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活动现状与思考
2017-06-24姚锦烽白雪莹邵俊年刘波康
姚锦烽++白雪莹++邵俊年++刘波++康雯瑛
摘要:近年来,中国气象局有组织有计划开展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主题气象科普活动,这些活动随着各组织单位的不断发展逐渐深入,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多样,对传播气象科学以及防灾减灾知识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活动开展中还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社会化程度较低等方面的问题,从政策支持、队伍建设、全媒体联动、效果评估等方面,对气象科普活动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气象科普活动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科普活动,尤其是大型科普活动,是向社会成员普及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促进科技界与公众的互动、提高社会成员科学意识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已经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科普活动以传播科学技术、提升公众科学意识为主要目的,目标受众为全体相关社会成员,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学传播行为。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是现阶段我国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大型科普活动容量巨大、形式多样、主题内容贴近公众,因而受众广泛;在营造科学普及社会氛围、提升公众的科学意识中,发挥着宣传平台作用。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通过开展主题气象科普活动,以立足社会化大科普为格局,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突出创新意识、满足社会需求,积极推进气象科技知识的社会化传播与普及,为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气象科普活动一方面通过汇聚广泛的社会人群参与,并通过集中社会宣传,能够为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够为社会公众走近气象、理解气象、与气象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创造机会。这些大型的,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科普活动在气象科普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宣传平台作用。
二、气象科普活动现状
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是社会化气象科普宣传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形成了常态化、系列化的气象科普活动,包括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气象夏令营、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国家气象体验之旅、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等大型科普活动。这里的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是指设立一个科普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各种形式的讲座、专家咨询、互动交流、专题研讨等,以达到传播气象科普知识目的的科普活动。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积极争取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各级单位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支持与指导。近些年与中国科协联合开展了以下工作:承办全国首届“防灾减灾日”主会场活动;在安徽、贵州、陕西、河南、吉林、湖北、青岛等省市举办气象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利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平台,组织气象科学家围绕“解析极端天气”“科学应对城市内涝”等主题与几十家主流媒体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活动;组织气象专家在中国科技馆“科学讲坛”做科普报告;将气象科普宣传品送进中国科协的大篷车,并参加2012年北京科协组织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品巡展。
2009年至2014年,连续6年主办“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大型科普活动。经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申报,此项活动获得2009年气象部门创新奖和2012年第六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特别奖。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活动至今已坚持31年。自2008年以来,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上千名营员参加了气象夏令营活动。2011年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其中联合华风集团制作的专题片《我爱气象夏令营》获“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入围作品奖。
近年来,在世界气象日期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气象科普进列车”“气象科普进学校”“气象科普进社区”、中国气象局园区开放等多项活动,不断创新世界气象日科普品牌,有效扩大了世界气象日的社會影响力。
针对气象变化热点,组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活动,带领记者媒体深入探索气候变迁,了解气候变化背后的点点滴滴。针对重点人群,组织国家气象体验之旅、流动科普万里行等活动,让中小学生体验国家气象业务体系,了解天气预报从观测到预报到播报的过程,并将互动气象科普展项送进农村田间、学校社区。
1.品牌气象科普活动概述
(1)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
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为向青少年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自1982年起,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举办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至今已连续举办31届,每年都是在7-8月份的暑假期间举办,每期约一周时间。气象夏令营的营旗首先在厦门飘起,从此,夏令营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至今已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气象科普品牌项目。30多年来,共计6万多名青少年在气象夏令营这一熔炉中历经磨练,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气象夏令营总营设营长、副营长;分营设分营营长、辅导员,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行动。气象夏令营初期,通常由中国气象局主管副局长担任总营营长、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担任营长。气象夏令营有自己的营旗、营歌、营徽、营规、营帽、营服等,每届夏令营均有明确的主题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20世纪90年代,气象夏令营曾两次列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确定的全国重点夏令营。
2011年为纪念气象夏令营30周年,中国气象学会联合中国气象局开展了“气象夏令营—我的难忘之旅”征文比赛;中国气象学会组织编印了《营旗飘飘—纪念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30周年》、联合华风影视集团拍摄了《我爱气象夏令营》专题片、举办了《全国青少年气象夏令营30年图片展》。其中《我爱气象夏令营》获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入围作品奖。
(2)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北京华风气象影视集团承办,旨在促进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并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了解。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于2007年启动,每年都会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全国各地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志愿宣传中来。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并进行专业的气象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后被组织分派到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社区、学校等地方,为公众讲解宣传。自当年活动启动开始,每年有2000多名师生分成200个小队,奔赴全国各地进行为期1个月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在宣传活动中,志愿者会根据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及所到地方的居民特点进行的准备与策划,组织各种知识性强、实用性强、趣味性强的互动活动,以期达到让百姓更愿意接受并了解气象科学知识,并合理的应用到生活中来,真正的能够在天气灾害发生的时候正确的避险减灾。
(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是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和华风气象影视传媒集团联合主办、各省(区、市)气象局联办、联合各大媒体共同报道的一系列气候变化实地考察与科普宣传活动,旨在从科学角度见证气候变化、面向公众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领域发出气象部门的声音。“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活动是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宣传领域的一项创新活动。它通过联合媒体和地方气象部门的方式,对气候变化影响敏感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公众切实感受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从气象科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地反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2010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先后走进青海、内蒙古、江西、广西、广东,甘肃成功举办了6次活动。考察团成员们从气象科学研究和媒介传播的不同视角,共同走访了三江源、胡杨林、鄱阳湖等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区域,看到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出现的冰川融化、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等不利影响,验证我国气候专家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与研究成果。2011年邮电出版社正式出版《气候变化的故事》一书,其中记录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的前两次考察活动。
(4)国家气象体验之旅
国家气象体验之旅是由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中国科技馆联合主办,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承办的,面向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大型气象科普活动,是推动气象科普进校园工作的一个新载体。2011年的首次举办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12年,来自北京、内蒙古、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宁夏、山西等地的70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国家气象体验之旅活动一般从观摩“全国天气会商”开始,并实地参观中央气象台,学生们初步了解了气象部门如何对天气系统进行“会诊”的全过程。在气象影视中心,同学们在气象主播的指导下,切身体验一把气象播报的感觉,了解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过程。此外,他们还可以参观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气象业务单位,从而全面了解天气预报的观测、制作、发布过程,加深对气象科学知识的理解。活动还会组织参观天文馆、科技馆等相关科普教育基地,组织“气象科普文化晚会”,与同学们积极互动,提高同学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5)气象科技下乡
气象科技下乡是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农业部、科技部为加强农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开展的活动。自2009年起的5年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科普活动,先后走进贵州、陕西、河南、吉林、湖北等5个省份的村镇,将气象科技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引导当地群众“防灾减灾从我做起”,真正实现利用气象信息趋利避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的目标,使气象服务、气象知识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贡献。
“气象科技下乡”作为气象部门普及传播农业气象科技和气象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在2009~2013年间先后赴贵州长顺白云山村、陕西渭南澄城县水洼村、河南方城县赵河镇泥岗村、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湖北省潜江市后湖农场等地,自2009年起以气象科普活动为着力点推进气象科技惠农服务内涵,充分体现气象科技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在农村发挥的巨大作用。目前在河南鹤壁、南阳、吉林榆树、湖北潜江显现效果。通过气象科技的指导传播、农气专家讲座、田间农气科技指导、专家现场咨询、召开气象科技惠农座谈会,结合中国气象局制作发放各类气象科普宣传材料15万份等方式,增强了广大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觉运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气象科学认知。2013年在湖北潜江科技下乡活动中,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推出“流动气象科普设施”,该设施以社区居民、农民、中小學生为重点普及、服务对象,推动国家级优质气象科普资源与地方、基层共享,充分发挥“流动科技馆”深入服务基层的优势,普及相关气象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和气象科学素质,普及气象科学知识。
(6)流动科普万里行
流动气象科普万里行由中国气象局联合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由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具体承办,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具体实施向市、县、乡镇的延伸服务。此活动以“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以社区居民、农民、中小学生为重点对象,推动国家级优质气象科普资源与地方、基层共享,充分发挥“流动科技馆”深入服务基层的优势,普及相关气象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和气象科学素质。活动在2013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期间启动,先后在北京什刹海社区、中国气象局大院、河北易县石家统村、满城西山花园社区、邯郸市邯山区实验小学、湖北潜江市后湖农场、鞍山钢都实验小学、鞍山铁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开展现场科普活动,为近10000人面对面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科普成效。2013年活动总里程数达2440公里。
在活动现场,公众不仅可以领取到《气象知识》专刊、科普图书、科普折页等科普宣传资料,还可以在随行科普大篷车的流动气象科普馆里参观地基观测系统、气象卫星、虚拟翻书等科普展品,体验科普游戏和互动项目,与气象专家面对面交流,咨询防灾避险、农业生产等气象方面的问题。展区还搭建流动影院,通过滚动播放应对气候变化、防灾避险等方面的科普电影电视片,增强避险自救的能力,更好地保护自身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2.气象科普活动主要特点
与一般的大型科普活动相比,气象科普活动除了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方面的特征以外,气象科普活动还具备以下特点:更贴近公众,气象科普活动一般选择季节性、节日性以及公众的兴趣点为话题,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更具有实用性,能够“学以致用”,当公众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或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气象的问题后,兴趣会更浓;更具系统性,相对于传统的科普活动来说,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更具系统性。因为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是以一个话题为中心进行延伸的活动,各项分类活动仅仅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贯穿始终,小的活动构成一个小主题,几个小主题构成大主题。此外,它可以根据时间、季节、节日以及公众的兴趣灵活地确定主题的内容,可以定一个大主题,几个月完成,也可以定一个小主题,半个月或几天完成;更具针对性,气象科普活动的开展一般都以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目的,主要针对学校、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对象,因此设计的主题更有针对性,比如国家气象体验之旅和气象夏令营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科普对象,气象科技下乡和流动科普万里行主要以进农村为主。
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气象科普活动人才队伍较为薄弱,经费投入有限
在气象行业内,气象科普工作属于“冷部门”。因此,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气象科普领域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问题,尤其在科普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气象科普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专职人员少,高素质人才更缺。气象宣传和科普工作人员交叉多,缺少既懂气象又懂新闻宣传的跨专业人才,急需加强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培训。兼职人员比例过高、队伍不稳定现有的队伍存在人员紧张、专业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气象科普具有公益性特点,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气象科普经费投入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气象宣传科普专项经费,但总量十分有限,并且科普投入地区间失衡,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气象科普活动的推进与发展。
2.气象科普活动社会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气象科普的对象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涵盖社会各行业, 但多年来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科普活动还是主要以自己单独开展为主,仅有部分活动与科协联合主办,与其余各有关单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互动不足, 致使气象科普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陷入了瓶颈问题,导致最终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此外,对于气象科普活动,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具备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活动。
3.活动效果不够理想,部分活动互动性不强
目前,气象科普活動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和世界水平差距很大。主流模式是通过讲座等传统方式单向传授和灌输气象科普知识,虽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并不理想,投入和产出有着巨大的差距,不利于科普宣传事业的健康发展。气象科普活动传播的内容也局限在一些气象科学的基本知识,而对于人们急需和迫切的信息却往往呈现滞后性,与现实相脱节。包括长期以来习惯于科普的单向灌输,忽视了与公众的交流,导致活动在策划之初就缺乏互动环节的设计,忽视了对大众科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导致最终活动效果不够理想,大众参与不够积极等问题。此外,还有部分活动存在内容形式较为类似,存在重复性,活动过于形式化缺乏内容支撑等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构建长效机制,为气象科普活动开展予以政策支持
构建气象科普活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气象科普活动专业人员队伍培训制度,创造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研发和创新;加大气象科普推广等实用人才培养的政策优惠力度,鼓励气象专家、院校师生、气象科普志愿者等投身气象科普工作;建立和完善以业务能力和科研成果等为导向的气象科普人才评价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气象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将气象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建立健全气象科普活动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用法规形式明确规定财政用于气象科普的经费比例,按照服务在地方、投入地方拿的方式,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将气象科普经费纳入地方科普财政预算,把各级政府的气象科普投入变成一种刚性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气象科普投入体系。要积极实现科普投入从政府配置资源为主向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转变,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普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促进政策性融资。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带资参与科普事业,发挥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作用;突出财政支持气象科普活动的重点领域。重点用于支持面向中小学生、农民、社区居民以及领导干部公务员等群体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科普领域。
构建气象科普产业鼓励机制。鼓励现有的经营性气象科普活动产业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建立健全经营体制。有条件的气象科普产业机构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科普产业机构间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建大型科普产业集团,使得科普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经营,并逐步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
2.加强活动宣传,重点发挥新媒体的科学传播作用
气象科普活动的组开展必须重视宣传工作。前期加强组织策划,将媒体宣传列为重点内容,力求扩大新闻媒体的覆盖率。活动组织者与媒体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联动,为媒体提供相关的信息,充分做好活动前、中、后的分阶段报道计划。其中,活动事前、过程中报道的核心主要是活动相关信息的告知,包括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参与活动的途径等,这是扩大参与公众范围的关键手段。活动后的宣传报道更主要地是对活动内容的总结和深化,适宜作深度报道,以此来强化对公众的影响。同时,活动后的宣传还要告知公众进一步了解相关科学话题的渠道和途径,从而继续扩大科普日主题在社会上和公众中的影响。另外,可以在小范围内就相关主题进一步深入开展活动,以强化科普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