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1975—2014年劳动人口伤害死因分析
2017-06-27褚晓婷杨晓明沈冰
褚晓婷+杨晓明+沈冰
伤害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暴力和伤害每年导致500多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率的9%[1]。损伤中毒自1990年起,一直是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第5位死因[2]。在劳动人口(一般指处于15~64周岁的人口[3-4])中,其造成的危害则居首位[5]。劳动人口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其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我们对1975—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劳动人口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静安区劳动人口伤害死亡特征,为开展劳动人口伤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1.1 死亡资料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专业人员审核后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原始数据来自公安部门提供的死亡三书(死亡证明书、死亡推断书和死亡确认书),所有资料均有专业人员逐一进行审核。
1.1.2 人口资料 人口资料由上海市静安区公安局户政科提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系统和人口资料均指户籍人口。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作为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标化。
1.2 方法
以1975—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所有户籍居民劳动人口死亡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 2007和SAS 9.2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数据分析。由于年份跨度较大,每个时期的伤害死亡特点不同,故以5年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
死因分类参照《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卫统26表)将死亡疾病分为17大类109类疾病。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其中根本死因V01-Y98的病例即为伤害死亡的病例。
1.3 质量控制
静安区自1953年起开始建立死亡监测系统,自建立以来一直稳定运行,且每月与公安部门核对数据,并定期进行漏报调查以保证数据的质量,本文资料较为准确可靠(2002年以前资料是依据现有保存完好的死亡原始单,根据现在要求重新审核、编码、录入,完整率、准确率均达98%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份的劳动人口伤害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伤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率的变化趋势分析采用标化率的趋势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975—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居民劳动人口意外伤害死亡人数为2 318人,占该年龄组总死亡人数8.44%;男性1 429人,占该年龄组男性总死亡人数8.71%;女性889人,占该年龄组女性总死亡人数8.02%,男女死亡人数性别比为1.61。劳动人口总的粗死亡率为19.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9.07/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24.11/10万,标化死亡率23.98/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15.0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09/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123.96,P<0.05)。
2.2 不同年份伤害死亡率变化
静安区劳动人口死亡率总体有所下降(χ2趋势=21 810.31,P<0.05)。1975—1979年标化死亡率最高,为22.91/10万人,2005—2009年标化死亡率最低,为14.33/10万人,降幅達37.45%。男性、女性死亡率均有所下降(χ2趋势男=20705.72,P<0.05;χ2趋势女=22739.97,P<0.05),男性1975—1979年标化死亡率最高,为27.05/10万人,2010—2014年标化死亡率最低,为16.49/10万人,降幅达39.04%;女性1975—1979年的标化死亡率最高,为18.81/10万人,2005—2009年标化死亡率最低,为9.12/10万人,降幅达51.52%(表1)。
2.3 前5位伤害死因构成、死因顺位
1975—2014年,静安区劳动人口前5位意外伤害死因构成中,自杀所占比例最高,占29.90%,余
依次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被杀。其中45~64岁中年人群首位伤害死亡为交通事故,其次为自杀。男性首位死亡原因为交通事故,占29.25%,其次为自杀外,占25.53%,除15~24岁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为自杀外,25~44岁青壮年人群及45~64岁中年人群男性首位死因均为交通事故。女性首位死亡原因为自杀,占36.90%,第2位死因为交通事故,占21.60%;各年龄段首位死因均为自杀,其中15~24岁青少年人群中女性自杀死亡所占比例达52.41%。意外跌落为劳动人口第3位意外伤害死因,也是45~64岁中年人群第3位意外伤害死因,该年龄组意外跌落人数占劳动人口意外跌落数的69.53%,意外跌落为该年龄组女性第2位死因(表2、表3、表4)。
1975—2014年前5位伤害死因顺位有所变化,1990—2009年,交通事故取代自杀位居第1,自杀下降为第2位;由于2010年有楼宇发生火灾,火灾成为2010年第4位死因(图1)。男性的变化趋势与全人群大致相同,1975—1989年间,自杀为首位伤害死因,1990年后交通事故取代自杀成为第1位伤害死因。女性除1995—1999年,2005—2009年首位死因为交通事故外,其余年份首位死因均为自杀。
2.4 PYLL
1975—2014年静安区劳动人口PYLL为470 220人年,其中损伤中毒PYLL为62 140人年,居该年龄组人群全部死亡PYLL第3位,平均PYLL第1位为26.81,其中男性损伤中毒PYLL为38 608人年,女性损伤中毒PYLL为23 533人年,均为该年龄组人群全部死亡PYLL第3位,平均PYLL均为第1位,分别为27.02人年,26.47人年(表5)。
劳动人口损伤中毒SPYLL为59 881.82人年,男性SPYLL为36 508.86人年,女性SPYLL为23 142.35人年。前5位伤害死因PYLL与前5位伤害死因顺位相一致(表6)。
3 讨论
静安区劳动人口死亡率为19.57/10万,标化死亡率为19.07/10万,劳动人口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与上海市闵行区该年龄组死亡特征类似[6];男性伤害死亡率高于女性,与我国劳动人口伤害死亡性别特征一致[7]。
1975—2014年静安区劳动人口的第1位伤害死因为自杀。该年龄段正值人生心理转变的重要时期,如求偶、求职、结婚、育儿、升迁等,更容易遭遇各种心理问题。自杀仍将是中国年轻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8]。女性自杀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自杀念头比男性更强烈有关[9-10]。特别要关注15~24岁青少年人群自杀死亡,该年龄段正是青年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往往缺乏解决问题、应对困境的能力和相应的知识技能[11]。且15~24岁自杀死亡者中50%有精神疾病,仅极少数自杀死亡者曾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12]。故需加强该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疏导,开展相关健康促进活动。
1999—2009年间交通事故死亡比例增加,成为第1位伤害死因,2010年后有所下降,但仍为第2位伤害死因。交通事故死亡变化趋势与全国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13]。交通事故男性死亡比例高于女性,为25~64岁人群首要伤害死因,可能与男性因外出工作接触交通工具机会较多有关系,特别要加强男性交通安全意识。交通事故死亡率的升高与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自2007年来处于稳定水平,并未随机动化的快速增长而增加,表明政府在道路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继续努力,包括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如公路限速,严查酒驾等;优化执法工作,增强执法力;增强车辆安全行车意识;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受伤者的医护质量等[14]。
意外跌落是静安区劳动人口的第3位伤害死因,与上海市该年龄段意外伤害死因顺位相一致[15]。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外跌落死亡占比增加,45~64岁中年人群为劳动人口意外跌落的主要人群,占劳动人口意外跌落数的69.53%。中年人群意外跌落可能与其患病及服药概率增大,伴之运动减少,身体功能的退化,身体稳定性减弱有关[16]。目前大部分研究只关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意外跌落问题,中年人群的意外跌落问题也亟需关注。
劳动人口是造成伤害经济损失主要人群[17],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75—2014年静安区劳动人口损伤中毒PYLL为62 130人年,占该年龄组人群全部死亡PYLL的13.22%,高于伤害死亡率占劳动人口总死亡8.44%的比例,且平均PYLL居第1位,远高于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意味着伤害与其他疾病相比,导致“早死”的风险更大。男性伤害导致的PYLL明显高于女性,说明伤害对男性“早死”的威胁程度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男性交通事故死亡率急剧上升所致[18]。主要影响潜在寿命损失的原因为自杀、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占伤害所致寿命损失的69.28%。
虽然近年来上海市静安区劳动人口伤害死亡有下降趋势,但伤害仍是威胁上海市静安区劳动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该人群的伤害防制工作不可忽视。研究显示,通过有效干预手段,可以避免54%的该年龄段人口的意外伤害死亡[19]。故需加强对劳动人口的伤害调查和监测,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保护劳动力,特别是加强对自杀、交通事故及意外跌落方面的干预,以减少社会、家庭的损失和负担。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预防伤害与暴力[M].瑞士: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社,200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4-04-26)[2016-04-11].http://www.moh.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
[3]田雪原.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高尔生.医学人口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29-35.
[5]池桂波,王声湧.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的比较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4):195-198.
[6]陈林利,汤军克,赵根明,等.1992—2006年上海市闵行区伤害死亡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2):135-138.
[7]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等.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8]WANG C W,CHAN C L,YIP P S.Suicide rat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1:an update[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i Epidemiol,2014,49(6):929-941.
[9]CROSBY A E,HAN B,ORTEGA L A,et al.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mong adults aged ≥18 years-United States, 2008-2009[J].MMWR Surveill Summ,2011,60(13):1-22.
[10]姚坚,黄悦勤,阮冶,等.昆明市15歲及以上居民自杀相关问题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7):536-540.
[11]GOULD M S,GREENBERG T,VELTING D M,et al.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3,42(4):386-405.
[12]李獻云,费立鹏,张艳萍,等.15—24岁人群自杀特征及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4):231-235.
[13]张徐军,陈宗遒,贾佳,等.1951—2004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14-1215.
[14]WHO.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2015[EB/OL].(2016-3-3)[2016-05-03].http://www.who.int/violence_injury_prevention/road_safety_status/2015/en/.
[15]张胜年,卢伟,周顺福,等.伤害预防:21世纪上海疾病控制的重要任务[J].[JP3]环境与职业医学,2002,19(4):219-221.
[16]TALBOT L A,MUSIOL R J,WITHAM E K,et al.Falls in you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ommunity dwelling adults: perceived cau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jury[J].BMC Public Health,2004,5(86):1-9.
[17]MEERDING W J,LOOMAN C W,ESSINK-BOT M L.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work status in a comprehensive population of injury patients[J].J Trauma,2004,56(56):150-161.
[18]WANG S Y,LI Y H,CHI G B,et al. Injury-relatde fatalities in China: an under-recognized public-health problem[J].Lancet,2008,372(9651):1765-1773.
[19]PETRIDOU E T,KYLLEKIDIS S,JEFFREY S,et al.Unintentional injury mortal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How many more lives could be saved[J].Scand J Public Health,2007,35(3):278-287.
(收稿日期: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