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后动 思而后行
2017-06-26卢亮刘宝林
卢亮 刘宝林
摘要:在家长学校课题研究活动中,借鉴《孙子兵法》中的“知彼”与“知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知彼”就是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知已”就是知道学校和教师现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后动”,在研究中不断地“思”,以指导“再行”,从而增强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使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能够指导教育实践。
关键词:了解 需求 规划 座谈 实践研究
一、注重“知彼”,细致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我们的课题是《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实践研究》,研究的是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的教育涉及到的主要对象就是孩子与家长,所以我们要“知彼”一一了解他们,明了他们的特点,尤其是他们的需求,而研究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了以下方式:
1.进行聊天式的学生座谈
老师以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谈家庭中的事情,配以轻松的音乐,使学生心情放松,然后多个角度聊开去,从家长对自己的关心程度、关心的方面、关心的方式、自己的感受等,从自己遇到困难(学习、生活等)时,家长如何帮助?从自己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次数的多少、时间的长短、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感受等多个方面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状态,为研究的深入开展准备好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2.开展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我们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分卷调查。对于学生,我们利用班会时间说明问卷的意义,让学生带回家,第二天交回,给学生较长时间的认真思考,使问卷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家长,我们在家长会上说明情况,家长当场填写问卷,我们当场回收,保证了问卷结果的鲜活性。
3.拓展渠道,与家长沟通形式多样化
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虽然能了解很多情况,但往往不能经常性地进行。为此,我们拓展沟通渠道,从原来的登门拜访、电话访问发展到如今的短信交流、电邮沟通、QQ互动等,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我们及时了解家长所需成为现实,增强了时效性。
随着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形式和次数的增加,采集到的信息量也随之增多。之后,我们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与分析,做为研究工作中的“知彼”。
二、重视“知己”,合理规划课题研究
在“知彼”的同时更要充分“知己”,才能在课题研究中清楚问题之所在和自己的基础与优势,才能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所以我们更深层地了解自己的课题、了解自己的理论基础、了解自己的研究目标与方向,把“知彼”与“知己”进行融合,以顺利地开展课题的研究。
1.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理论学习
在课题组成员中开展以课题为中心的理论学习,汇集、参阅各种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如:林格的《思想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艺术》和《论家庭教育》、曾仕强的《家庭教育》、赵忠心的《中国家教之道》等多种文献资料和专家著作。从近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充分汲取,以提高研究成员的理论水平,理清所研究的课题与所需理论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使“后动”有据可循。
2.开展以课题为中心的讨论,统一思想
在课题组成员中开展以课题为中心的讨论,成员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习的文献、接触到的理念等多个方面谈自己对课题的理解,讲自己的理论依据,有不同理解时,成员间互相质疑,在讨论中交流与碰撞,逐渐形成清晰、一致的思想,合理规划课题研究的阶段,统一协调了后劲。
3.举行开题会,明确目标和方向,启动研究工作
在完成了“知彼”活动的统计与分析以及“知己”活动的融汇后,适时地召开课题组的开题会,确定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明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合理安排课题组成员的分工,使“后动”有序可依。
三、在“后动”上下功夫,认真开展实践与研究
在课题中期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计划为指导,按照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分步实施各项研究工作;按进度要求,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把家庭教育的研究按不同的年级分段,分步骤、分阶段、分对象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在研究中注重把课题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把课题研究转化为行动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避免了课题研究与教育工作脱节的现象。
1.围绕构建和谐成长环境,针对家长,我们重点通过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
(1)开展以课题组成员为讲师、以“知彼”中的问题为案例的专题讲座,由于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讲授的思路明确、观念新颖、可操作性强而深受家长们的喜欢。
(2)开展了以《家庭教育手册》的相关内容为主的家长学校专题讲座,主题性较强,有些观点、方法与一些家长的实际较为符合,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在共同讨论过程中,经常能达到此家长的问题,彼家长出点子解决的情况,气氛热烈,互动性强,教育效果好。
(3)组织家长参加上级关工委讲师团的专家讲座。讲师团专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分析案例深入、透彻,提高了家长们分析问题的准确性、进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在以家长学校为主要阵地的活动中,家长们更新了家庭教育观念,得到了孩子日常活动情况的反馈,了解了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丰富了教子经验。
2.围绕促进健康成长,在学生中开展了以“孝德励志”为核心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1)“报平安,尽孝心”活动。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的平安牵动着父母的心。我们开展了“报平安,尽孝心”活动,免费为每位学生办理一张校讯通卡,进校、出校刷一下卡,孩子平安到校或離校的信息就会发到家长的手机上,在校期间需要与父母或其他亲人联系,也可以在刷卡机上免费打电话,及时联系。通过集会,我们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讲明意义,孩子们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孩子们稍微留心一点,一份平安的信息就传给了家长,很多工作繁忙的家长非常满意。
(2)开展《新三字经》诵读活动,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与父母师长交往中的一些做法,学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讲故事而非讲道理,讲故事而知其意。
(3)开展的“名言我来写”活动,以“孝德”“励志”的名言为载体,以挖掘名言的内涵为途径,加深了孩子们对孝的理解,促进了孩子们对理想的认识。
(4)开展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活动,以书信为沟通形式,以孩子对家长想说的话为内容,促使孩子回想在家庭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用文字表达出来,使美的事物成为永久的记忆,使矛盾与冲突以平和的方式呈现,促进孩子与家长和谐、有效的交流。
(5)在休息日和假期开展的“做一天(周)小管家”活动,一方面使孩子有了管理钱、物的体验,了解了家庭开支的情况,有了管理家庭事务的经历。另一方面,使孩子在管理事务中逐渐体会到家长为生活做出的巨大付出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在“思”中找问题、汇经验,指导后续研究
“后动”之后效果如何,有哪些成功之处,有哪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去了解,广泛获取“后动”之后的信息,使“思”有坚实的基础,然后“思”问题、“汇”经验,更好地指导后续的研究。
1.针对家长,我们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
(1)信息反馈。我们根据“后动”的活动设计反馈表,在活动之后,通过反馈表了解家长对“后动”活动的感受、了解孩子对活动的反映和感悟,有些家长在“报平安,尽孝心”活动的反馈表中写道:“何时入校、何时出校,短信报知,孩子平安我们放心。”
(2)座谈会。我们建立长效家校联系机制,每个班建立家长委员会,每班再推出两位家长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一个月或两个月联系一次,学校家长委员会一学期召开两次联系会,家长们谈见解、说感受、讲变化、提问题,课题组成员与家长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促进家校联系的同时,也开阔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3)网络联系。学校网站开设留言栏,并把课题组成员的电子邮箱、QQ号码都告诉家长,家长们通过网络可以很轻松地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留给课题组成员,也便于课题组成员的答复。
(4)书信联系。我们在家长中开展“给孩子写一封信”活动,家长把孩子的进步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得到肯定的孩子非常珍惜,有的孩子在日记里写道:“平时总说我这事儿没做好、那事儿做得不对,数落起来一大堆一大堆的,今天看到了妈妈写给我的信,其实妈妈知道我的优点,只是不说罢了。真高兴,在信里,我看到了阳光的妈妈。”
2.对学生,我们采取诸如主题班会、考后反思、调查表、网络联系、书信等方式交流。孩子们无论是在集体环境中,还是在个人空间里都各抒己見,发表对“后动”的看法,既可以保证其真实性,又可以在人数上保证其代表性。
我们从“一活动一反馈”的纸质信息反馈表到面对面的座谈交流,再到不见面的网络联系,开辟了多种途径了解家长和学生眼中的“后动”,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发现规律,再与相关教育理论建立起密切联系。一方面用以指导下阶段的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可找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给出建设性的建议,以便在后续的实践研究中运用。
我们围绕课题,在研究中,把“知彼知己”作为“后动”的根基,使“后动”能够有的放矢;把“思”作为“再行”的基础,使“再行”成为有源之水。课题研究既是课题理论的研究,也是实践行动的研究,研究使理论有了基础、实践有了升华,更好地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创造更好的环境,促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