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为例
2017-06-24刘丽钦
刘丽钦, 王 荧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福建省为例
刘丽钦1, 王 荧2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的分析,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等3个指标对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制造业20个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发现福建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现象显著,但存在优势产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以及区域之间产业同构化严重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同时,进一步选取2005-2011年福建省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因素对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同。基于此,提出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提升的相关建议:(1)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2)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提高主导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率。
产业集聚;制造业;福建省
一、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聚指某种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或者不同产业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分布的现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追求集聚规模经济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研究可以衡量其空间集聚水平,了解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寻求提高区域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正面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直接影响其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制造业集聚的研究已成为产业集聚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测算方面,路江涌等利用我国制造业企业级数据,采用E-G指数考察了我国1998-2003年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其发展规律[1];郑蔚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共同集聚指数等3个指标对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对福建省的优势产业、区域发展平衡问题和相关联产业共同集聚水平等进行研究[2];敬莉等选择空间基尼系数对西北五省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分析了产业集聚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3];袁海红等利用北京企业数据,选择DO指数进行产业集聚水平测算,并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4];陈蓉等采用E-G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进行测算,并提出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建议[5]。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方面,石敏俊等对我国制造业分布的地理位置变迁进行研究,表明要素成本差异的扩大和贸易成本差异的缩小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分布地理变迁的核心因素[6];尹希果等对我国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指出城镇规模、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水平成非线性关系,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制造业集聚水平[7];陈曦等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城镇化水平与制造业空间分布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分析指出交通设施水平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对我国制造业的布局产生影响[8];樊秀峰等选用2006-2011年陕西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数据测算其集聚水平,并利用面板回归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不同的行业因素和地区因素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同[9]。
综上所述,关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中,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测算方面,测算方法不断更新,但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综合而准确的效果,诸多研究采用单一指标进行制造业集聚水平测算,导致测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同时,制造业集聚水平测算所选用的数据方面,部分学者选择微观企业数据进行研究,由于企业数据收集难度较大、容易有遗漏等不足导致测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方面,较多文献集中分析单一影响因素对某一区域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较少综合考虑区域整体因素的影响和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且多数学者的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较少进行定量分析。因此,本文选择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等3个指标对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制造业20个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模型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参考。
二、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测算与评价
(一)福建省制造业发展概况
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好的势头。2015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5979.82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比41.6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达到37.2%和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制造业增加值为9370.98亿元,且制造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占比高达91.12%[10]。总体上看,近年来,福建省制造业产业多样化发展,门类逐渐齐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制造业产业优势不明显,优势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旨在为福建省制造业提高集聚水平和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可行的建议,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笔者首先使用区位商对福建省九地市的制造业专业化水平进行测算,并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识别其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其次采用空间基尼系数进行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算,旨在分析福建省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以期指导区域协调发展;最后鉴于空间基尼系数只能衡量福建省的产业分布是否均衡,无法得出集中区域,故利用行业集中度进行简单的地市之间的比较,对空间基尼系数进行补充说明,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不使用E-G指数和DO指数。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笔者选择研究时可获得的最新数据进行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算,即选择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制造业20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的计算,相关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福建统计年鉴2015》以及福建省各地市统计局官网。
1.区位商。区位商也称为地区专业化指数,旨在说明某区域某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即集聚水平,也可以反映该区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11]。区位商大于2说明该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有发展该产业的比较优势,小于2大于1说明该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明显比较优势,小于1则说明该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比较优势[2]。区位商LQij的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1)
其中,LQij表示j市i行业的区位商;Xij表示j市i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n和N分别表示行业数和市数。
2.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较区位商能更好地反映制造业在区域内的分布均衡程度。区位商可以衡量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和集聚水平,但无法衡量区域内部的均衡程度,而空间基尼系数可以衡量区域内部的均衡程度[11]。空间基尼系数Gi的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2)
3.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度也称为产业地理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的测量产业集中度的指标[11]。行业集中度CRim的计算公式具体如下:
(3)
其中,CRim表示i行业规模最大的前m位市区的行业集中度;Xiz表示第z位市区i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N表示市数。本文计算m=3时的行业集中度。
(三)福建省制造业空间分布现状
2015年,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集中了福建省近80%的人口和73%的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要素集中于沿海地区使福建省制造业呈现沿海地区高度集中的分布态势,在沿海产业集聚带的基础上形成了3个主要的产业密集区,分别是包括厦门、漳州、泉州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宁德、莆田的东北沿海地区,以及包括三明、龙岩、南平的内陆地区。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占比51.8%,东北沿海地区占比31.8%,内陆地区占比16.4%;从制造业企业数量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占比60.5%,东北沿海地区占比26.4%,内陆地区占比13.1%;从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占比分别为71.4%和66.2%,成为近年来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东北沿海地区占比分别为22.6%和28.6%,内陆地区占比分别为6%和5.2%[10]。为深入分析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采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对其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表1、表2和表3),得出以下结论。
表1 福建省制造业区位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福建统计年鉴2015》计算所得。
表2 福建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5》《福建统计年鉴2015》计算所得。
表3 福建省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表2的空间基尼系数整理所得。
1.福建省制造业已有显著的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地级市形成较好的产业集群。这与李师源等的研究结论一致[12]。由表1可知,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集中分布在漳州;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集中分布在龙岩;纺织业集中分布在三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集中分布在泉州;医药制造业集中分布在南平;化学纤维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中分布在福州;金属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集中分布在莆田;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集中分布在宁德;厦门则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方面更具优势。
2.福建省制造业的优势产业较多,但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与陈科比等的研究结论一致[13]。区位商大于2说明该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有发展该产业的比较优势,由表1基于全国的区位商数据可知,福建省制造业的优势产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外,其他优势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且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导产业没有比较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医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优势不明显或者没有专业化优势。
3.福建省制造业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整体集聚水平较低。福建省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呈现较高的集聚水平,空间基尼系数都在0.7以上;造纸和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由于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呈现较低的集聚水平,空间基尼系数在0.5左右;不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不同的集聚水平,纺织业由于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呈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而食品制造业由于其市场导向性呈现相对分散的状态(表3)。同时,由表2可知,仅有烟草制品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在全国水平之上,其余18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均在全国水平之下。由表3可知,20个制造业行业中仅有7个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在0.55以上;有7个行业属于相对分散状态,包括一些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剩余的6个行业则属于高度分散状态,包括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规模经济明显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见,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福建省区域之间产业同构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平衡。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在福建省多个地市的区位商相接近,说明地区之间产业同构化严重,地方特色不突出,使得产业集聚作用不显著,易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笔者统计发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福州、厦门、漳州、宁德的区位商分别为1.602、1.531、1.522和1.600,存在严重的同构化现象。除烟草制品业外,沿海地区有13个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超过80%,产值前3位的城市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表2)。可见,福建省制造业呈现沿海集聚分布的态势,东南沿海地区、东北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依次递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三、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赵伟等检验FDI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关系的对数模型进行分析[14]。由于区位商只能说明福建省在全国范围内的制造业集聚水平,空间基尼系数只能说明福建省产业分布的均衡程度,且空间基尼系数应使用行业集中度进行补充说明,故选择区位商为内生变量。分别从两方面考虑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一是行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策、资本禀赋、行业规模和劳动力密集度;二是地区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和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外商直接投资对其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不可忽略,行业层面其他变量分别与区位商进行回归分析,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为了模型估计的完整性和减少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增强模型的拟合优度,将地区层面的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得到如下模型:
lnLQit=α0+α1Xit+α2Yt+εit
(4)
其中,LQ表示区位商;i表示行业;t表示年份;X表示制造业集聚水平行业层面的影响因素;Y表示制造业集聚水平地区层面的影响因素;α0表示截距项;α1和α2分别表示行业层面影响因素和地区层面影响因素的影响系数;ε表示误差项。X和Y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Xit=β0+β1lnFit+β2lnPit+β3lnCit+β4lnSit+β5lnLit+ωit
(5)
Yt=λ0+λ1lnIt+λ2lnUt+λ3lnTt+λ4lnRt+λ5lnEt+λ6lnWt+μt
(6)
其中,i表示行业;t表示年份;F表示外商直接投资;P表示地方政策;C表示资本禀赋;S表示行业规模;L表示劳动力密集度;I表示信息化水平;U表示城镇化水平;T表示交通运输发展水平;R表示自然资源禀赋;E表示人力资本;W表示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β0和λ0表示截距项;β1、β2、β3、β4、β5和λ1、λ2、λ3、λ4、λ5、λ6表示待估参数;ω和μ表示误差项。各变量的名称、代号和含义如表4所示。
(二)面板回归分析
各行业从业人员数据从2012年开始统计口径有所改变,使得各行业劳动力密集度数据无法获得,本文选取2005-2011年福建省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用Eviews 8.0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相关数据来源于2006-2012年的《福建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首先选择制造业集聚水平行业层面的各个影响因素分别与区位商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其显著性,之后进行所有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表5)。由表5可知,在单独回归中,Hausman检验全部选择随机效应模型,除外商直接投资不显著外,行业层面其他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整体回归中,根据Hausman检验最终选择随机效应模型(7),除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不显著外,地区层面其他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具体情况及原因分析如下。
表4 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描述
表5 面板模型回归结果
注:表中数据为Eviews 8.0的输出结果;c表示截距项;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1.行业层面的影响因素。行业层面所含的影响因素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均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1)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策和资本禀赋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每提高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降低9.2%,一方面是由于本文采用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多数是福建省集聚水平较高的行业,由于集聚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拥挤成本”,从而导致产业出现再分散的趋势;国家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率每提高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降低4.6%,这是因为国企比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自由,阻碍新企业的进入,从而阻碍产业集聚,而福建省的国企数量和比重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故地方政策的影响较小;资本禀赋投入每提高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降低23.7%,因为资本禀赋投入的增加会导致产业的转移成本过高从而降低产业集聚水平,资本禀赋需求越高的产业,其转移成本越高,集聚水平也就越低。(2)行业规模和劳动力密集度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行业规模每扩大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提高56.1%,这是由于龙头骨干企业具有吸引企业集聚,从而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的作用;而劳动力密集度每提高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提高48.1%,这是由于劳动力密集度的增加会降低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从而促进制造业集聚。
2.地区层面的影响因素。从地区层面的影响因素来看,信息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对制造业集聚水平有显著影响,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具体来说:(1)信息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信息化水平每提高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降低36.2%;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降低37.4%。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使得企业在分布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就可以达成集聚状态下的低成本交易;福建省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导致拥挤效应出现,从而导致产业出现再分散的趋势。(2)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每提高1倍,制造业集聚水平就会提高86.5%。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的上涨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会加快集聚以共享劳动力市场,从而降低寻找和培训劳动力的成本。(3)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不显著,主要是因为福建省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在2005-2011年没有较大的提升;自然资源禀赋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不显著与本文所选择的20个行业包含较少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关;人力资本对制造业集聚水平影响不显著主要是因为福建省的高校较少,高水平的制造业专业劳动力与科研人员较少。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采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等3个指标对2014年福建省九地市制造业20个行业的空间集聚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并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福建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显著并在各地级市形成较好的产业集群,但存在优势产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差异且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以及区域之间产业同构化严重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2.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这两个方面。从行业层面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地方政策和资本禀赋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行业规模和劳动力密集度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地区层面来看,信息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与制造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二)建议
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将制造业转型升级列为工作重点,提出推进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和集聚化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战略[15]。因此,福建省正面临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了提高福建省制造业集聚水平,促进其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基于此,提出以下3点建议。
1.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目前,福建省的优势产业多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甚至没有专业化优势。因此,应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水平。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上下游配套产业,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集聚。对于集聚水平较高的传统制造业,应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促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制造业集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加大资本投资力度,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政府应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流动,鼓励企业加大资本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交通运输设施和物流组织,从而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3)扩大行业规模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政府应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扩大行业规模以提高集聚水平;同时,还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定向招生和定向培养等方式培养本地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促进产业向本地区集聚。
2.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聚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福建省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但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应加快沿海低端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沿海地区进行高附加值领域的拓展,实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分工协作、协同发展。(1)内陆地区应主动创造条件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内陆地区政府应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的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为促进产业集聚奠定坚实基础,为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条件。(2)沿海地区应积极向产业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沿海地区应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全球资本和高端产业的转移;鼓励本地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自主核心技术的突破;完善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信息技术等一站式服务,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3)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积极进行技术对接。沿海地区应进一步向内陆地区输送技术、资本、人才,促进产业更好地向内陆地区集聚;同时,沿海地区应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通过设备折旧补贴、设备贷款担保、搬迁补贴、土地置换等手段,促进区域低端制造业跨区域转移。
3.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提高主导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效率。福建省区域之间制造业产业结构同构化严重,主导产业集聚水平较低,集聚效应不显著,亟须政府引导产业集聚发展。(1)引导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各地级市甚至县可以设立区域重点制造业行业发展引导基金,加大政策倾斜,对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引导适宜发展的产业在本区域集聚。(2)发展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区域之间应遵循差异化发展原则,全省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各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尽量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雷同和恶性竞争,构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产业格局。(3)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化发展。福建省的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等。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在厦门和福州有五大产业园区,集聚水平较高,应加大投入,使其朝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方面,湄洲湾石化和漳州古雷石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各地政府可实行“飞地政策”加快石油化工产业向这两大石化基地集聚,提高其集聚水平;机械装备产业方面,应培育龙头企业,吸引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完善配套服务,从而促进产业集聚。
[1]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103-114.
[2]郑蔚.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2,32(7):74-80.
[3]敬莉,张晓东.西北五省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空间基尼系数的测度[J].开发研究,2013(2):1-5.
[4]袁海红,张华,曾洪勇.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9):38-50.
[5]陈蓉,陈再福.福建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0(1):37-42.
[6]石敏俊,杨晶,龙文,等.中国制造业分布的地理变迁与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13,32(9):1708-1720.
[7]尹希果,刘培森.中国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兼论城镇规模、交通运输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J].经济地理,2013,33(12):97-103.
[8]陈曦,席强敏,李国平.城镇化水平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3):259-267.
[9]樊秀峰,康晓琴.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9):115-119,160.
[10]福建统计年鉴-2016[EB/OL].[2017-04-10]. 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2016/index-cn.htm.
[1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8-101.
[12]李师源,黄茂兴.制造业集聚的空间结构与效率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亚太经济,2016(1):112-118.
[13]陈科比,杨成凤.福建省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评价与演变趋势[J].热带地理,2016,36(5):815-822.
[14]赵伟,张萃.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11):82-90.
[15]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03-04)[2016-12-04]. http://www.fjdpc.gov.cn/show.aspx?Id=105642.
(责任编辑: 林安红)
Spatial agglomeration level measure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 Taking Fujian as an example
LIU Li-qin1, WANG Ying2
(1.College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 2.CollegeofEconomicsandTrade,FujianJiangxia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o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level of 20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nin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of Fujian in 2014 through three indicators, i.e. location quotient, spatial Gini coefficient and industry concentration. It is found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Fujian shows remarkabl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However, most of the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re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and resource-intensive ones. In addition, different industries have different aggregation levels and the overall agglomeration levels are quite low. What′s more, the industries are seriously isomorphic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At the same time, 20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data from 2005 to 2011 are selected to conduct a panel regression analysis ab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glomeration level.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is paper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manufacturing industry′s agglomeration level. First, promote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improve the agglomeration level of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Secon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astal and inland areas, promot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narrow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Third, guide the agglomera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improve agglomeration level and efficiency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ujian
2016-12-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JY080)。 [作者简介] 刘丽钦(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F269.27
A
1671-6922(2017)03-0070-08
10.13322/j.cnki.fjsk.2017.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