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行共建星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29陈志军甘守武
周 均,沈 雕,陈志军,甘守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校企行共建星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周 均,沈 雕,陈志军,甘守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如何发掘和满足合作各方利益需求,如何丰富和创新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便成为当下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课题。文章基于笔者所在学校与长安商用车联合开展星级维修技师培训的实践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探索出校企行共建的星级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育人及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校企合作;星级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当前校企合作多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1]简单、粗放的形式为主,各职业院校实践的合作模式也均有一定局限。总体而言,校企合作呈现松散、冷淡特征,权责关系不清晰,企业和学校参与度较低等问题[2],未能形成对技术技能人才系统、长期培养的体制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要“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3]。
1 校企合作思考与建议
结合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法规制定到中观层面的地方及院校的主导调控,直至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操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全面完整的设计[4]。本文作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基于全价值链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1+1+N’校企联盟建设”(项目编号:1520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重点就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创新做出以下思考。
1.1 拓展合作思路
在寻求校企合作时,应重点着力与行业龙头和品牌企业合作。一方面这类企业的职业规划系统规范,接纳学生实习就业的能力强;另一方面可通过大型企业的平台辐射整个行业及企业,从而可搭建与下游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的合作机会。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较强,可以利用其广泛的经营网络输出人才,从而实现相对长期化的合作。
1.2 深化合作内涵
校企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是保证合作成效的基础。校企合作可结合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传统合作方式,更应努力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开发设计能为企业带来实质利益的项目,诸如实施企业新进员工培训,开发在职员工能力提升项目,提供企业技术服务培训,参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共建品牌优势公司等。
1.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学生正如企业的员工,人才培养对象既对应于学生,更要服务于在职员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主要考虑在校学生,未着眼企业职工。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若能同时兼顾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将极大促进企业的参与力度。
2 星级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星级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建,实现三方标准的统一,即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的星级能力标准相统一。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年级制虽体现能力的层级性,但仅仅涉及校内学生,与企业及社会人员能力的逐级提升结合不够紧密。而院校人才培养与在职人员培训相结合,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基于校内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的批量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共通点,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的技术等级标准提出的星级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员工的星级、学校学生的年级和从业人员技能等级的结合,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层级递进,既适用于学生的培养,也可用于社会人员能力提升培训。以此为基础,校企共建的星级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及在职培训对接。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行共建星级人才培养模式
2.1 人才培养星级制,保证能力逐级提升
各大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体系中,均有体现能力持续提升的职业技术等级。以汽车行业为例,在对汽车售后服务维修人员的管理方面,有诸如国外品牌别克、凯迪拉克维修人员的金、银、铜的等级培训认证与管理,也有自主品牌长安的三星、四星、五星的星级培训认证与管理。由低到高的职业技术等级对应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为员工搭建发展与提升的通道。
对比分析员工的各级职业能力标准与学生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共通点。以此为基础,开发对应等级的专业课程和企业定制课程,引入第三方考评,颁发企业授权的星级证书。初入职场的实习生与专业新生培养重点集中于基础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正式员工与大二学生则在专业技能培养上形成对接,而企业技术骨干的培养与大三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形成一致,就业与继续教育相辅相承。在校生每完成一个星级的学习,通过认证考试后可获得相应的企业授权的星级证书。通过逐级学习与认证,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持星级证,可与具体岗位直接对接。
2.2 引入职业资格证,实现三证对接
传统“双证书”制度是职业资格证与学历证的结合,“双证书”的实施使学生能将职业需求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提前熟悉并加强专业相关工作的知识及技能学习,提高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然而近年来由于职业资格证含金量不高、考题内容陈旧、缺乏科学的鉴定手段等诸多原因[5],大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部分大型企业甚至只认可和采用其内部的技能评价标准和体系。星级证书的引入,实现了“三证”衔接,即能发挥职业制度的作用,实现行业标准化,也能达到各个企业的特别要求,获得企业认可。
“三证”对接,首先实现职业资格证书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与星级证书的二星、三星、四星、五星的对应和结合。为此课程标准制订、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和要求由学校和企业以职业资格证各级别标准为基础,并结合企业定位、发展方向、新标准新技术、岗位具体能力需求统一制订,系统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企业认可的人才。其次针对企业在职人员及社会人员的能力培训,培训内容、认证模式与国家或行业认证标准统一。企业人员在获得企业星级认证同时,也可申请认证职业技能鉴定,可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满足企业在职人员的提升需求的同时,也增加社会人员就业机会。
2.3 搭建员工培训平台,实现能力可持续性提升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对接,如何搭建企业员工能力可持续提升的通道,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赢的重要环节。将企业员工的能级提升培训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体系,是星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
基于员工培训需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及内容选择要求更注重实用性。既要有理论提高,又要能获得有效地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满足现任岗位需求,也要对未来岗位技术改革和事业发展有实用价值[6]。
2.4 课程定制化,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
星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色在于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企业定制课程的结合,实现课程与工作真正结合,订单式人才与企业员工无缝衔接。即保留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同时又融入职业素养训练、专项技能培训及岗位综合能力提升等实战型课程。学历教育课程沿用传统课程标准及内容,定制课程以企业产品为载体,校企共建,双方共同开发教材等配套教学资源,引入企业的项目、案例及最新的技术,实现课程和工作真正对接。
图2 星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同时针对企业员工培养,实行推免制,依据各级人才培养免修条件,企业员工可申请免修,由校企人才培养委员会抽检或审核合格可免修直接发证,进入下一级培训。
2.5 工学交替,实现“零距离”上岗
星级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打破传统 “三年”学制形式,实施“分阶段、多学期”的培养模式。同时,利用学校“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场地及企业提供的生产车间、营销网店等实践教学载体,实现学生在“学校与工厂”“课堂与车间”等有序转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三次不同的企业实习:第一学年的认知实习,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汽车基础知识与汽车行业实际状况相连接,了解企业文化,明确行业规范及要求;第二学年轮岗实习,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企业实践中,保证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第三学年定岗实习,确认适合自己的职业及岗位、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3 星级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实践
基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以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与长安商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开展了星级人才联合培养,先后开办了两个星级人才订单班,培养三星级人才51名、四星级人才12名;完成商用车售后维修人员培训1 117人次、其中三星级培训962人次、四星级培训135人次、五星级20人次,在数千人次的培养培训中,星级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实践。
3.1 定制式课程体系
企业定制课程由企业提出课程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标准和课程内容,开发配套理论教程、技能教程及认证教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企业新车型的推出,定制课程内容及标准也要及时更新,采用不同版本。星级人才培养订单班使用专业课程和定制课程,针对商用车售后维修人员培训则主要使用定制课程。
3.2 理实兼备师资团队
星级维修技师人才培养教学团队由校内专任教师,长安商用车事业部技术主管、售后服务骨干工程师及长安商用车培训师组成,培训师由经长安商用车公司培训考核合格的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培训师需要定期参加公司各类培训、承担驻店培训、参与市场问题答疑等售后服务工作。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讲授专业课程,而定制课程则由长安商用车培训师及企业人员承担。为满足教学及培训需要,培训师需要定期参加企业实习,掌握新车型新技术,清楚市场典型问题。
3.3 双证考核,第三方认证
商用车维修技师星级认证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实行星级认证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企业培训认证管理部门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接,实现“一考两证”,即维修技师星级证书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认证评估采取教考分离、第三方认证的方式,即培训师或校方人员不参与认证,由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企业培训管理部门及其他院校联合组建第三方考评专家库,对库内专家进行科学管理,保证认证的客观公正。
4 结语
校企行联合培养人才是实现真正产教融合,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学校发展最优化的有效途径。而合作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环节对接,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对接,课程开发与岗位需求对接,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对接,科技研究与企业创新对接等多方衔接。通过校企行合作下的星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良好解决这些衔接问题,通过具体案例的实践应用,基本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对其他产业和院校的合作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1]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67.
[2]刘刚,陶翠霞,翟继海.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时代教育,2015(20):13.
[3]多淑杰,易雪玲.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0所职业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48-52.
[4]薛中海,汪俊枝,饶培俊.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9-142.
[5]谈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3(3):274-275.
[6]任建国,袁素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相互衔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25-126.
责任编辑李 燕
G642.0
A
1674-5787(2017)02-0001-04
10.13887/j.cnki.jccee.2017(2).1
2017-01-02
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 “基于全价值链的产教融合模式研究——以汽车产业‘1+1+N’校企联盟为例”(项目编号:152066)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沈雕。
周均(1981—),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高职教育;沈雕(1980—),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比较教育研究;陈志军(1979—),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教育教学;甘守武(1980—),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车辆工程,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