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教育更接地气

2017-06-27鲁艳红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青春教材

鲁艳红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96-02

从2016年9月起,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改版为全新的《道德与法治》版本,现在已经使用了一学期。新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情感价值观教育,不仅符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还体现情感教育的接续性和完整性。针对乡村学校教育,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教育更接地气,我结合自己这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观察乡村环境,解读学生心

我校属于民汉合校的乡镇中学,隶属于边远县城中比较大的镇。这里居住着以汉、哈、维、蒙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地,民风质朴而又活泼,豪爽而又沉静。这里既有“下乡支边”祖辈们的沉静温婉,又有本地民族的豪放热烈;既有老辈人的尊老爱幼,又有年轻人的民主平等;既有父辈人墨守成规式的憨厚,又有小辈们敢闯敢拼的机灵。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的思想存在更多的变数,自控与诱惑共生共存。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孩子们面临着考验,需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更需要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变化,去不断适应这个社会,融汇其中;要成为父辈们眼中的好孩子,更要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人才。

二、走进学生生活,发现突破口

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生存观念的不尽相同,学校教育的整齐划一,这都对学生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所以,真正的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成为加强学生情感教育的突破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单方面的,只能看到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走进学生的课间生活,更要走进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比如课间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走进家庭观察其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会生活中观察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能反应学生的情感和修养水平,因此,我们要多接触学生,多和他们交流,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也多和家长沟通,才能体会学生的感受,才能知道他们的情感需求,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关注并正确引导他们,给情感教育一个突破口。

三、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切入点

新版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材的角角落落,更像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教育手册。每一课的开篇导言都是朗朗上口的诗歌或者打动人心的散文,比如《青春的邀约》开言“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美美的语句让学生大声读出来,这就叩开了学生的心扉,带他们走进学习的殿堂。

正文开头都有“运用你的经验”这一环节,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完成这个环节其实是挖掘学生内心的过程,是把内心活动表达出来的外显形式,从这种表达中你就可以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学生的需求,就能知道自己还要做什么。比如《青春萌動》这课的“运用你的经验”要求学生“写出你心目中理想异性的特点,看看这些特点主要集中在哪方面”,有同学写“他热情、体贴、理性”,有的写“她大方、温柔、不计较”,有的写“他帅、酷”,还有的写“他(她)懂得谦让”等等,我汇总发现,可以归为两类“不要类”和“要怎样”。这些内容已经映射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常而正确的感受我们继续发扬延续,对于错误的价值观认识,我们就该做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比如对“酷、帅”的理解。

正文学习中都有“探究与分享”环节,这个环节基本上取材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情感的培养与潜移默化。比如《青春有格》中“你认为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揭开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不伤害到别人的欺骗难道不可以吗?”教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律、慎独”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解开心中的困惑,在教师的点拨中有所感悟,思想情感的认知就在肢解、碰撞、交融中成熟起来。

四、善于旁征博引,助力道德修为

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经典教育是可以深入骨髓的,运用恰当,不仅打动学生的内心,更能穿透人性,沉淀在学生的思想血液中。新教材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青春有格》中“行己有耻”告诉学生知耻是做人的基本底线;告诉学生“止于至善”视一种精神境界,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至善”的追求。再如,“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学会自我审察,积极调整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不容忽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高度,也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比如王蒙的《青春万岁》,对拓宽学生对青春的多角度认知很有帮助;再如《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把乡土文化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比如,我们本地区有“察哈尔蒙古西迁戍边纪念塔”“土尔扈特部东归纪念碑”“公主墓”等历史遗迹,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达到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情感高度。

不留痕迹的情感教育是最真最纯的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发现,读懂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情感教育更接地气。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青春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青春不打烊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