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错发挥,显现价值
2017-06-27李瑶
李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98-02
面对错误,假如教师一味采用反复强调或避而不谈的方法,这样其实是达不到防止错误的目的。相反,假如我们通过让学生将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再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也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对错误的反思中,对知识的回味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辨别能力,同时能获得一定的解题经验和方法。
一、借题发挥,化弊为利
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位学生这样回答:一个西瓜重400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
出现这种情况后教师不是简单地纠正,也不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而是让学生公开地去讨论。
首先请其他学生讲出正确答案的理由。
生1:我的体重是32千克,一个西瓜不可能比我还重,因此我认为一个西瓜的重量应该是4千克。
生2:一个2分硬币重大约是1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只有5个2分硬币吗?一只大白鹅的重量应该是5千克。
教师进一步深入:这个同学为什么会出错?
出错生:因为我不知道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接着教师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感知1克和1千克的重量。这个学生出错的原因是没有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同时又没有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其他学生在讨论进程中说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公开的讨论中,出错原因清楚了,方法又有了,错误自然就彻底解决了,再次出错的可能性就小了,就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了。
二、将错就错,顺势利导
有“错”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学生错答或误解,教师不能急着纠正,不能轻易地判定对或错,更不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捧上,而是合理利用这些差错,给课堂增添一些美丽一些快乐一些顿悟。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要求学生计算5个学生的平均分(最高分94,最低分85),有位学生算得结果是83分。我抓住契机,让学生思考;“谁能不用计算,就让他明白这个答案肯定是错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平均分应该在最高分94和最低分85之间,不可能是83啊。然后再寻找错误的地方,调整策略。
“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时常是正确的“先导”。如果我们教师能借题发挥,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在价值,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冷静分析,在课堂中就能化弊为利,相信学生也会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更深刻的知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将会更具灵动与和谐。
三、错中悟错,由人及己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把学生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错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比如学生的错误:
73 24=51 38+35=103 321€?=17
学生看到这些错题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是这么错的,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一题,生:因为3 4不够减,7被借掉了1还剩下6,6减2是4,结果是四十多,怎么可以就4 3,7 2了呢;生:38+35=103,就算是2个40加也是80,怎么可能100多,原来是十位上3+3算成3€?了;生:321€?=17,就算300€?=100,要注意十位不够除要商0。
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思维的碰撞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错中悟错,变差错为资源,赋予差错的价值。
四、欲扬先抑,增强免疫
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一课时,在一些实际例子的基础上学生归纳出口算除法的算理算法,孩子们得出:当一位数去除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我们就用一位数去除0前面的数,得出得数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那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经询问其他同学无疑义,老师不急于指出、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不动声色地出示练习“请判断4000€?的商末尾一定有3个0,对吗?”这时,大多数孩子判断是错的,教师马上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因为4000如果表示成4个千的话,用4除以8不够除,所以必须把4000表示成40个百,40个百除以8等于5个百,商就是500,500末尾只有两个0。”学生顿悟,原来在口算中前面已经用掉了一个0,因此也高兴地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不能盲目地添0。此时对口算除法算法的理解、记忆达到了最佳的状态。
五、以错促辩,启迪创新
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誤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在这种富有学习价值的“错误”中“锻炼”“成长”,提高他们的能力。
如《乘法估算》片段:送给舟曲县城关小学四年级104个同学每人一套书,每套46元,我们应该准备多少钱去买呢?
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板演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6€?04≈5000(元)
(50 100)
方法二:46€?04≈4500(元)
(45 100)
方法三:46€?04≈5250(元)
(50 105)
呈现错误与正确,开展课堂讨论:
生1:我喜欢第一种,把46看成50,把104看成100,50€?00=5000,计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第二种方法不行,因为把两个数都看小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比实际值小,如果带4500元钱肯定不够。
师:恩,钱带少了可不行。
生3:我喜欢第三种,把46看成50,把104看成105,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又大于实际值。
生1:那我这个第一种,一个数估大一个数估小,那结果是大了还是小了不知道,所以不合理。
生4:哦,我明白了,我把2个数都估小了,带的钱不够是不行的,那么我还可以这么做:
把46看成50,把104看成110,两个数都看大,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实际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放心点。
师:嗯,大家辩得很精彩,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总之结合此题实际情况要估大些才是合适的方法。
因为老师巧用了学生的错误算式,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使其变废为宝。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学数学的乐趣。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