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比喻的艺术色彩

2017-06-30谢澍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明喻街灯通感

谢澍风

中学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语文也是最为基础性的学科,并且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例举“特殊的比喻”展现文笔色彩,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趣味性,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能力。特殊比喻是因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表达上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一般比喻(明喻、暗喻、借喻)之外的特殊修辞方式。它们虽然不如常用比喻的使用频率高,但是新颖别致,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故撮例概述。

一、本体和喻体的数量搭配与对应关系

1.群喻

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文:“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以上六句中都有各自的本体(不同形状的石头)和喻体,它们合起来共同说明了泰山岩石的形态各异。

需要指出的是,群喻虽是由成群的比喻构成的,但是本体和喻体是一对一的关系,有多少本体就有多少喻体,否则,就不是群喻。

2.双喻

双喻是指在一个结构紧密的单句里并用两个喻体比方一个本体。如范成大《念奴娇》:“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句中两个喻体是“似蝇头似蝉翼”,这同排比式的博喻在结构形式和表达效果上有较大的区别。

3.博喻

博喻是接连使用两个以上的喻体来比方同一个本体。喻体和本体是多对一的关系。如朱自清《绿》一文:“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作者这里连用了几个比喻:“少妇的裙幅”“涂了明油”“鸡蛋清”“温润的碧玉”,通过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一个对象,再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柔软、清亮、鲜嫩、纯净等待征,同时寄寓了作者倾慕、欢愉、心旷神怡的感情。

因为博喻的使用中主体是比较复杂的、色彩丰富的“形象”,不是一个喻体所能描述详尽周到的,所以必须选用较多的喻体,每个喻体从一个角度去突出共同本体的特色。

4.约喻

约喻和博喻手法上截然不同,约喻是用一个喻体表现几个本体,即几个本体联合起来用一喻体比方。如碧野在《天山景物记》一文中写道:“那些碧绿的草原衬托着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这里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各种毛色的牛羊在草原上活动的美丽图像。运用约喻能够既生动形象而又简约凝炼地反映出几个本体组合形成的某方面的整体形象。

二、本体和喻体的“感官”转化

1.形容的“通感”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有:“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先生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感觉的交通,就更确切地刻画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深化了文章意蕴。

2.比喻的“通感”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缕缕清香”原为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嗅觉转化为听觉,这个比喻似不合理,其实二者都有飘渺断续,似有若无的特点,令读者去想象和体验。

通感在形式上和明喻差不多,不同的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相似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相通关系,只限人的几种感觉沟通,使用范围不如明喻广。

三、本体和喻体的异位情况

逆喻又称倒喻,是本体和喻体互易其位的比喻,即喻体放置前面,本体靠后面。如宋代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知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从全词看,作者并非着眼于写“水”和“山”,诗人常将美人的眼睛比作“秋水”,把愁眉比作“春山”,这里写词人送别朋友时的眼泪和愁遐,即“眼波”和“眉峰”,按正常词序应为“眼波是水横,眉峰是山聚”,词人用倒喻的方法是借景抒情,用浙东的秀水明山比喻朋友分离时的眼泪和愁眉,凿实委婉含蓄。

四、本体和喻体的回环形式

1.互喻

互喻是指在相邻的两句里,上句的本体到下句形成了喻体,而其喻体则是下句的本体,即先用喻体比本体,再用本体比喻体,也就是“A像B,B像A”。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中描述:“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先用“明星”喻“街灯”,接着又以“街灯”喻“明星”,这种回环式比喻创设了一种扑朔迷离的境界,加深了读者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2.顶喻

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比喻句,涉及三种事物,第一个比喻的喻体兼任第二个比喻的本体,其格式为“A像B,B像C”。如趙嘏《江楼感旧》中写道:“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水”既是“月光”的喻体,又是“天”的本体,两个比喻上递下接,紧密关连,在明喻的基础上兼用顶真辞格,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中学(341600)

猜你喜欢

明喻街灯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故乡的街灯
路旁的街灯
路旁的街灯
迷路的街灯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隐喻与明喻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