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共育共建”的实践与思考

2017-06-24陈晓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陈晓红

摘要: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成长最重要的教育参与者。常州市花园小学通过架构家委会网络、组织家校活动、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等实践举措,推动了网状的、多向的、系统的“家庭、学校、社区共育共建项目”的建设,将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力量整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34-05

家庭、学校、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成长最重要的教育参与者。如果三者的资源与力量能统整起来,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的决策和实施中,让学生能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社区,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则能为学生、家长、学校甚至社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常州市花园小学自2015年9月起,就将“家庭、学校、社区共育共建项目”(以下简称“家校社项目”)列为学校新一轮三年自主发展规划的重要子课题之一,并以“融通学习 协同发展”为主题进行实践尝试,试着将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教育力量整合起来,使之各尽其职,根据各自肩负的教育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一、“家校社项目”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基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要求广大家长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学校也要强化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共同办好家长学校。

新一轮基礎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生活,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体系,并期望通过家校协同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些目标都需要学校和家庭甚至是社区进行积极的沟通与协作,统一认识,消除理解上的差异,共同努力去实现。

(二)基于本校学生的家庭背景

常州市花园小学是一所新村配套小学,办学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生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常州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他们大多三代同堂,家庭教育既有父母教育也有祖辈参与的隔代教育。另一类是新市民。这些孩子大多来自三口之家,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都由父母一手照料,家庭教育以父母教育为主。我校学生乐于参加各项活动,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校时能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但在家里却大多不能保持。他们的眼界不够开阔,对于学校以外的社会了解不多,少有参加社区活动或当义工等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孩子们的生活范围较为狭小,不善于关注社区生活,平时也基本不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

研究之初,笔者对本校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发现约有50%左右的家长接受过大学及以上的教育,来自各方面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这类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能积极配合老师进行教育,但却不“唯”学校教育。作为“独一代”,家长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千差万别,或是重视学习成绩,或是关注特长培养,也有只要孩子每天快乐即可。其中,重成绩而轻习惯,甚至一味溺爱、要求老师只能表扬不能批评的也不在少数。同时,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存在误区,认为孩子既然到学校读书,所有的教育责任就都应由学校承担,无论孩子哪方面出了问题,都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

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只有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作,统一认识,消除理解上的误区,才能实现“1+1>2”的教育效果。

(三)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背景

常州市花园小学从2003年起就开始了“一敬、三创、六助”(敬重父母师长,创绿色、创平安、创健康,助军、助残、助贫、助难、助老、助小)的家、校、社协同教育研究,与当时的花园新村四个社区结对,组织学生进行了岗位体验和社区实践活动,建立了校外教育阵地,构建了校外辅导员网络,有效延伸和拓展了学校生活的外延。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家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支撑。只有把家长及社会的力量引入学校教育,让他们有策略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长会、开放日活动、教师定期家访等活动学校一直在坚持开展,但大都是作为日常性的工作在开展。如果能将所有的这些涉及家长、社区的教育活动整合起来进行系统策划组织,那么就能使教育更为扎实有效。

(四)基于所在社区的资源背景

常州市花园小学所处的是常州市花园新村第二社区。这个社区是一个有常住居民约9000人的大社区,辖区内有医院、商超、银行、学校、幼儿园、老年公寓、海军干休所等多种社会资源,近年来建立了公益类、学习类、司法援助类、心理疏导类等多个社会组织,同时还拥有多支志愿者队伍和多个活动阵地,这些都为学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

长期以来,学校和所在社区一直在学生进社区方面进行着合作尝试,历任社区书记对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整合起来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都很高,这些都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家校社项目”建设的基本理念

(一)每一位家长都是学校教育的伙伴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父母是最希望孩子能得到最好教育的人。学校提出的学习要求,家长们大都能积极配合。在学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无一例外都会主动向家长寻求教育合作;当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如果教师与家长能成为教育的伙伴,在一致的理念下各司其职,那么学校、家长这两个学生成长最重要的成长世界便勾连了起来。

(二)学校和家庭既是“教育共同体”又是“学习共同体”

学校和家庭,各自承担着相应的教育责任,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着分工与合作,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两者间的有效互动也在不断促进着家校双方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二者的教育理念、育人行为和教育能力也在不断发生着发展和变化。

(三)社区是广义的学校

社区是学生生活教育实践的场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学校的教育如果能在社区里实现,教育的目标才算真正落实。同时,社区也是学生广义的学校,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形式化的缺失,提供学生认识生活世界与参与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

(四)家、校、社共育为孩子提供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通过和谐教育的共建,实现学校和家庭、社区教育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才能为每个孩子的快乐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更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家校社项目”建设的实践举措

(一)架构家委会网络

家委会是对学校事务进行民主监督的家长自治性组织,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重要桥梁。因此,学校首先对家委会进行了整体构建,成立了“三级八部”的家委会网络组织(即家委会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各设立八个部门),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责,招募部长,并指导部长们根据相应的职责有序地策划开展家长活动。

(二)组织家校活动

1.吸纳家长资源,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成立了“绿马夹”家长义工组织,设立日常性的“护学岗”和活动性的“服务岗”,让家长参与每天的护学活动,并在学校开展重大活动时协助参与秩序维持和其他诸如跟拍跟摄、化妆剧务等服务类工作,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重大活动教师人手不够的问题。

根据家长的专业特长,学校还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一起策劃构思,集思广益,利用家长资源与智慧为学校建设把脉、护航。如在学校膳食委员会检查学校午饭供应商的膳食制作过程中,就有专门从事餐饮消毒杀菌工作的家长委员发现,餐饮公司在餐盘消毒的过程中同时使用消毒液和紫外线两种方法,而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反而会导致餐盘的二次污染。他的发现使餐饮公司立即改正了原有的错误操作,使学校的午餐供应更加科学、安全。

2.开放教育空间,助力儿童成长

家长对学生的在校情况充满了好奇,他们时刻想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的渴望,从学校上体育课或举办露天活动时,围墙外总是站满了家长便可见一斑。因此,开放学校教育的空间就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开放课堂教学,定期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零距离接触课堂教学,评价“学”和“教”的效果,家长同时也学到了在家中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开放校园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观摩或参加各级各类学生活动。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邀请家长从方法指导、过程参与、结果评价等方面介入,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

第三,开放课程空间。因受时间、空间及教师专业性等的限制,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家长的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在具体到某个专业的时候,家长的专业性更加权威。因此,家长工作的多元性和专业性,便成了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基于此,学校专门设立了“家长讲堂”,定期邀请家长到校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组织学生前往家长所在单位进行参观学习。有班级根据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开发了“亲子美食课程”,利用学校的家政中心,定期开设亲子美食课,在家长讲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尝到美味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吃”的知识。

3.开设“家教讲堂”,组织指导交流

家长的知识水平、教育意识和能力越高,越有利于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培养健康的子女。而对于家长来说,都是在做家长的过程中学习做家长的,也更需要通过自我教育,借助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1]而家长的进步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励着学生的成长。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教育的顺利实施是建立在与家长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有一致的教育行动的基础上的。

因此,学校专门组织了“家教讲堂”,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讲堂聘请了教育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就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设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约请教育孩子较有经验的家长主持家长沙龙活动,用身边的实际事例来帮助家长掌握有效的家教方法和技巧;针对家长不知怎样正确指导孩子学习的实际,利用学校资源,请学校老师专门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手把手地教给家长辅导的方法。活动有分有合,有面向全校的,也有面向级部的,甚至有菜单式的,家长可自由报名参加。活动的主题突出,有针对性,家长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参加,活动的实效性更强。

(三)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1.日常岗位类服务活动

(1)设置家庭岗位,学做称职的家庭小主人。引导家长和学生明确,孩子也是家庭的成员,也要学做家务,通过家庭服务岗的设立,促使学生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家长学会运用岗位评价机制,引导孩子更好地为家庭生活服务,从而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生活能力的提高。通过班队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引导学生从只关注自身逐步转向关注家庭的文化建设,小到家庭物件的购置,大到家庭旅游攻略的制订、家庭装修的意见讨论等,都要家长提供机会,孩子提供智慧,共同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献计献策。

(2)设置社区岗位,学做合格的社区小义工。成立“花小小义工”组织,根据活动的时效和内容,分别设立日常性的爱心岗、与“四点钟学校”整合的学习岗、与学科学习结合的体验岗等社区实践岗位,组织小义工们开展工作,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意识和相关的活动能力(如表1)。

2.主题节庆类服务活动

遇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根据社区的工作内容及学校主题节、相关课程的内容设置,与社区合作开展节庆类社区服务活动。如在妇女节、植树节、学雷锋日、反法西斯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里,根据活动的内容不同,分年级或班级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宣传介绍、节目表演、物品发放、秩序维持等服务类工作。

3.社会参与类服务活动

(1)研究社区生活中的问题。整合综合实践课的课程实施,指导中高年级的学生逐步关注社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由社区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参与研究的问题,以菜单的形式招标,由学生和家长自主投标,参与研究。相同研究主题的学生可以组成研究小组合作开展研究。如:校门口的拥堵如何解决?社区车位怎样设置最为合理?如何解决乱扔垃圾和高空抛物问题?等等。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从自身出发开展综合性研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认识,改变行动,并影响其他人。

(2)开展社区建设活动。结合班级主题活动和学校大型活动,由学生、班级或学校设计、策划并开展学生进社区活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包括义卖、宣讲、文艺演出、社区俱乐部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邀请家长一起策划,吸引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尝试用学生活动丰富社区活动,提高社区活动的育人价值。

三、“家校社项目”建设的实践反思

家校协同的研究,是一项常规工作,许多学校也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研究和探索。本校的“家校社项目”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首先,由线性走向网状。以往教师和家长沟通,无论是面谈、电话、短信或是网络沟通,都是点对点的联系,双方只是从对方口中得知孩子在对方眼中的表现。现在,学校重视了“家长社群”的建设,通过家委会、班级微信群、QQ群等多种途径,搭起了家校自由沟通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发布教育教学的信息,家长可以讨论育儿的困惑与经验,讨论辅导孩子学习时遇到的困难,甚至策划家庭间的亲子活动。这张大“网”将教师与班级的每个家庭都勾连起来了,家庭与家庭之间实现了横向沟通,也实现教育问题和教育信息的即效性互动和社群化解决。

其次,由单向走向多向。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主导着学生学习。学校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活动的主题、参与的程度……虽然也邀请家长参与,但更多的是学校单方面提出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实施。同样,学生进社区的活动也是学校负责全面策划,社区配合完成。而本校的研究則从根本上改变了家、校、社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从发号施令者变成了牵头人、发起人,家庭和社区也从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活动的合伙人。在设计活动时,三方就共同讨论,共同策划,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最佳路径。以往单项的任务布置变成了家、校、社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第三,由散点走向系统。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工作一直是学校的常规工作,每年学校都是按部就班地策划实施,即“到什么点做什么事”。活动的目标呈散点状分布,实施过程也是零敲碎打。现在,学校将涉及学生成长的三大世界勾连起来,将家庭教育、社区资源和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系统思考,整体推进,使各方的教育职责和教育内容更加清晰,更具针对性,避免了重复使力甚至是相互“角力”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育人活动的效度。

学校在“家校社项目”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调整:

首先,家校社三方协同教育的活动已经全面实施,怎样合理地评价活动效果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活动评价到底是谁来做?对照怎样的标准来评价?用什么方式来评价?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次,家长工作比较繁忙。虽然在家长义工的招募和家委会的组建过程中,在考虑家长意愿、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同时,学校已经关注到了家长的时间问题,更多地倾向于邀请全职或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的家长来承担相应的工作,但不可避免地,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参与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这也是亟待解决的矛盾。

第三,学生的社区参与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活动过程中,社区的居民往往并不支持,学生的积极性大受打击。如何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培养学生的活动信心,提高活动的效度,就需要学校和社区共同思考,围绕活动受众的心理需要来做文章。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王培颖.家校合作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33.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