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初步探究
2017-06-27赖国中
赖国中
摘要: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重视开发学生创新意识,改进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最终都是能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而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很多专家都认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有助于学生創造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创新;培养;提问能力;数学教学;高中学生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特指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目标等信息组成。数学问题也可分为3类:模仿性数学问题(或常规性数学问题);发展性、探索性数学问题;创造性数学问题。曹才翰先生在《数学教育学概论》中把数学问题看作是一种情境:即不能够直接应用己有的数学知识处理而可以间接应用己有的数学知识处理的情境称为数学问题。张奠宙,张国杰对好的数学问题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好的数学问题的特征:(1)挑战性;(2)可参与性;(3)探索性;(4)开放性;(5)合作性。
1.2 提出问题
Silver较为全面的揭示了“提出问题”作为一种数学活动的基本含义,他是他是这样定义的:提出问题是指通过对情境的探索产生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1]在《学习的策略》一书中,尼斯贝特和沙克史密斯对提出问题这样解释:即“提出假设,设置目标和任务,界定读者,把任务与目前的工作联系起来。”[2]夏小刚教授在《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中这样定义,提出问题是学生基于对情境的观察和探索产生新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对原有问题的再阐述,其实质就是一种数学问题的生成过程。[3]
通过对相关提出问题理论的了解,笔者将提出问题定义为:学习者处于一定的情景中,无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该情境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从而心中产生疑问,并向他人提出疑惑的过程。
1.3 提问能力的水平
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可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分成下列五级水平[4]:
(1)敢于提出问题水平: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不会做的习题,敢于问同学和教师,而不是听之任之。(2)简单模仿水平:在这个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学会按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来提供问题。(3)初具意识地思考后提问水平: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问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谋略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4)带着问题学、钻研以后问水平:在这一阶段,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5)融会贯通,深思熟虑后问水平:这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击中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独创”、“发现”之特征。
通过对提出问题类型的资料查阅整理,借鉴了已有关于提出问题类型的分类,本文将学生提出问题的类型分为:(1)低层次问题,即提出题目表面上的问题。主要有记忆型、理解型、纠错型。(2)中层次问题,即在对理解题目表面层次上,经过批判性的思考后,提问的相似的问题。如批判型、模仿型问题。(3)高层次问题,即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已有的条件,探究出新的方法,或根据已有结论得出一般性的新结论。如探究型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作为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建构主义事实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核心观点在于: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2.2提出问题教学理论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关于提出问题教学的定义。从很多文献中也可看到与之有关的看法,归结起来可作如下定义:提出问题教学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详细的说就是以通过教师情境创设为基础,使学生基于对情境的观察和探索,以数学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以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得到数学地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具体的说,解答他人提问或做对测验问题,与创造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自我提问,再对问题的答案提出下一个问题。通过自我提问,就有机会接触并掌握自己未知的知识,所以自我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行为。
3.1 课外营造提问氛围,教会学生提问技巧
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弱,很大原因是学生对自主提问的理解不够,没有意识到自主提问对自己的发展、学习有直接促进作用,更缺少提问题的环境。同时,学生心理因素也是不愿提问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不但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提出问题对学习成绩提高和创造力培养的相关文章,以阅读资料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且教师要营造一种环境,即提出的问题无论深、浅。
3.2 课内精心设计学生提问环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在前期教师不断为学生营造自己提问的环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适应了自己提问题的环境,在这些工作的准备下,培养学生提问就要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3.2.1 创造和谐课堂氛围,解开思维枷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
3.2.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提问。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要富有激励性,让学生敢于去思考。创造问题情境,设计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思维空间的开放式问题,即能吸引学生思考,也能逼近学生思考。当学生出现思维卡壳时,教师要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为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方法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1)设情境,激起问题意识。(2)减少提问量,延长停顿时间,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生提问环节。
3.3课后及时反思,精进培养学生提问策略endprint
目前反思性教学已被认为是能使教师取得教学实效,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发展自身的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斯冈(D.A.Scion)曾指出,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者和实践者,要对学生的言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心态,应能对课堂所发生的事件和学生的行为“给出缘由”。课后反思,目的之一是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好;二是通过不断反思,评价教学。
四、课堂上学生不愿提问的主要原因
4.1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人的成长,5~6岁之间,是智能教育的最佳时间,若错过这个最佳时间,就不能获得有效益的真正的智能教育。而这段时间家长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培养。因此,只有少数的学生是天生的提问者,具有相应的技能、好奇心和自信來猜想、形成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问题
4.2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中提出了很多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理念是每一位老师都赞同的。但是,对于高中来讲,目前最终教学的评价仍然只是“考分”,由于这一因素,导致很多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自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学任务很重,高中教科书必修共5本,还有选修教科书,虽然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较以前简单了很多,但是知识内容却要比以前要多。
4.3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
由于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有这样的观点: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教师讲的好,学生学的效率高,学生对教师所教得知识都掌握了,教师、家长对这样的现象感到很高兴,很满足。学生认为教师是权威,对教师几乎是非常信任的,很少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或书中内容进行质疑。
4.4师生观念因素
很多学生因长期受讲授模式的教育,学生已经形成不愿提问、不会提问,没有提问的意识。教师如何讲,学生便会如何做,长久下来,学生便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多年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新的理念、思想。
4.5学生心理因素
由于高中学生年龄处于自我意识很强的阶段,学生的自尊心正在逐渐形成,在班级里“要面子”的心理很强。同时,学生的自尊心也很容易受到打击,因此很多学生不提问的原因是“怕被取笑”,或是曾经因为课堂上的“表现”,受到老师或同学不正确的态度,导致学生不再敢表答自己的想法。
4.6师生个人关系因素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当学生喜欢老师时,他会主动学习教师所教得科目,并且会下很大的功夫。相应的,当学生感到在个体层面与教师关系更紧密,他们就会更愿意提出问题。
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5.1课外营造提问氛围,教会学生提问技巧。
5.2课内精心设计学生提问环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5.3创造和谐课堂氛围,解开思维枷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提问。包括:①创设情境,激起问题意识;②减少提问量,恰当延长停顿时间,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学生提问环节。(2)课后及时反思,精进培养学生提问策略。
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优势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明显活跃了,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对学生的很多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1)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七、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上升并不是很明显,与一鸣惊人、令人仰慕的演员相反,创造性是在不受大众媒介干扰,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连续不断努力之下,才能取得成果的。而“提问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长远的观点衡量,短时间内的培养,很难说是有很好的成果,它需要持续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不断努力,精进以上提出的教学策略,使高中阶段学生提问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Edward A. Silver.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994, 14(1):19—28
[2]转引自R·赖丁,S·雷纳.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庞维国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6
[3]夏小刚.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37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4
[5]费广洪,申继亮.关于儿童提问价值及类型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