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
2017-06-24林佳青
林 佳 青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
林 佳 青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以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截面数据为基础,基于引力模型测度旅游经济联系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中心度、网络密度、核心-边缘模型,探讨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增加,在旅游经济联系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层次结构和空间差异;从整体上看,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接近中心度呈上升趋势,中间中心度呈下降趋势;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东部相对密集、西部相对稀疏的格局,并逐步由松散状态向紧密状态转变。据此,针对福建省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1)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2)发挥核心区的辐射优势,提升扩散效应;(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达度。
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引力模型;福建省
福建省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省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齐头并进,“清新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等旅游品牌享誉全国。作为经济大省,2016年,福建省生产总值达到28519.15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第三产业增值12242.28亿元,增长10.7%[1]。作为旅游大省,福建省旅游资源多元化,滨海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发展势头强劲。2016年,福建省累计接待游客31545.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935.16亿元[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旅游业是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产业之一。但是福建省旅游经济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因此,探讨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对于优化其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其旅游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社会网络是聚焦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和基于行动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关系结构的组织形式,通常由行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流组成,行动者可以是具体的人、群体、组织、企业,也可以是国家。社会网络分析是对行动者之间的关联(即“关系数据”)进行量化的主要方法[2]。社会网络分析从“关系”出发观察和解释社会现象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3]。
社会网络分析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外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将其运用于旅游研究[4],国内学者将其运用于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多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经济客体相互作用的集聚度和集聚状态[5],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变化和空间相关属性。目前,学界在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与理论体系,如核心-边缘模型、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等[6-7]。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等方面,且将社会网络分析与空间结构的关联研究主要运用于跨区域旅游。如郭建科等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高铁作用下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变化,构建交通网络的旅游空间结构[8];劳昕等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进行测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并划分城市圈层结构[9];曹芳东等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通达度测度旅游经济联系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旅游空间结构,并做出优化整合方案[10];方大春等也以长江三角洲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11];于洪雁等基于社会网络构建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旨在打造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模式[12];张凯等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分析其旅游经济网络特征,测度行政边界对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影响[13];韩会然等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旅游经济联系空间变化的网络特征及其空间经济联系的变化机理[14];刘辉等通过分析京津冀城市圈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15]。
综上所述,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旅游研究中多运用于旅游经济、旅游空间整合、空间结构演化与旅游地角色等方面,研究的区域范围多为跨界旅游区,在省域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较少,目前较少有学者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福建省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测度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并通过旅游经济的空间表现形式研究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以期为福建省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区域的可对比性,本研究选取福建省厦门、福州、泉州、莆田、漳州、三明、龙岩、南平、宁德等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的9个地级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吸引力较强,涵盖了武夷山、鼓浪屿、三坊七巷、土楼、清源山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囊括了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业态。
2016年,“清新福建”旅游品牌享誉全国,且合福铁路通车加强了沿线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旅游宣传扩大与交通通达度增加对节点城市的旅游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6],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对比性和动态发展趋势,本研究选取2014年和2016年这2个时间点的旅游截面数据,将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总收入与旅游接待总人数作为旅游经济联系的测度基础数据,基于引力模型测度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2014年与201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间的公路距离以高德地图自驾车的旅行距离为依据。根据研究的需要,将数据计量进行一致性处理,力求研究结果的科学准确。
(二)研究方法
1.旅游经济联系的引力模型。旅游经济联系的引力模型是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被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用来解释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等的相互影响关系与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测度区域经济联系度。其计算公式为:
(1)
Ci=ΣRij
(2)
其中,R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间旅游经济联系度;Pi和Pj分别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旅游经济总收入;Gi和Gj分别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旅游接待总人数;D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驾车公路距离;Ci表示城市i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是该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的加总。
2.旅游经济联系的社会网络结构。旅游经济联系的社会网络结构指在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的数据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做出相应的社会网络结构图,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测度指标对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选取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核心-边缘模型作为测度社会网络结构的重要指标。
(1)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指各个节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在本研究中指一个城市和其他城市实际关联的旅游经济联系值与城市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旅游经济联系值之间的比值。其取值范围为[0,1],值越大表示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联系越紧密。其计算公式为:
(3)
其中,D表示网络密度,k表示网络中节点城市的数量,d(ni,nj)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
(2)网络中心度。网络中心度是衡量中心行动者和测度中心性的重要指标,中心行动者指在一个网络中同时参与多个联系的节点[17],在本研究中指各个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是否居于中心位置。网络中心度的分析包括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结构洞。
点度中心度指个体在网络中占据高声望或关键位置的程度,在本研究中指节点城市实际上的节点度数与最大可能度数的比值。点度中心度越高,表示该城市的中心性越明显且拥有越大的影响力。其计算公式为:
(4)
其中,CRDi表示城市i的相对点度中心度,CADi表示城市i的绝对点度中心度,Riji表示城市i的旅游经济联系度,n表示网络中节点城市的数量。
接近中心度指一个行动者能否迅速与其他行动者产生内在连接,是用来测度整体中心度的一个重要方法[17],在本研究中指一个节点城市与其相关联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不受其他城市控制的程度。接近中心度越高的城市,其旅游经济越不容易受限于其他城市;接近中心度越低的城市,其旅游经济越容易受限于其他城市。其计算公式为:
(5)
中间中心度用于测量一个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居于网络中其他两个行动者的中间以及控制其他行动者的程度大小[17],在本研究中指节点城市对其他城市控制力的大小,是衡量节点城市是否处于其他两个城市相互联系的测量路径上的指标。一个城市的中间中心度越高,代表其是区域资源的掌控者,连接着越多的结构洞,具有核心作用。其计算公式为:
(6)
其中,CRBi表示城市i的相对中间中心度,CABi表示城市i的绝对中间中心度,k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捷径数量,kiji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间存在的经过i的捷径数量,n表示网络中节点城市的数量。
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的间隙,它围绕中间中心度构建。两个不相邻的行动者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洞,它的存在使得第三者扮演中间人的角色[17]。在本研究中,结构洞的多少表示节点城市在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的位置核心与否。一个城市占据的结构洞越多,则其控制优势越明显。
(3)核心-边缘模型。核心-边缘模型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中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时形成的理论观点的总称[18]。最具代表性的观点由美国学者里德曼提出,它指基于多种原因可以将一个区域的城市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不均衡的发展关系,核心区居于中心统治地位,边缘区的发展依赖于核心区。在本研究中,核心区城市吸引了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收益;边缘区城市则通达性较差,与其他节点城市联系紧密程度较弱。
三、结果分析
(一)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根据公式(1)和公式(2)分别对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进行测算(表1和表2)。从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来看(表1),2014年,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度最大的城市组合是“漳州-厦门”,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374.02,其次是“泉州-厦门”,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362.74;2014年,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度最小的城市组合是“宁德-龙岩”,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1.50,其次是“宁德-漳州”,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1.92。2016年,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度最大的城市组合是“漳州-厦门”,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718.90,其次是“泉州-厦门”,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633.76;2016年,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度最小的城市组合是“宁德-龙岩”,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3.20,其次是“宁德-三明”,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为4.02。总体上,2014年与2016年,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度排名较高的城市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旅游经济联系度排名较低的城市发生了轻微变化。与2014年相比,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明显增加,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增长趋势。
从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量来看(表2),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量排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厦门、泉州、漳州、福州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处于领先地位;龙岩、三明、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相较于2014年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厦门的旅游经济联系量位居福建省首位,这与其经济实力和行政区划密不可分,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重要位置,是重要的旅游城市,对全省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尽管漳州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低于福州和南平,但由于毗邻厦门,具有地缘优势,其旅游经济联系量高于福州与南平。从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可知:2016年较之2014年,福州、莆田、漳州、龙岩、南平、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上升,厦门、泉州、三明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占比下降。这种现象说明福建省的旅游经济呈均衡发展趋势,西部交通通达度较低的城市与原先旅游发展相对较弱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不断加强。同时,从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增长比例可知:2016年较之2014年,龙岩、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增长比例最大,分别为50.10%和49.99%。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龙岩依托“清新福建”持续打响“欢乐龙岩”旅游品牌,古田会址红色景区、永定土楼以及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冠豸山景区的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旅游发展潜力凸显;另一方面,合福铁路的开通增强了宁德与福建省内其他城市的关联,为其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表1 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
注:左下部分为2014年数据,右上部分为2016年数据。
表2 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量
(二)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
1.网络空间结构构建。基于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的NetDraw功能构建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图。考虑到数据的适用性和可比性,将多值矩阵转化为二分矩阵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网络中心度分析作出城市节点大小的区分,画出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图(图1)。由图1可知,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出东部网络相对密集、西部网络相对稀疏的格局。较之2014年,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整体较为密集,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之间的网络由松散状态向密集状态转变。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图中各城市节点大小不同,厦门、泉州、漳州、福州的城市节点较大,莆田、南平、龙岩、三明、宁德的城市节点较小。
图1 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图
2.网络中心度分析。网络中心度分析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研究之一,位于中心的行动者在某种意义上必须是最活跃的,相对于网络中其他行动者而言有最多的关系[17]。本研究将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矩阵作为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数据,用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结构洞等4个指标对网络中心度进行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的Centrality功能实现网络中心度的计算(表3)。
表3 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度
(1)点度中心度分析。从点度中心度的统计数据可知(表3):总体上,漳州、龙岩、宁德、莆田的旅游经济联系点度中心度增加,其余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点度中心度下降。这表明了漳州、龙岩、宁德、莆田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旅游吸引力不断扩大。这与2015年合福铁路的通车以及2016年“清新福建”旅游品牌的打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合福铁路贯通了福建省的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途经福建省内多个旅游景点,交通通达性的提高有效吸引了客流,不断增强了城市之间的旅游联系;“清新福建”的旅游品牌效应持续升温,衍生出“花样漳州”“欢乐龙岩”“绿色宁德”“神奇莆田”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拓宽了旅游市场,提升了旅游收益,从而使得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增大。具体来说,在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厦门、泉州、漳州的旅游经济联系点度中心度较大,位居前三名;龙岩、三明、宁德的旅游经济联系点度中心度较小,排名靠后。可见,厦门、泉州、漳州是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区域,尤其是厦门作为经济特区,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独特,对于福建省其他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辐射较大,带动作用较强,与福建省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密切;同时,厦门、泉州、漳州之间的距离最为接近,城市产业关联度和旅游经济联系度较大,加之其经济与贸易实力位于福建省前列,交通通达度高,对于福建省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且较稳定。而龙岩、三明、宁德处于福建省山区地带,交通通达度相对较低,旅游经济发展受限,与福建省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较小,故对其他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较弱。
(2)接近中心度分析。从接近中心度的统计数据可知(表3):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接近中心度均呈上升态势,说明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向均衡化。其中,福州、泉州、厦门的旅游经济联系接近中心度相较于其他城市较大,位于领先地位。这说明福州、泉州、厦门处于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中心位置,在整个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受控制程度较低。福州作为行政中心,泉州作为经济强市,厦门作为经济特区,这3个城市经济实力强劲、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优越,前往福建省其他城市的便捷程度相对较高,旅游经济发展较少依赖于其他城市。
(3)中间中心度分析。从中间中心度的统计数据可知(表3):总体上,除了泉州的旅游经济联系中间中心度略有增长,福州、厦门、南平的旅游经济联系中间中心度均在下降,这说明福建省旅游发展依赖于福州、厦门、南平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其他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呈均衡化趋势。具体来说,福州、泉州、南平、厦门的旅游经济联系中间中心度相对较大,说明福建省的旅游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4个城市,其他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以这4个城市为中介进行。南平在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较低但中间中心度较高,这是因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武夷山使其位于福建省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
(4)结构洞分析。利用UCINET 6.0软件的Ego network功能实现结构洞的计算(表3)。从结构洞的统计数据可知:宁德、三明占据的结构洞的有效规模较小且限制度较高,说明这2个城市在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中处于较边缘的位置。福州、厦门、泉州、南平占据的结构洞的有效规模较大且效率性较高,说明这4个城市在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中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占据较多的结构洞,可以控制其他城市之间的相互交往,属于旅游经济发展较活跃的城市。
3.网络空间结构分析。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是基于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紧密程度对空间结构层次进行划分。本研究从网络密度和核心-边缘模型着手进行分析,将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根据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基于核心-边缘模型实现空间结构的圈层划分,同时验证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中心度分析是否合理。
(1)网络密度分析。网络密度大小反映出一个区域城市之间联系渠道的便捷度以及联系途径的多样化程度。利用UCINET 6.0软件的Density功能计算网络密度,结果显示: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为0.3889,联结密度较弱;2016年,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为0.6111,联结密度较强。可见,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增强,各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反映了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不断加大,旅游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2)核心-边缘模型分析。利用UCINET 6.0软件的Core-Periphery功能进行核心-边缘模型的测度。核心-边缘模型的划分结果表明:2014年与2016年,厦门、福州、泉州均处于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网络的核心区,莆田、南平、宁德、漳州、三明、龙岩均处于边缘区。可见,在福建省旅游经济完整的大空间经济系统中,厦门、福州、泉州居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其旅游发展的革新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这一结果与网络中心度分析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网络中心度分析结果。核心-边缘结构的连接密度统计显示:2014年,福建省旅游经济核心区城市之间的连接密度为0.867,边缘区城市之间的连接密度为0.133;2016年,福建省旅游经济核心区城市之间的连接密度为1,边缘区城市之间的连接密度为0.067。可见,核心区城市之间的连接密度较高,边缘区城市之间的连接密度较低,证明福建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区;同时,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空间联系从2014年的0.333与0.222分别上升至2016年的0.889与0.606,说明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虽然存在空间层次结构,但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与上述网络密度分析结果吻合。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研究选取了福建省九地市作为研究区域,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对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变化相对较小,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网络由松散状态向密集状态转变,旅游发展总体趋于均衡化发展。通过2014年和2016年的数据对比发现,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的相互依赖逐步削弱,旅游经济的空间发展趋向协调化,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在旅游经济联系度方面,东部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整体上大于西部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同时,福建省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度具有较大差距,其中,厦门、泉州、漳州旅游经济联系量大且旅游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在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中心度方面,厦门、泉州、漳州的旅游经济联系点度中心度较大,与较多城市存在旅游经济联系;福州、泉州、厦门的旅游经济联系接近中心度较大,在整个旅游经济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福州、泉州、南平、厦门的旅游经济联系中间中心度较大,是其他城市旅游联系的中介。在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方面,福建省旅游经济整体空间网络密度不断增强,九地市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其中,厦门、福州、泉州处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旅游发展受福建省其他城市的制约相对较小,对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同时,福建省旅游经济的空间网络联系较为密切,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度,在旅游经济联系上存在较为分明的层次结构,空间差异明显,但是旅游发展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二)对策
为推动福建省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提出以下3点建议。
1.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实现旅游一体化发展。通过研究结果可知,目前福建省九地市的旅游经济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旅游经济总体差距虽不断缩小,但福建省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在旅游经济发展上依旧存在较为分明的层次结构。因此,福建省在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要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实现全省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具体做法为:(1)持续打响“清新福建”旅游品牌。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享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美誉,应不遗余力地继续推广“清新福建”旅游品牌。各个城市尤其是西北部山区城市要紧抓“清新福建”品牌效应,开辟多元旅游营销途径。如利用武夷山国际自行车拉力赛、马拉松赛事等进行节事营销;通过合福铁路、向莆铁路等对沿线城市进行高铁营销;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效用进行网络营销。各地应以旅游地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旅游营销,实现旅游经济的长效增长。(2)打造个性化旅游产品体系。福建省旅游业态多元化,滨海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邮轮旅游等旅游产品齐全,但是各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严峻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福建省要在全局上统筹旅游产品布局,深化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内核,规划“一城一品牌”的旅游结构优势,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如充分利用漳州月港古码头、晏海楼等遗址挖掘海丝文化,深化漳州文化旅游内核;融合莆田的木雕工艺、渔家风情、莆仙民俗等深化妈祖文化内涵;以龙岩红色旅游为基石打造研学旅游品牌,开发青少年爱国教育等研学旅游产品。
2.发挥核心区的辐射优势,提升扩散效应。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福建省九地市旅游发展存在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城市旅游基础建设较为完善,旅游经济实力较强,发展劲头足;西部城市虽有旅游资源上的优势,但发展劲头明显不足。现阶段福建省旅游发展应重点发挥厦门、福州、泉州等核心区的辐射优势,提升其扩散效应,推动旅游经济薄弱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1)强化核心区的旅游建设。厦门要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门户,重点发挥其港口优势,开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增加国际邮轮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供给;福州要利用省会城市的枢纽优势,发展与其他城市的旅游友好联盟,联动平潭自贸区发展国际旅游岛,挖掘船政文化、海洋文化,推动三坊七巷文化品牌的申遗;泉州要立足侨乡优势,依托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等旅游特色,将安溪茶文化、德化瓷文化、永春香文化、惠安惠女文化等县市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整合包装,扩展其旅游文化品牌的广度和深度。(2)深化边缘区的区域协作。一方面,推进福莆宁城市群的旅游一体化发展,以福州的中枢作用带动莆田和宁德的旅游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共建、旅游项目对接、旅游人才互助等促进旅游资源、信息、客源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深化旅游产业集聚,组成包括南平、三明、宁德北部山区在内的闽西北生态旅游集聚区,以龙岩为中心建设闽西红色旅游集聚区,实现多个优质旅游资源聚合成群的旅游区域协作,从而促进福建省旅游产品体系升级,打造新的旅游消费点,带动边缘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达度。便捷的旅游交通是旅游经济联动发展的基础。福建省各地市在旅游经济联系方面呈现出交通距离影响经济联系密切度的现象。因此,完善福建省内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通达度,改善边缘区城市的交通状况有利于加强福建省旅游经济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提升福建省旅游发展的空间联系;同时,在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时必须充分考虑福建省多山多河、地势起伏的地理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长足的发展考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具体做法为:(1)改善大交通体系。推进厦门、福州、武夷山、泉州、平潭等国际机场以及合福、向莆、厦深、温福等铁路的建设升级,增设旅游服务窗口实现旅游宣传、旅游咨询、旅游投诉、旅游集散等功能。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乡村进行公路系统的改造提升,加大公交车的投放,增开公交线路,提升出行便利与实现低碳环保。(2)完善旅游景区交通网络。在机场、高铁站、汽车客运站设置旅游景点路径标识,加强其与旅游景点的对接,完善公共交通旅游服务功能,必要时可在旅游旺季开通景点专线;启动地下停车场建设,满足自驾游客的停车需求,有效解决景区交通拥堵问题。
[1]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201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2-24) [2017-03-15]. http://www.stats-fj.gov.cn/xxgk/tjgb/201702/t20170224_40079.htm.
[2]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75.
[3]黎耀奇,谢礼珊.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3,10(1):146-154.
[4]SCOTT N, BAGGIO R, COOPER C. Network analysis and touris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Bristol: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2008:222.
[5]张洪,夏明.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1,31(12):2116-2121.
[6]LUNDGREN J. Tourist impact/isl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aribbean [C]//MATHIESON A, WALL G.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Press,1982:40-44.
[7]DREDGE 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772-791.
[8]郭建科,王绍博,李博,等.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J].地理科学,2016,36(4):521-529.
[9]劳昕,沈体雁,杨洋,等.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7):91-98.
[10]曹芳东,黄震方,吴丽敏,等.基于时间距离视域下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测度与空间整合——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2):157-162.
[11]方大春,孙明月.高铁时代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重构——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0):50-56.
[12]于洪雁,李秋雨,梅林,等.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1):1429-1436.
[13]张凯,杨效忠,张文静.跨界旅游区旅游经济联系度及网络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3(6):126-132.
[14]韩会然,焦华富,李俊峰,等.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3):384-389.
[15]刘辉,申玉铭,孟丹,等.基于交通可达性的京津冀城市网络集中性及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8):37-45.
[16]张广海,高旭.合福高铁对福州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2):60-64.
[17]斯坦利·沃瑟曼,凯瑟琳·福斯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应用[M].陈禹,孙彩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1-135.
[18]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0-238.
(责任编辑: 林安红)
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among nin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Fujian—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LIN Jia-qing
(CollegeofTourism,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00,China)
Based on the tourism cross-section data of nin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Fujian in 2014 and 2016,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degre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In addition, it also explores network centrality degree, network density, core-edge model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by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among the nin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s increasing, and there are obviou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fference in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Furthermore, the proximity centrality degree of the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network is on the rise while the center′s centrality degree is decreasing.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network is relatively dense in the east but relatively sparse in the west, and changes gradually from the loose state to the tight on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ujian tourism economy. First,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o achieve tourism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Second, exert the radiation advantage of the core area and enhance the diffusion effect. Third, improve the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traffic accessibility.
tourism economy connection; spatial structur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gravity model; Fujian
2017-03-02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1611308 019)。 [作者简介] 林佳青(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F592.99;F592.7
A
1671-6922(2017)03-0094-08
10.13322/j.cnki.fjsk.2017.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