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实践研究

2017-06-28山西

小学生 2017年1期
关键词:导学式课题生命

⦿山西/韩 晔

浅谈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实践研究

⦿山西/韩 晔

一、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优效教学”。“效”侧重于“基础性发展”,是指“有效”与“高效”。特别强调,在课堂“单位时空”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阶段任务完成中,师生互动成果的“生成”。其负面对应则是“低效”“无效”乃至“负效”。“优”致力于“发展性发展”,是指“优效”与“长效”。更多关注在终身学习进程中,教育对人的综合、持久、深沉的“影响”,关注教学的“品质”与“品位”。其宗旨为“百年树人”,对立面为“短期功利”。本课题研究中,优效教学就是指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优质教学资源,使得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它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略时,着眼自己的每一步教学环节是不是利于学生最优化的发展,不仅让学生尽量多的获取知识和技能,还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提升。优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得以体现,教师得以不断发展,学生获得优质成长。

“六模块导学式”。“导”是引导,是点拨,是放手,要把学习的权力归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教给学生。教师“导”的中心和重点是引导学习方法,引导学习过程,引导思维方法,引导展示形式,引导练习层次。课堂教学“六模块”:即“目标导向——情境导引——自主导学——互动导议——反馈导评——拓展导迁”课堂教学遵循的六个基本环节与要求。本课题研究中,“六模块导学式”课堂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灵活选择运用目标导向、情境导引、自主导学、互动导议、反馈导评、拓展导迁六个模块,建构促进学生情境体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动态生成的课堂。

“生命课堂”。“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活动。在小学提倡“生命课堂”,是针对小学生认知规律与成长特性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将课堂打造成为学生乐学之所,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洋溢人文意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课堂追求的目标。本课题研究中以万柏林区构建的生命课堂“1535”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导向,以其中倡导的五维操作体系:“三听”、“两说合作”、“动手三读”、“三个追问”、类型化“三练”为具体操作手段,落实于“六模块”的各个环节之中,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

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遵循万柏林区构建的生命课堂“1535”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将其提出的实现生命课堂的15个做点与本学校“六模块”有机相结,优效分解六模块导学规定动作。其中“目标导向、情景导引”模块,学生实现“三听:盯着听,要点听,连贯听”;“自主导学”模块,学生实现“动手读文、动手读图、动手读题”;“互动导议”模块,学生实现“问题选择、多项交流、形式多样”;“反馈导评”模块,学生实现“三个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拓展导迁”模块,学生实现“动手操作,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借15个做点使导学式模块的建设空间更为立体,结构更为稳定,从而优化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二)研究现状述评

1.生命课堂研究动态

综观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不少专家学者已作出许多有效的探索,给我们系统学习了解国内外“生命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参考的文献资料。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1968年,美国著名的演讲者、作家与人生导师杰·唐纳·化特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更是渗透着“生命教育”的理念。

2003年我国王鉴老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发表的《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提出“生命课堂”,并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叶澜教授。她于1997年在《教育研究》第9期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这篇文章开始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是第一篇以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文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注“生命课堂”的研究逐步增多。

2.优效教学研究概况

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后出现了“优效教学”这个词,目前随着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更是科学。教学的效益是优效教学的核心,追求优效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更高要求优效教学。不少研究人员与教学实践人员进一步聚焦优效教学,把目光投向教师的优效教学理念、优敢教学结构、优效教学方式、优效教学评价等直接关系学生成长的关键要素。研究中提出所谓“优效”,指“质量优、效率高”。优效教学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教学时间投入适度,能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二是教学方式运用恰当,能灵活地运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三是学习结果丰富多样,能获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包含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和情感体验等)。

3.学校课堂教学摸底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次新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已经走过十几年。经历过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教师究竟在怎样教?学生究竟在怎样学呢?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四个典型问题:

(1)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视作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讲的太多,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机会、平台等)不足;

(2)许多教师不明白每个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提问,为什么要讨论,为什么要展示等等,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是怎么想的,学生的“潜意识”和“思维过程”暴露不够;

(4)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差异,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作业外,缺乏通过小组合作和学生互教的办法来解决差异等问题。由此分析,课堂“重教太过”、“重教轻学”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变,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

当前,深化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真正落实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意义上的“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建立以学为本、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改革价值。

二、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实践研究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拟达成如下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了解与把握生命课堂与优效教学的内涵、特征、操作策略等,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研究,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借鉴相关生命课堂理论和优效教学理论,构建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求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理论框架,为整体课题研究设置导航。

3.通过研究,探索出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运行的方式与机制,促进“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的有效落实,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4.通过研究,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师教育管理与研究模式,树立以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为主体的生命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和实施“六模块导学式”教育教学技能与水平,助推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研究内容 为达到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拟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

1.进行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秀教学理论、生命课堂理论等方面的理论探索与经验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进行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运用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进一步对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把握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情况,提炼课堂教学有效的经验,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奠定现实基础。

3.进行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理论框架的研究。“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的有效开展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为此,本课题研究在现状调研和相关理论学习基础上,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理论基础、培养目标、操作流程、实施条件等方面,构建出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理论框架,作为整体课题研究的方向与导航。

4.进行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运行的方式与机制探索。从校级、教研组、学科等层面,主要进行①万柏林区生命课堂“1535”阶梯式教学模式的15个做点与本学校“六模块”有机相结研究;②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具体操作策略研究;③不同学段与不同学科的“六模块导学式”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5.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效果评价的研究。有效的评价制约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研制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效果评价指标、探索多元评价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研究。

6.课题研究中进行教师教育管理与研究模式的探索。本课题研究主要从教师教育管理制度、培训研修的方式、校本教研模式、课题研究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优效课堂教学理论、生命课堂教学理论等为指导,通过进行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教学方略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树立生命课堂教学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校本研究思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基于学校课堂教学的现实基础与改革需求,以新课程理念与“优效教学”等理论为指导,总结构建并积极践行“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方略,特别是18个做点是六模块的具体落实点与操作实施策略,教师易于理解可操作性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研究成果易于推广。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创新教师教育管理与研究模式,围绕课题研究的开展,形成培训、研究、教学“三位一体”和校级、年级、教研组等不同层次的校本研修方式,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不断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为创新校本教研提供范型。

三、基于“优效”的“六模块导学式”生命课堂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思路进行。一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点”上深入,以课题承担学校为主轴,将研究的内容划分若干子课题,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探索出具体的策略与模式。二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面”上推进,利用协作校的课堂竞赛及教研活动,进一步宣传、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以点带面推进课题的进一步展开。点面结合,两条线的研究互相配合和补充,使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好的结合。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同时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方法等。

主要运用问卷等调查研究方法,把握课堂教学的现状;通过查阅课堂教学相关理论资料与优秀经验,学习、借鉴课堂教学优效理念与方法;通过不断观课议课,进行课例研究,不断促进优教优学方式的落实与改进。问题、诊断、研讨、改进等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

(三)技术线路 本课题拟通过“顶层设计——现状调研——理论探索——课题分解——课题交流——协作展示——总结反思”等研究路径而推进(参加下图)。

顶层设计。由学校教研室牵头,组织学校各学科教研组长,充分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现状调研。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对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研。

理论探索。组织全体课题人员进行《优化学习方式全面提升质量》等相关理论学习与培训,邀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座,使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一定进步。

课题分解。依据课题研究内容,科学合理划分课题研究内容,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的深入研究与实践课题交流。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的观摩、研讨与交流。特别关注优教优学的15个做点的具体落实。

协作展示。将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联盟校”与“协作校”队伍中做展示,课题研究优秀教师在本区范围内做课堂教学展示。

总结反思。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中期、结题等不同研究阶段的总结与反思。

太原市万柏林区气化街小学)

猜你喜欢

导学式课题生命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初探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整体导学式开放性教学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