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问题浅析
2017-06-23刘夏欢张照
刘夏欢++张照
摘 要: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主流伦理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进中华儿女的骨髓和血液,是关系国家文化传承,社会稳定团结,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纽带。在我国,对孝道的教育,是从启蒙开始的,孝道观念的形成则是一个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在形成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个体思维发育等因素制约着孝道观的形成。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群体,正值思维观念形成和健全的关键时期,作为当代孝道观践行的主力群体,当代大学生既经历传统孝道的洗礼又面临着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带来的观念冲击。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问题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目前我国具体国情,分析背景形势,就大学生应当如何合理继承传统孝道观,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将孝道文化发扬光大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分析问题;继承和发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06
一、孝道解读
(一)“孝道”的含义
孝道即奉养父母的道德标准。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和基石,它是由理顺“长幼秩序”来建固家庭关系推及到社会关系。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历来都处在一个显著位置,其基本含义包含孝顺、孝敬和孝养。狭义的孝道是对父母、兄长的应爱应尽之道。正所谓“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广义的孝道则是将善事父母之情推及到忠于自己的国家,使得家国一体,社会和谐。我国传统伦理历来强调长幼秩序、尊卑之分,对至亲的养、敬、顺、谏、丧、祭等基本礼数是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只有继承了这个根本,道法才自然而生,也只有当且仅当人意识到行孝悌的重要性才能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立足社会。
(二)实施孝道教育的意义
1.提升个人道德素养的起点。 如果说繁衍后代是所有生物的本性,是物种传承的需要,那么反哺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失去生存能力的老人则是文明的象征。这种反哺意识就是感恩思想的最原始表达。孔子云:“孝,德之本也。”作为人之初始,父母给予生命之恩,为儿为人,懂得养育之恩当是做人的基础。知恩图报,奉养父母践行孝道是个人立身的始点,一切美德都是源于对他人的关切,所以孝道是培养塑造个体责任意识,完善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其他美德提升个人境界的基石。
2.融合家庭關系、规范人伦秩序的纽带。懂得孝道的个体是怀揣感恩之心的,家庭成员间的相会理解和依靠,这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温馨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弘扬和践行孝道意识,是维系家庭人伦秩序,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关系和谐的纽带。倡导孝道意识,能有效地处理协调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出现,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积极性,从而形成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3.增强社会凝聚、奠定民族文化的基石。对孝道的培养是一个推己及人的递进过程,通过自觉和理解他人,达到家庭成员间隔阂消除,减少代沟影响,建立正确的人伦观念,家庭观念,社会责任观念。加强对孝道的教育实质是对区别于西方强调个体平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于华夏民族文化特征的保留起到了促进作用。以家庭为纽带的社会,需要通过孝道将家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凝聚和增强国民的道德责任感,体现人文价值关怀,促进文明进程。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中的问题
1.高校孝道教育在实践中的知行脱节。高校是教育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其中“教书育人”是高校教育的使命,目前大学现行教育体制下,开设有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但多为传授爱国主义强调集体主义等远大目标,对孝道的教育只停留在形式,简单一笔带过,对理论进行灌输式的教育,针对孝道的意义、目的及方式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教书和育人并没有有机结合,知识灌输和行为引导脱节,导致当代大学生对孝道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即使熟悉孝道的基本礼节规范,在践行过程中仍出现道德行为失范,不顾及父母亲人感受,行孝行为被动,对父母亲语言顶撞等等恶习。
2.大学生行孝意识和践行方式上的缺陷。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包含文化观念在内的价值冲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密切,多元价值观的传入,带给我国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舍上的迷茫。孝道属于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强调尊卑长幼秩序,父慈子爱的亲情观念。与西方强调个体相互独立平等的价值观在某些方面有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在对孝道的认同存在差异和改变,在践行过程中,对父母的态度上尊卑无分,平起平坐,缺乏起码的敬畏感恩之心。在行孝方式上更多的倾向用物质报答父母,过度强调和崇拜金钱,缺少对父母的精神关注,缺乏敬养意识,把孝顺父母机械看成义务,缺乏情感关怀。
3.家庭孝亲氛围在孝道传承过程中的不良示范。 父慈子孝这是一个代际间的传承模仿内化的过程,儿女对孝道的领悟源自于从小父母亲的示范。家长是孩子首任教师,对孩子意识形成和行为习惯规范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计划生育带来了独生子女在孝亲问题上的局限,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同样作为独生子女,受客观经济、时间和地域因素影响,对双亲的奉养多呈现物质经济关怀,简单双亲食宿,送敬老院照顾,对父母的精神需求知之甚少甚至不闻不问。此外,有些家长在对待父母赡养问题上与双亲产生争执,回避责任,不和谐的家庭孝亲氛围对当代大学生行孝意识造成困扰,对孝道观念淡漠,对自己父母表现为没有耐心,对家庭没有责任心等。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缺陷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入世后,市场经济浪潮和西方多元价值渗透到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取舍带来了挑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西方亲子关系相对独立平等,子女成年后独立生活,双亲独自养老,各负其责,这与我国孝道文化精神是相悖的,孝道作为一种感恩教育,注重主体的良心情怀,主动回报意识,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对待我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和怀疑。endprint
2.家庭因素。受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为独子,父母过度溺爱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使其行为习惯和不良性格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在处理问题的决定权上也往往由父母包办,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弱化,缺少为对他人的关怀。加之父母在长期生活中作为孩子行为楷模,在对自己父母态度和言行上出现过失,导致家庭关系不融洽,为子女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3.学校因素。高校作为肩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往往过于重理论轻实践,偏向应试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力度不够。教育工作者一味讲解空洞的孝道理论,对孝道的意义、践行孝道的具体方式探讨甚少,导致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大学生对孝道观的理解只停留在形式。
三、完善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合理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
学校是对大学生德育教导的最主要场所,故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育人的关键作用,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其正确的孝道观念,编订合理的德育教材,教师在分析理论的基础上要紧扣对践行方式的引导,使学生知行合一,提升大学生对孝道观的认同感,营造崇尚孝道的浓厚氛围。
(二)重视言传身教功能,正确规范大学生行孝言行
作为影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直接传播者,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行为人主体意识在没健全过程中,需要榜样在生活中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作为表率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能,正所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子才会孝。家长应当在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上以身作则,在安排好父母衣食住行的基础上给予家中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在行孝过程中教育子女规范言行,建立起代际间信任和尊重,强化感恩理念。
(三)辩证对待传统孝道精神,优化提高现行理论层次
我国传统孝道倡导老有所依、老有所敬和老有所养。对于怎样依靠和敬养,传统孝道在形式上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将子女和父母捆绑束缚在一起,以此建固亲人之间感情。但随着时代发展,社會分工的精细,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流动大潮,当还以孝养问题来束缚大学生手脚,那将无法适应需要,阻碍社会发展。所以在考察大学生孝道教育时,应当辩证对待,将传统中封闭保守的思想做及时调整,与时俱进,不让养老问题成为大学生最终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孝亲的情怀[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吕传赞.家庭伦理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