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7-06-23杨文喜
杨文喜
摘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必要完全拘泥于教材,应该鼓励学生用心去发现,敢于质疑,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质疑;新解;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72
宋代大学者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质疑文章的课下注释
如七年级上册第4课《荷叶 母亲》一文,四自然段写道:“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 )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课下对“菡萏”一词的注释为“荷花”,从后一句来看,前一句应该是说昨天荷花还没有开,写的应该是荷花的状态,那么把“菡萏”解释为名词“荷花”显得有些不严谨,句意也说得略显不通。学生对此词义有些疑问,于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到了一种解释:古人称未开放的荷花为“菡萏”。学生认为不如把“菡萏”解释为“荷花还没有开放”,更符合愿意一些。
二、质疑文章中的知识点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或者不严谨之处,这些容易误导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及时发现,引导学生不唯权威论。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七自然段写道: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段话中对于春天的说法不准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农历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称作“孟”“种”“季”,正月称作“孟春”,二月称作“仲春”,三月称作“季春”。所以说三月已经到了晚春,而不应称作早春三月间。同样,四月称作“孟夏”,五月称作“仲夏”,都不应算作“早春”或者“晚春”。如果说的是公历,应该写作3月、4月、5月。
三、质疑文章后面的“研讨与练习”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一些研讨练习题,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但它只代表了编者的观点或阅读角度,每一个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选择自己的阅读角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学生对课后的研讨题提出质疑。
当教学《狼》一课时,课后有这样一道问答题:“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老师把狼是否狡猾这一话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根据文章所写谈对狼的认识。
学生甲:从前两段中的“缀行甚远”“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我看出了狼的锲而不舍精神。
学生乙:我从文中的“一狼径去、洞其中”“其一犬坐于前、假寐盖以诱敌”,看出了狼的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丙:我从这两处还看出了狼的聪明,讲究对敌战术。
……
学生的发言颠覆了原文,可是老师又怎忍心说他们颠覆得没有道理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真的学会了思考。
四、质疑文章表达的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这些情感都是通过文字来体现的,需要读者用心去与文本对话。但是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否能为读者接受,也中读者见仁见智的。例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課第四小标题——“民族感情?友情?”第一句话写道:“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乍听起来,这句话显得很严肃庄重,可是有亲切感吗?这完全是一副外交辞令的架势,是一个外国人的口气。如果作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这么称呼,谁都不会感到丝毫意外,可是作者杨振宁祖籍是中国,是邓稼先中学和大学的同学和好友。在美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邓稼先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杨博士却加入了美籍,成了美国科学家。二者相比,从对祖国的情感和贡献上来说,谁的价值更高,真是不言自明。杨博士的这一句话,真的能表明他对祖国的感情吗?他为什么不说“第一次回到祖国呢?”
五、质疑文章的主题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总想让读者从中参出一点儿禅,悟出一点儿道,这就叫做主题鲜明。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他的文章要面对的是众多的读者,他的鲜明的主题能被读者认可吗?作为读者当中的学生可否也进行一番质疑呢?
在讲读八年级上册《爱莲说》一课,学生讨论文中所写的“世人盛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几句话所起的作用。有的学生说这是借写牡丹来讽刺世人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借此表达作者要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性。这种观点马上遭到了一些同学的反对,他们反问道:出污泥而不染显示出了高洁,难道追求荣华富贵就是陷入了污泥中吗?追求名利难道就是错误的吗?请问哪个人不是为了有好处才做某件事?再者,留个好名声有何不可呢?尧舜,一代明君;诸葛亮,一代名相;张飞,一代名将。周敦颐之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都是讲究的名气吗?他们难道都不如莲花吗?就是今天,我们的老师不想成为名师吗?我们的学校不也是在打造名校吗?就连我们发的练习册都叫《名校课堂》。请问追求名有什么不对吗?一时间,两种观点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谁也难说服谁。中国很多古话都可以从两面说,谁都可以讲出自己的道理。同样,对于古圣先贤的话语,我们何必只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呢?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除了从以上几个方面,还可引导学生质疑文章交代不明之处,如《三峡》中的“王命急宣”宣的是谁;质疑文章的图文是否对应(如八年级上册《老王》);颠覆经典格言(“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向阳花木易晒蔫”“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兔子要吃窝边草”);质疑老师课堂的基础字音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思维,要敢于有自己的见解。读尽书,不尽信书;亲其师,信其道,但敢与其辩。
参考文献:
[1] 王经涛.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4):63-64.
[2] 陈冬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旬刊,2007(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