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
2017-06-26张淑花
张淑花
摘 要:智力孕育于好奇之中,而兴趣是在好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
关键词:激发;导入;好奇心;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富有艺术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
一、导入要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智力孕育于好奇之中,而兴趣是在好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在好奇的心情中进行数学的探究活动,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古人在写文章的时候讲究“豹头熊腰凤尾”。这里所谓的“豹头”就是文章的开头,导入亦是课堂教学的“豹头”,做到一开讲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理,明确学习目标,促进思维迅速定向,就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有些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深奥的,如果教师直接提出目的,学生就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对学习数学产生抵触的情绪。但是,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地设计悬念、谜面进行导入,学生就会顿时产生好奇心,注意力立即定向,集中到课堂中来。这样,师生就能在共同探究悬念、“谜底”的过程中完成本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二、导入要简洁明了,目的明确
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导入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它只是课堂的过渡、点缀,不要在导入花费太多的时间,长篇大论或没有突出中心的导入,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起不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会影响到教学进度、教学气氛。导入设计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讲到每一堂课的时候,又要考虑到本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师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运用具有艺术性的导入,在新旧知识当中用最精炼的语言,在较短的时间里揭示数学知识点,取得良好效果。比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9的乘法口诀》时的导入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这节课要求大家用昨天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9的乘法口诀》,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同学们的自学情况。这种直接导入法就能让学生和快地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三、导入要善于启发,调动思维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为目的。怎么样在导入新课时创设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情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情,尤其是教师在上示范课、公开课的时候,没如果没有优秀的课堂导入情境创设,就会影响到评委对这节课的评价,因为第一印象很重要。于是,教师们总是掏空心思地去琢磨、去假设课堂的导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就要用启发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的教学内容的探究欲望。
有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把学生分成两队,进行比赛,按顺序从一位数开始出题给对方,让对方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同学一听说要比赛,而且要和老师一起比赛,高兴极了。开始简单的一位数,两位数,同学们很快就能回答出来,但是到了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学生的回答就越来越慢了。只有老师可以很快地进行判断,同学们充满疑惑,有的提出要用计算器验证一下,结果证明老师的判断正确无误。他们都想立刻知道老师计算的“秘诀”。然后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中来。
四、导入要形式新颖,引人入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新异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讓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欲望,而兴趣又是他们学习获得成功的原动力,求知欲望是他们聪明才智的激发器。如果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通过富有哲理,新颖的“开场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那么接下来师生互动的过程就会觉得十分轻松、愉快。以下这个例子可以借鉴一下。
教师在上《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就提问:“你们几岁啦?”同学们大部分都回答:“8岁啦。”师又问:“生日记得吗?”生回答:“记得。”教师接着问:“你们过了几个生日啊?”“8个。”同学们又是很快就回答出来了。老师继续接着说:“你们真幸运,8岁就过了8个生日,而我就不一样了,我今年36岁了,却只过了9个生日,你们相信吗?”同学们个个摇头说:“不相信。”“可是,我真的只过了9个生日。”老师说完拿出一张自修改过出生日期的纸质身份证。这样的导入很快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五、导入要讲究方法,温故知新,自然过渡
“教学无定法”。也就是说在数学的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导入也一样,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模式,固定的语言,即使是同一个老师上同一节课,他的导入也不尽相同,因为他面对的学生个体不一样,授课的时间不一样。在小学阶段主要采取了“开门进山,直奔主题”“温故知新,自然过渡”“设疑激趣,调动引入”这几种方法。而在实际的常态课教学之中,运用最多的应该就是“温故知新,自然过渡”法,它是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寻找共同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领域,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巩固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的知识,让学生感觉不到新是知识的“陌生感”,从而完成以旧引新的任务。
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导入的艺术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优美的导入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教师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情绪,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吕菊芬.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1月1日第1版.
[2]傅世球.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年8月1日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