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
2017-06-27刘爱玲
刘爱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2-0087-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在内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的出台为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方向。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能让语文课堂上得搞得有声有色呢?教师就要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以教师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习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兴趣盎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灵活编制教学课件,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情感体验,促进观察、思维发展,激发创造性的想像,而且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在识字教学中,单纯的知识会让学生学习感到比较枯燥乏味,这时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我在教“采”字时,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正在灵活的采摘果子。在课堂中既省时又有效,学生兴趣浓,代替了老师的一支粉笔的枯燥讲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事物、现象、情景及事物发展过程,有声有色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它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让课堂生动有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教《锄禾》一课时,我设计了动画课件,“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时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让诗句和图片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文中“锄、汗、粒”等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了。又如:《秋天到了》一课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来说,“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一句较难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的情景,学生在比较中自然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又如:我在教《四个太阳》一课时,问小朋友为什么要给秋天画个金黄的太阳呢?学生明心不明口,说不出来。教师展示课件,金黄的落叶铺满小路,黄澄澄的稻子熟了,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瞧,多么饱满的谷穗,果子也熟了。学生一目了然,就很快知道了,金黄的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我们希望每年秋天都是丰收的季节,小朋友的心愿多美好啊!
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美
电化教学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美的熏陶,能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开始以配乐朗读导入课题,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丽”先有一个浅层感知;然后结合课文讲解分别出示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从较深的层次上把握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特色,加深了课文词、句的理解;最后用形声并茂的电视录像强化学生对小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都是美丽的”,这一总论的整体认识。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了他们认识美、热爱美、创造美的思想境界。
总之,多媒體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它以声、形、色等表现形式刺激感官,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它通过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也使语文课充满了情趣,张扬了个性,放飞了心灵。我们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就会乐于学习,从而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开发智力,发展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