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实证研究
——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周边5个乡村旅游社区为例
2017-06-24林水富杨国荣魏勇生赖启福
林水富,杨国荣,魏勇生,赖启福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实证研究
——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周边5个乡村旅游社区为例
林水富,杨国荣,魏勇生,赖启福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国内外乡村旅游社区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周边5个乡村旅游社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以福利满意度与关注度(即重要性认知)构建四象限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情况。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社区农户对福利关注度均较高,但总体满意度不高;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因地域资源条件、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及参与方式与程度等不同而存在差异。据此,提出增进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的相关建议:(1)通过政府主导强化主要优势,巩固已有福利;(2)挖掘资源潜力改变次要劣势,完善福利体系;(3)通过市场配置突破主要劣势,增加福利来源。
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IPA分析法
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部分具备较好旅游要素的传统乡村逐渐转变成以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为主要产业的乡村旅游社区,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户脱贫致富以及民生福利改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乡村旅游作为提高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实施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使亿万农户通过乡村旅游受益。于是,乡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受益情况以及如何切实让乡村社区农户享受到更多的福利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还没有对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进行针对性研究,更没有基于实证数据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从福利经济学视角,以农户福利体系为对象,根据乡村旅游社区农户对福利的满意度与关注度(即重要性认知)构建四象限分析框架,对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探讨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增进措施,以为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建设、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内涵阐述
(一)研究综述
自墨菲将社区参与这一概念引入旅游研究,特别是《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将社区参与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来,社区参与便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旅游社区的相互影响成为学者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Pevetz探讨了奥地利乡村旅游对农户增加收入的意义,并强调了乡村旅游的经济重要性[1];Naghiu等分析了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指出乡村旅游是乡村开发的关键工具[2];Canoves等分析了西班牙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后果[3]。国外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如增加家庭收入、创造工作机会、增加当地税收等)和经济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Oppermann、Hjalager、Fleischer等认为受乡村旅游规模、季节性等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4-6]。国外较为关注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且分析较为深入,涉及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特别强调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强调当地社区在承受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应分享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7]。
国内的研究重点是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要涉及社区参与模式或机制、利益分配、参与的权利与能力等方面。鉴于乡村旅游自身的复杂性和复合性,乡村旅游社区的研究主要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微观的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群体及其行为和宏观的整个乡村旅游社区演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社区影响、利益分配、农户感知等方面[8]。其中,社区影响主要从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劳动收入等方面展开研究。张文等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的贡献和影响进行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9];蔡碧凡等从社区参与模式视角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社区受益主要源自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的获得以及教育培训机会的提供等[10];陈志钢等通过农户问卷调研对乡村旅游化效应进行评价,认为乡村旅游化不仅使农户旅游经济收入得以迅速增加,而且使其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促进农村劳动力从大农业向服务业转移[11];操建华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和农户的积极影响,指出农户获得了农村地区旅游业的大部分就业机会和部分旅游收入[12];罗文斌、戴美琪等从农户收入和农户就业两个维度分析旅游开发对社区农户的经济社会影响,发现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对社区农户的收入水平、收入方式、收入用途、收入效应、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等产生了重要影响[13-14];张畅基于参与理念与方法视角探讨乡村旅游发展与社区农户受益问题,指出应通过参与式方法在社区农户与政府、企业、NGO、旅游者之间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伙伴关系,使乡村旅游项目更符合社区的客观实际和社区农户的真实愿望,同时,强调社区困难群体的参与,实现乡村旅游管理制度的创新,促进社区农户收益机制的构建[15];顾婷婷等从福利经济学视角构建了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以提高乡村社区农户福利[16]。利益分配视角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村落保护等公众利益方面。古红梅指出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户群体增权的目的,进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和谐发展[17];明庆忠等认为乡村旅游是重塑与再造美丽家园的主要路径和关键点,乡村美丽家园重塑与再造的本质在于宜业宜居、核心在于“人的再乡村化”[18];吴必虎认为传统村落的旅游活化可以是其他任何形式,即把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生产空间保留下来,不一定要固定为农产品生产,以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休闲需要,实现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和增进乡村社区的农户福利[19]。农户感知的研究重点是乡村旅游中农户角色认同、态度转化、行为表征、利益分配、旅游归属感以及旅游形象等方面[8]。周梅等从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观念、就业满意度以及就业意愿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就业效应感知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指出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就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0];张颖、黄平芳等分别从乡村旅游形象视角和民生需求视角对农户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21-22];景秀艳等通过构建旅游目的地农户幸福指数测量模型对农户感知进行了实证研究[23]。
综上,目前学术界关于乡村旅游社区研究以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影响的研究居多,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效果评价研究较少。从研究思路来看,已有研究多遵循“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范式,侧重对乡村旅游微观主体(社区农户)的旅游感知与态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研究,缺乏对福利体系的综合考虑。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加上乡村社区农户参与旅游业的方式与程度不同,势必对乡村社区农户的福利产生重大影响,打破原有的利益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社区农户、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群体性利益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及相关福利增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的构成
福利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福利理论有功利主义效用福利理论、客观主义福利理论以及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24]。阿马蒂亚·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认为,个人福利不是由他所拥有的财富、基本物品或资源所产生的效用来决定,而是取决于他所能实现的功能及实现功能的能力集合[25]。个人福利既包括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社区环境等客观指标,也包括发展空间、心理状况等主观指标[24]。具体包括:(1)经济状况。乡村社区农户的经济状况是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衡量乡村社区农户经济状况最主要的指标就是家庭收入水平,乡村旅游就业是乡村旅游社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居住条件。居住条件是乡村社区农户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住房不仅为乡村社区农户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乡村社区农户相当重要的一项固定财产。(3)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乡村社区农户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权利保障,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留守儿童帮扶、养老与服务、最低生活保障等[24]。传统农村社区中,土地是农户社会保障的主要依靠;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土地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尤其是土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导致乡村社区农户的社会保障基础受到了一定威胁。(4)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是乡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投入项目,既包括村庄环境、公共设施、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硬性指标,也包括社会治安、道德风尚、民主政治等软性指标。社区环境的改善、文化氛围的提升均有利于农户福利水平的提升。(5)发展空间。乡村社区农户发展空间一方面是乡村社区农户当前福利水平的重要测评项目,另一方面也是乡村社区农户潜在福利挖掘的重要保障。(6)心理状况。心理状况是主观福利的重要方面,可以从乡村社区农户的社区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家庭关系和睦感、人际关系友好感等方面进行衡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大任务[26]。综上,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本研究主要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培训、居住条件、交通出行、社区环境、文化娱乐、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生活幸福、发展空间和社会声誉等指标来衡量乡村旅游社区的农户福利。这一方面可以反映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农户对乡村旅游发展及国家有关政策实施以来的福利状况的评判,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评判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潜力。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10月进行农户访谈与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培训、居住条件、交通出行、社区环境、文化娱乐、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生活幸福、发展空间和社会声誉等12个指标。每个指标均采用5个易于调查的等级进行赋值、测度并排序。其中,5分表示非常关注或非常满意;4分表示关注或满意;3分表示中立;2分表示不关注或不满意;1分表示非常不关注或非常不满意。具体调研了5个乡村旅游社区(表1),即福鼎市潘溪镇WB村(杜家村下属自然村)、CX村(行政村所在地,不含下辖自然村,下同);霞浦县牙城镇DT村;福安市穆云乡XT村、HT村。共走访110户农户并发放了问卷(城镇化进程使得常住农户比户籍实际登记的少得多,常住农户或多或少与乡村旅游经营有关,调查样本约占常住农户的2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收回有效问卷11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样本中,性别方面:女性占53.64%,男性占46.36%;年龄构成方面:25岁以下的占14.55%,25~45岁的占20.90%,46~60岁的占44.55%,60岁以上的占20%;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8.18%,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39.09%,大专学历的占10.91%,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82%;样本中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的占56.36%。采用旅游研究领域里比较成熟的IPA分析法,利用SPSS 22.0 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各指标的具体得分情况详见表2。
表1 乡村旅游社区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调查中各村委和旅游企业提供的统计资料。
表2 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指标得分情况
注:Av表示福利指标各社区总体关注度和满意度的平均值。
根据表2数据,以(4.00,4.00)为原点,关注度值为横轴,满意度值为纵轴,画出二维坐标图,然后依次将各个农户福利指标按照关注度和满意度分值确定其坐标位置,构建了包含所有因子的四象限分析图(图1)。通过图1可直观掌握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状况及其增进重点和方向。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宣传,农户日益关注民生问题,农户福利关注度也普遍较高。由表2可知,关注度方面,除了文化娱乐与社会声誉这2个指标的平均值低于4.0外,其余10个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4.0,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对福利的关注度较高;满意度方面,农户对福利的满意度并不高,除交通出行、社区环境和生活幸福等3个指标平均值大于4.0外,其余9个指标的平均值均小于4.0。
图1 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指标四象限分析图
注:图中aA表示5个乡村旅游社区收入水平指标A关注度与满意度的平均值,下同。
1.第一象限主要优势指标分析。第一象限表示关注度与满意度都较高。交通出行、社区环境、生活幸福等3个指标的各社区总体平均值,每个社区这3个指标得分值(EWB除外),DT村、XT村和HT村的居住条件(DDT、DXT、DHT)与XT村的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HXT、IXT)的得分值位于该象限,表明农户十分关注这些指标,对其也较满意。可见,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惠农政策的实施,这些指标所反映的福利得到了农户的肯定和认同。
随着旅游公路的建设和完善,交通出行越来越方便,农户对交通出行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他们对交通出行的总体关注度和满意度分别达到4.71分和4.10分。如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公路通车直接改善了HT村和XT村的交通状况;牙赤公路通车有效缩短了牙城镇到DT村、CX村的时间,并将两村连成线,形成沿溪乡村旅游带。
社区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日益引起重视。由于这5个社区都有溪流流过,为改善社区环境,当地政府均加大力度进行河道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使社区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对社区环境的总体关注度和满意度均较高,分别为4.50分和4.33分。
生活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也是对生活的主观体验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27]。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村工作,以避免两地分居,实现了家庭团圆,使得农户对生活幸福的满意度逐步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农户对生活幸福的总体关注度和满意度均较高,分别为4.60分和4.59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更倾向于居住舒适干净、宽敞明亮的楼房,同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和造福工程等的实施,农户住房面积明显扩大,住房结构更加合理,房屋舒适度有效提升。XT村、HT村距离乡镇政府较近,是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必经之地,其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如刺葡萄、水蜜桃)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提高了收入水平,居住条件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因而对居住条件的关注度和满意度都较高,关注度分别达到4.80分和4.70分,满意度均达到4.40分。同时,DT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对居住条件进行了改造,农户对居住条件也较满意(4.05分)。
XT村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的得分值也位于第一象限,这2个指标分别为(4.80,4.20)和(4.85,4.15)。该村是畲族村,传统的畲医畲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日常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和社会保险的普及以及民族政策的实施等,农户对这2个指标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均较高。
2.第二象限次要优劣势指标分析。第二象限表示农户关注度较低,满意度较高。本次调研中没有指标位于第二象限。
3.第三象限次要劣势指标分析。第三象限表示关注度和满意度都较低。文化娱乐和社会声誉这2个指标的总体平均值,每个社区这2个指标(LHT除外)的得分值,以及HT村和DT村的发展空间(KHT、KDT)的得分值都位于第三象限,表明农户不太关注这些指标,满意度也较低。
调查发现,尽管乡村旅游社区为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了文化娱乐设施和条件,如CX村和XT村这2个畲族村搭建了对歌台等,但由于社区文化娱乐重心主要是为游客服务,农户自身的娱乐需求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同时,传统民俗活动被开发成旅游项目后,遗失了原有的传统特色,商业气息过浓,因此,农户对其关注度较低,满意度也较低。
各社区社会声誉的关注度和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存在差异。CX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知名度较高,但农户对其关注度和满意度均较低,分别为3.77分和3.40分。DT村农户对社会声誉的关注度和满意度都较低,分别为3.95分和2.90分。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目前该村收入与其在乡村旅游发展最好阶段(2000-2005年)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该村杨家溪及榕枫林的知名度高于村庄本身。WB村作为一个自然村在对外宣传上以行政村名义展开宣传报道,导致该村社会声誉的关注度较低,仅有3.60分;而乡村旅游的发展逐步提升了该村的知名度,农户对该村社会声誉的满意度逐步提高(3.85分),高于关注度。XT村随着“南方葡萄沟”的推广,葡萄沟的知名度逐渐超过村庄本身,导致该村社会声誉的关注度与满意度均较低,分别为3.80分和3.60分。
HT村和DT村的发展空间也位于第三象限。其中,关注度方面,由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较少,加上农户乡村旅游经营经验不足,这2个村感觉自身发展空间有限,对发展空间的关注度较低(均为3.90分)。满意度方面,HT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白云山大道建成后逐步与乡镇连在一起,土地非农利用限制较多;且该村以水蜜桃种植为主,政府每年举办桃花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为保障桃花景区的景观,政府通过限制农户的部分农业经营行为,以保证桃花林的规模与连片,这些限制使得农户对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只有3.60分。DT村旅游项目较少,主要是游客漂流下筏后路过该村到榕枫林拍照,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程度较低,对旅游给自己带来的发展空间感知较少,满意度只有3.45分。
4.第四象限主要劣势指标分析。第四象限表示关注度较高,满意度较低。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培训、居住条件、医疗保险、生活保障、发展空间等7个指标的总体平均值,每个社区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培训、医疗保险、生活保障这5个指标的得分值(HXT、IXT除外),以及WB村的居住条件(DWB)、交通出行(EWB)、发展空间(KWB),CX村的居住条件(DCX)、发展空间(KCX),XT村的发展空间(KXT)与HT村的社会声誉(LHT)的得分值都位于该象限,表明农户对这些指标的关注度较高,满意度较低,这些指标是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增进的主要劣势所在。
旅游开发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体现在对产出、收入和就业具有乘数效应,于是,农户对乡村旅游这种新业态在促进增收和就业上持有较高的期望与评价。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户对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总体关注度分别达到4.66分和4.27分;但对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总体满意度分别只有3.38分和3.13分。从乡村社区收入来源与就业渠道分析可知:WB村与CX村农户收入来源与就业渠道多元化,如到福建万博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事相关工作、销售一次性漂流物品(如雨衣、拖鞋等)、经营餐馆和民宿、从事白茶生产等。但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白茶生产经营等收入逐步提升,而工资收入基本没有变化,导致农户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旅游旺季与茶业生产季节重合导致公司就业与采茶季节自家劳动时间存在冲突,这些均导致农户就业满意度降低。如WB村农户对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关注度与满意度分别为(4.40,3.25)和(4.10,3.60)。CX村虽然开发了蝴蝶园和七彩农场等旅游项目,但这2个项目主要是户外拓展与漂流项目的补充,就业岗位少,CX村到旅游企业就业的村民数量少于WB村,加上上班不如WB村方便。因此,CX村农户对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关注度较高,满意度较低,分别为(4.73,2.87)和(4.17,2.73)。XT村和HT村主要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开展桃花观光和水蜜桃采摘、畲族三月三歌会、刺葡萄采摘等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使得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门路拓宽,游客提前向种植户预订水蜜桃成为XT村和HT村水蜜桃销售的主要渠道。虽然这些渠道提高了农产品价值,增加了农户收入,但农户并不认为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果,对就业机会的满意度较低,分别为3.25分和3.10分。这2个村对就业机会的关注度分别达到4.40分和4.30分,说明农户十分关注就业,希望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没有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开发适宜项目吸收农户就业,农户仅在桃花开花与水蜜桃采摘季节通过经营餐馆等获得临时性就业机会,赚取临时性旅游收入。DT村农户收入主要来自特色农产品(茶叶、柚子等)经营与旅游发展,由于与杨家溪经营鼎盛时期相比收入差距较大且不稳定,因此,DT村农户对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关注度较高,分别为4.70分和4.40分,但满意度较低,分别只有3.15分和2.95分。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交通通达性的提高,逐步增强了旅游吸引力。在旅游经营和游客接待中,农户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经营能力存在不足,渴望获得相关的专业培训,其对教育培训的关注度平均值达4.20分。虽然政府部门对农户的教育培训也较为重视,展开了项目扶持、政策宣传、岗前培训等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培训机制不够健全,能提供给农户的教育培训项目有限,多数停留在政策宣讲、理论解释、技能演示等讲座培训层面,而项目开发、活动组织、投资技巧、经营谋略、服务技能等实践技能培训较少,导致农户对教育培训的总体满意度不高,只有3.07分。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乡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老年人看病、养老问题成为乡村农户十分关注的问题。调查中,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的总体关注度较高,分别为4.68分和4.64分,但乡村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的不足,使得农户对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的总体满意度较低,分别只有3.20分和3.31分。除了XT村外,其他村对这2个指标的满意度得分都不高于3.70分。WB村和CX村对这2个指标的满意度得分都没有达到3.0分,表明农户对这2个指标不满意。
农户对居住条件与发展空间这2个指标的总体满意度较低,分别为3.96分和3.49分,这与5个乡村旅游社区旅游发展阶段与经营模式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和发展空间的影响有关。WB村、CX村的农户对居住条件不太满意,满意度分别为3.55分和3.50分,原因在于这2个村都是造福工程搬迁而来,所给的宅基地面积是当时规划确定,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农户没有多余的住房面积用于旅游经营(如经营餐馆、民宿等)。WB村对交通出行不满意是由于进村道路较窄,且常因台风带来山洪导致出行受到影响,农户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仅为3.70分。WB村、CX村和XT村农户都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对该指标关注度得分都高于4.0分,但受制于各自条件,满意度不高,分别只有3.40分、3.37分和3.65分。HT村农户对社会声誉的关注度较高,满意度较低。因为HT村的社会声誉带动了水蜜桃销售,增加了农户收入,因此关注度较高(4.20分);但由于水蜜桃销售中市场管理不到位、以次充好等使该村社会声誉受损,因此满意度不高(3.80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周边5个乡村旅游社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四象限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的福利感知状况。结果表明:乡村旅游社区农户对福利的关注度均较高,但总体满意度不高;且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感知因地域资源条件、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及参与方式与程度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二)建议
为增进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需要多方合力,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通过政府主导强化主要优势,巩固已有福利。乡村旅游社区农户对交通出行、社区环境、生活幸福等福利指标的充分肯定,表明在政府主导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产业融合等政策的实施,农户的这3项福利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其优势并加以强化,改善乡村旅游供给,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条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利用旅游富民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高乡村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强乡村旅游社区环境建设,引导农户增强环保意识,增强农户保护乡村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农户对生活幸福的感知,以更好地感染前来旅游的城市游客,有效提高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验的广度和深度。
2.挖掘资源潜力改变次要劣势,完善福利体系。社会声誉是乡村旅游社区和农户的重要资产,是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财富。农产品地理标识、各种荣誉称号等都是社会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推进农产品地理标识的建设与维护,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各级项目,以逐步提升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声誉;同时,积极引导农户维护社会声誉,并努力宣传,为乡村旅游发展及农户福利增进集聚能量。文化娱乐虽然未得到农户较高的肯定和认同,其关注度和满意度均较低,但文化娱乐是乡村度假休闲的灵魂,也是留住游客并吸引回头客的关键所在。因此,除了完善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外,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加强传统文化保护,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民俗文化产品,以进一步丰富农户的业余生活、增加乡村经济收入。
3.通过市场配置突破主要劣势,增加福利来源。乡村旅游市场拓展不足、市场规模不大且不稳定、旅游项目吸引力不足、旅游效益不高等,是乡村旅游社区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农户对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培训等关注度较高、满意度较低的根源。因此,要增进乡村旅游社区农户福利,就要进一步扩大收入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提高农户经营能力等,有效扩展其福利来源。具体来说:应积极发挥旅游企业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结合当地资源深度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有效吸引更多游客,并为农户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拓宽农户的收入渠道;利用当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开展乡村旅游经营,为当地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提高其收入;重视乡村旅游社区的人才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和行业精英,为农户提供投资技巧、经营谋略及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培养能农能旅的多面手,有效增强农户的乡村旅游经营能力。
[1]PEVETZ W.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Austria[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91,16(1):57-60.
[3]CANOVES G, VILLARINO M, PRIESTLEY G K, et al. Rural tourism in Spain: an analysis of recent evolution [J]. Geoforum,2004(35):755-769.
[4]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5]HJALAGER A M. Agri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into tourism[J]. Tourism Management,1996,17(2):105-110.
[6]FLEISCHER A, PIZAM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J]. Tourism Management,1997,18(6):367-372.
[7]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8]张建荣,赵振斌.国内乡村旅游社区研究综述[J].经济管理,2016(6):166-173.
[9]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7-24.
[10]蔡碧凡,陶卓民,郎富平.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三个村落为例[J].商业研究,2013(10):191-196.
[11]陈志钢,保继刚.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效应及其意义——以山东日照王家皂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65-70.
[12]操建华.旅游业对农村和农户的影响——贵州省荔波县、云南省昆明市团结乡和云南省石林县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72-77.
[13]罗文斌,吴次芳,戴美琪,等.城郊休闲农业旅游对社区居民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黄兴镇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8(4):48-54.
[14]戴美琪.基于居民感知视角下的农业旅游社区经济影响研究———以长沙黄兴镇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55-59.
[15]张畅.乡村旅游发展与社区农民受益——一种基于“参与”理念与方法的机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63-67.
[16]顾婷婷,严伟.基于福利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的开发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4):132-137.
[17]古红梅.乡村旅游发展与构建农村居民利益分享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1):26-30.
[18]明庆忠,刘宏芳.乡村旅游:美丽家园的重塑与再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4):79-87.
[19]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
[20]周梅,崔峰,江文娟,等.乡村旅游就业效应的社区居民感知研究——以南京市江心洲为例[J].旅游论坛,2011,4(1):87-92.
[21]张颖.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乡村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济南朱家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2):65-70.
[22]黄平芳,朱美兰.乡村旅游社区的民生需求及建设实证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5):558-563.
[23]景秀艳,罗金华.旅游目的地农民幸福指数测量模型构建及应用——泰宁世界遗产地旅游乡村社区的对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5):215-220.
[24]刁述军,吴平.基于森的功能和能力福利理论的农村社区居民福利水平评价——以成都市10个农村社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4,30(5):130-133.
[25]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7-42.
[2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8)[2017-01-20].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27]王渝乔.国民幸福指数构建的新设想[J].财经界(学术版),2011(8):283-284.
(责任编辑: 林安红)
An empirical study on rural residents′ welfare perception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Cases on five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arround Ningde World Geopark
LIN Shui-fu, YANG Guo-rong, WEI Yong-sheng, LAI Qi-fu
(CollegeofManagement,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Based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es o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and the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five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arround Ningde World Geopark,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rural residents′ welfare perception by constructing a four quadrant analysis framework with welfare satisfaction and attention (i.e. importance cognition) as the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ural residents from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are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welfare, bu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is not high. What′s more, their welfare perception is different due to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development stages, development modes, operation modes, and ways of particip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rural residents′ welfare. First, strengthen the main advantage through government′s guiding and consolidate the existing benefits. Second, tap the potential of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welfare system. Third, break through the main disadvantages through the market configuration and increase the sources of welfare.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rural resident′s welfare;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2017-02-27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015R0015)。 [作者简介] 林水富(197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与旅游经济。
F592.68;F592.7
A
1671-6922(2017)03-0086-08
10.13322/j.cnki.fjsk.2017.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