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2017-06-27宋恺王立松

求知导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

宋恺+王立松

摘 要: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中心和主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发送者,更是检验者。语言的交际功能能够得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冗余信息的存在。冗余信息是语言的客观属性,翻译时有时需要适当地添加相关的冗余信息,有时则要适时地减少一些冗余信息,以求得冗余信息的动态平衡,保证源语信息的准确传递。文章以常非先生的译本《为奴十二载》为对象来讨论汉英翻译时冗余信息的译法。

关键词:冗余信息;英汉翻译;语际交流

一、引言

美国著名数学家香农(Claude Elwood Shannon)是信息论的创始人,奈达(Eugene A. Nida)创造性地将信息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提出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

冗余信息的翻译是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冗余信息并不是无用信息,原文与译文之间冗余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目的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多研究冗余信息的翻译方法,对翻译活动的有效进行以及实现源语与译语之间的动态对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为奴十二载》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以下根据《为奴十二载》中的实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以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具体实例围绕加注、重复、增加隐含语义、语义丰富化四个具体方面展开。

1.加注

例1:In her pilgrimage through the wilderness of bondage, with eyes fixed upon that hope-inspiring beacon, she had at length ascended to“the top of Pisgah①”, and beheld “the land of promise.”

译文:她在蛮荒奴役之地一路跋涉,双眼紧盯着希望的灯塔,最终登上了毗斯迦山的山顶,看见了应许之地。

译文注释:①毗斯迦山(Pisgah),位于约旦河东,《圣经》记载摩西从此眺望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迦南地方。

例2: I wouldnt own a slave if I was rich as Croesus②, which I am not, as is perfectly well understood, more particularly among my creditors.

译文:即使我像克罗伊斯那样富有——我当然不是——我也绝不会蓄奴。道理十分清楚,尤其对我的债主们来说。

译文注释:②克罗伊斯(Croesus),公元前六世纪吕底亚王国最后一位君主,以拥有巨额财富而闻名。

加注法是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翻译方法,用来补充原文中缺少的相关背景知识,注释中补充的信息就是冗余信息,起解释说明作用。目的语读者由于缺少源语读者的相关背景知识,在对原文的表达上会出现理解障碍,而在文末加注的处理方法既可最大限度弥补直译的不足,保持原文风格,又可帮助目的语读者补充理解原文所必需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减少理解障碍,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晦涩难懂的现象。

2.重复

例3: “Dont leave me, mama—dont leave me,” screamed the child, as its mother was pushed harshly forward;“Dont leave me — come back, mama,” she still cried, stretching forth her little arms imploringly. But she cried in vain. out of the door and into the street we were quickly hurried. Still we could hear her calling to her mother, “Come back — dont leave me — come back, mama,”until her infant voice grew faint and still more faint, and gradually died away, as distance intervened, and finally was wholly lost.

译文:“别离开我,妈妈,别离开我。”孩子尖叫着,她的母亲正被无情地向后拖去。“不要离开我,回来,妈妈!”孩子祈求地伸出小胳膊,哭喊着,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我们被匆忙赶出门口,走到街上,依然能够听到她在喊着母亲,“妈妈回来,妈妈别走。”她稚嫩的童音越来越弱,渐渐消失。我们越走越远,最终完全听不见了。

在原文中“dont leave me”和“come back”出現多次,这种重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多见。这一部分是在描写一位黑人夫人由于家族斗争母子三人被贩卖为奴的故事。大儿子不久前被买主带走,此时此刻她也因为被另外一位买主看中,在奴隶贩子的鞭打下被迫与小女儿分开。小女孩深知这次分离之后就再也没有可能与母亲重逢,所以原文中多次出现“dont leave me”和“come back”,重复信息的冗余充分表现了小女孩对母亲的依赖、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自己命运绝望的挣扎。译者也相应地保留了原文中的重复“别离开我”“回来”,给译文读者呈现出一幅母子分离、伤心欲绝的画面,达到了和原文同样的艺术效果。

3.增加隐含语义

例4:Epps cursed himself for not having brought his rawhide, and declared that when he came out again he would warm us well.

译文:艾普斯骂骂咧咧地说没带鞭子,过会儿再来,要抽得我们身上暖和起来。

这一情景发生在一个寒冷冬天的早上,衣着单薄的奴隶们被迫在田间摘棉花,宿醉的奴隶主突然到来,使得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在这个例子中,“he would warm us well”,如果直译过来就是“他会使我们暖和起来”,读起来似乎奴隶主对黑奴们还不错。如果简单地直译处理,就会造成误解,与原作的表达大相径庭。原文中并没有出现动词“抽”,而是译者从Epps恼怒的情绪、回去拿鞭子的动作以及扬言“warm us well”等信息,通过对上下文的推敲,根据语境,补出了隐含语义“抽”,巧妙地解决了由于原文信息冗余不足对读者可能造成的干扰。

4.语义丰富化

例5:Thus far the history of my life presents nothing whatever unusual--nothing but the common hopes, and loves and labors of an obscure colored man, making his humble progress in the world.

译文:直到此时,我的生活都没有呈现出任何不同寻常的地方——一个平凡的黑人从事着平凡的劳动,抱着平凡的爱与希望在这个世界里卑微前行。

不可否认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动静差异。英语中常用一些静态性的词语,一个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而汉语多用动态性的词语,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动词。原文中的“hopes”“loves”“labors”,译者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按照名词来处理,而是分别加上了动词“从事着平凡的劳动”“抱着平凡的爱与希望”。增加的冗余信息也让译本有了比原文更加贴切的表达。

三、结论

冗余信息的增减是保证源语与译语之间信息准确传递的有效形式。本文运用信息论和动态对等理论,对Twelve Years a Slave译本中的例子进行分析,阐述了冗余信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冗余信息的处理要求译者对源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表达方式和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理解能力都有深入了解,才能在提高译本对源语忠实度的同时增加目的语读者的信息接收率,实现信息的动态等值。

参考文献:

[1](美)所罗门·诺萨普.为奴十二载[M].常 非,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廖七一.论翻译中的冗余信息[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6):47-51.

[4]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03.

[5]Solomon Northup.Twelve Years a Slave:An African American Heritage Book[M].Charleston: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2014.

[6]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7]谢 敏.小议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J].丽水学院学报, 2006,28(6):59-60.

[8]许文娟.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处理[D].南京:南京大学,2015.

[9]李静.语言冗余与英汉翻译[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9-135.

[10]邹园艳.英汉翻译中语义性冗余信息的表现形式[J].青春岁月,2014(17).

[11]姚玥含.新闻英语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以汉译《时代周刊》关于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系列报道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12]王俊英.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4(5).

[13]顾 芸.冗余信息及其英汉互译初探[J].科技视界,2014(33):203-204.

[14]凌凤霞.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以《光明日报系列报道国企》为例[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3.

[15]宋 恺.小议英汉冗余信息的翻译[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7(1).

[16]侯莉萍,谢文英.英汉互译中的删减与增补[J].考试周刊,2013(63).

[17]徐 筠,杨凤娥.信息缺省 信息冗余 信息模糊——科技论文英汉摘要的翻译与写作[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6(2):148-151.

[18]杨绍北.浅论英汉互译中运用省译技巧的语义标准[J].中国翻译,1999(4):19-21.

[19]樊继群.同声传译中结构信息冗余的功能性处理[J].教师教育学报,2012,10(11):128-131.

[20]朱 洁.从冗余信息角度剖析旅游材料英译[J].考试周刊,2009(37).

[21]李雪华.冗余信息與翻译--评析张谷若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1-63.

[22]黄 智.冗余平衡在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功能实证研究[J].科教文汇,2017(8).

[23]赵 婷.英汉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删减现象考察及因素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42-44.

[24]杨翠芬.英汉冗余性与英文本翻译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81-85.

[25]黄忠廉.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商榷[J].当代外语研究,1999(8).

[26]王 琼.谈英汉翻译教学中语篇衔接意识的训练——一次翻译作业的实验报告[J].中国翻译,2004(4):64-67.

[27]秦 羿,徐秀琴,于培文.论英汉典故的翻译[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43-45.

[28]刘晓燕.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下翻译语用失误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103-106.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
语用学理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探析
头韵的英汉翻译在《学术英语》的实践和研究
高校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探究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浅析英汉翻译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
学习英汉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探讨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