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信息交流模式探究

2017-06-29王若璇

丝绸之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王若璇

【摘要】社交媒体在当下的学术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社交媒体的概念、类型及发展现状,分析梳理了以博客、微博、wiki、QQ空间与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模式,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传播应用案例。

【关键词】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模式

社交媒体融合了Web2.0和移动互联时代信息传播的最新理念,使用户可以在网上获得更多传播、分享、交流的自由。学术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方便地进行学术信息转发、交流分享思想观点、获取文献原文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来参与学术活动,学术信息交流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

一、社交媒体及其发展现状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虚拟化網络通讯工具和信息服务平台,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已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人际交流的重要方式。

国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工具有Faeebook、YouTube、Twitter、Linkedln等。在国内,社交媒体经历了BBS时代、社交网站时代、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发展至目前主要以微博、微信、QQ空间等为代表,另有百度贴吧、人人网、朋友网、豆瓣、知乎、美拍、天涯社区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网络社交应用平台。按照社交媒体属性的不同,可将其归为创作发表型、协同编辑型、资源共享型、社交服务型、即时通讯型五大类型。

目前社交媒体已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互联网第一大流量来源,二者占比分别为46%和40%。据2017年1月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依然作为最典型的网络社交应用排名前三,应用率分别为85.8%、67.8%、37.1%。可见,具有即时通信功能的社交媒体最易成为社群型网络媒体。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交流典型模式

(一) 博客、微博:学术知识转移模式

博客(Blogger)的正式名称为“网络日记”,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可随时张贴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的网站。目前,有许多科研机构、学术期刊、专家学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随时发布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学术会议信息、重要学术研究成果、思想观点等,通常被称为学术博客。学术博客使学术交流不再局限于基于著作、学术期刊、专家报告等传统型学术交流模式,进而转向开放、随时随地、泛在化的交流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一个学术博客平台既可以是知识的生产源,也可以是知识的传播源;既可以是经过同行专家评审后的正式出版类学术信息,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存储于专家大脑中经过显性化处理的隐性知识。学术博客相互之间通过博主的转载分享、评价交流,实现各知识节点的相互转移。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与博客相比,更突出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快捷性。微博用户群因拥有大量专家学者、学术机构,使关注用户能够及时观点新颖、内容丰富的知识信息。此外,微博信息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各层次学者的跨界交流,碰撞出个人创新观点。

(二)维基百科:学术知识协同生产与共享模式

维基百科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在Wiki支持的协作式写作中,每个人都可发表自己的意见,都可以方便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写作、修改、扩展甚至探讨,是一个最大、最知名的网络知识社区。所以Wiki帮助我们在一个社会网络(SNS)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与其他社交媒体相比,维基百科能够针对特定的领域知识或主题概念汇集大众智慧,构成网络“合作实验室”,互联各方面的专家发挥个体学科特长,形成个人能力与智慧的相互叠加,使产生的知识信息更权威可靠、更受广泛认同。通过参与维基百科的知识信息编发共享,个人的传播行为和掌握的知识、观点通过在wiki平台上共同修正完善,最终形成“共识”性概念或经典性论述。

(三)腾讯QQ、微信:学术信息传播与互助分享模式

QQ、微信同属腾讯公司旗下的社交产品,具有极其相似的功能特点,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也可以群聊、发表评论、撰写日志文章,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讯工具。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民的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使用用户规模达到6.66亿。79.6%的网民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应用是微信,其次为QQ,占比60.0%。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

由于QQ、微信强大、易用的信息交互功能及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学术交流领域重要的虚拟平台。通过QQ或微信朋友圈、QQ群进行学术信息分享或文献原文、会议资料互助传送的优越性已被大众广泛认可。网友通过建立QQ、微信学术群,使学术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知识生产传播变得更为便捷高效。

三、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传播的典型案例

(一)科学网博客

科学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由具有50余年媒体经验的中国科学报社主办,是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2007年正式上线。网站设有博客、会议、论文、项目基金、实验室等频道,发布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和多样实用的学术信息。尤其是备受学者们欢迎的科学网博客目前已在各个学科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学术会议资讯、专家报告观点、权威论文转发等学术信息极大地吸引研究人员积极加入,成为更多的信息传播“节点”,高效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10年来,科学网博客已经成为上百家新闻媒体,特别是国内严肃媒体和境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源泉,大大促进了科学传播。

(二)网络问答社区——知乎

知乎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社交平台,帮助你寻找答案,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凭借其认真、专业和友善的社区氛围和独特的产品机制,聚集了中国互联网上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里最具创造力的人群,将高质量的内容透过人的节点来成规模地生产和分享,构建高价值人际关系网络。其发展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2017年1月,知乎宣布完成D轮1亿美元融资,预计完成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2017年知乎将面向广泛的知识消费者和机构伙伴建立大型知识平台。截至2017年1月,知乎已拥有超过6500万注册用户,平均每天有1850万活跃用户访问和使用。2016年全年,知乎用户提出了超过600万个问题,撰写了逾2300万篇回答和151萬篇文章。

(三)学术类微信公众号

微信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一个生活方式。目前许多学术会议、专家讲座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公众号)进行视频直播。学术刊物每期的出版论文目录、论文全文、重要学术会议信息等,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直接推送至用户的智能手机上。大型学术研讨会可以将会议通知、日程安排、著名专家的报告演示文稿、报告录音、学术讨论信息等通过微信平台即时发布。《中国科学报》、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中国医学博士联络站、国家社科期刊数据库、科学网、现代大学周刊、爱思想网、唧唧堂、博士圈及MOOC成为首批10个最具影响力的、高品质的、最具学术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其中MOOC公众号位列榜首。

四、结语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与获取模式代表了“去中心化、开放性、共享性”的思想理念,这种去中心化的理念赋予用户平等而个性化的地位,充分刺激用户参与互动交流的热情,更有效地挖掘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使得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同时,开放自由的发布和转载会很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信息冗余、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相信随着互联网管理政策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交流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李娜,胡泳.社交媒体的中国道路:现状、特色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2014,(12).

[3]张玥,朱庆华.Web 2.0环境下学术交流的社会网络分析——以博客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

[4]王学东,杜晓曦,石自更.面向学术博客知识交流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J].情报科学,2013,(3).

[5]盛宇.基于微博的学术信息交流机制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

[6]娄银银.基于Wiki的网络学术交流模式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7,(3).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特征、传播趋向及其对高校传播生态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