甚至对学生政治认同的提高起到阻碍的作用。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以实践教育为线索,有机整合各类教育形式。通过构建立体多维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以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实践三个层面的整合,构建立体多维的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在部门分工上,各教学、宣传部门应该相互交流配合,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将各部门的教师人员编成不同的教育团队,为构建教育体系提供人员保障。在资源开发上,成立专门的教育资源开发团队。开发团队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并搜集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育体系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上,以实践教育为线索,有机整合各类教育形式,以此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亲身感受,巩固学生的政治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政治认同,实现多方位多形式的政治认同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01.
[2]方旭光.政治认同——政治实践的范畴[J].兰州学刊,2006(9):98-100.
[3]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9.
[4]杜海坤.新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55-57.
[5]赵伟,王军云,宋华.泛娱乐化现象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57-59.
[6]孙琳.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构建和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4(9):28-31.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