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化背景下的双语教学实践
2017-06-23徐虹
徐虹
摘 要: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为例,探讨双语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强调国际化背景下的双语教学应为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而服务,侧重于学生双重语境下的思维方式及专业素养的养成,并结合《国际财务管理》具体教学方法展开阐述。最后,基于该门课程总结了双语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国际化;双语教学;层级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8-002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10
从某种意义而言,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产物。近年来,浙江省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直保持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經济开放度,而其中对非贸易占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的20%。在此背景下,依托于2007年设立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学术影响,以及义乌小商品市场对于非洲经济的辐射作用,我校于2014年制定《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化提升计划(2014—2018)》,全力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空间,争取国际教育资源,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然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究竟意味着什么?Butts(1960)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一个涵盖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培训流动、研究人员和学生的跨国流动、跨国研究、跨国教育扶持与合作的完整体系。Jane Knight(1994)的观点则强调过程取向,将国际化的观点整合到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的过程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内涵进行了这样的界定:所谓中国大学国际化,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以组织管理、课程教学、人员流动、科研合作等活动为载体,将交流合作及国际化的理念融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之中的过程。Butts(1960),Jane Knight(1994)以及《规划纲要》均强调“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过程”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国际化课程重要载体的双语课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教育部高度重视双语教学,早在2001 年便提出力争3年内大学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后,又于2007年提出4年内建设50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国际财务管理》入选首批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摸索如何使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契合当前国际化办学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对于双语教学的理解:内涵及模式
双语教学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Colin Baker(1993)将双语教育归纳为10种类型,王斌华在Colin Baker(1993)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将双语教育分为“弱势双语教育”和“强势双语教育”两大类。弱势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从少数民族语言过渡到多数民族语言,或是从母语文化转变到更有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文化;强势双语教育着眼于使学生保持原有语言的同时发展多元文化能力。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实施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上述强势双语教育的范畴。关于双语教学的具体模式,学者将其归结为三种:(1)沉浸式,第二语言既是学习的工具也是学习的内容,此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效地通过第二语言掌握学科知识,并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鉴赏。(2)过渡式,由全部或部分地使用母语教学过渡到最后完全放弃母语的教学。(3)保留性,指学生同时接受母语和第二语言为教学语言,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两种语言,以具备双语和双语文化的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国家,开始施行“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法”,即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它是一种专门集中某一专业学科的语言教学途径,涵盖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的4Cs教学框架,其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学习新知识和学习恰当地使用语言两个方面的能力。
综合上述有关双语教学的内涵及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双语教学的确应是“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讲授专业课程”,但不应局限于此,因为语言仅是媒介,也许我们更应强调的是如何借助于这种双重语境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质”及“国际化视野”。
二、我校《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及教学现状
我校《国际财务管理》作为首批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于2008年正式立项,至今已经过了8年的建设,各方面日臻完善,但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部分拟先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阐述该门课程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现存的问题。
(一)层级化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亦是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其组成要素包括教师素质、学生能力、教材状况等。张幼斌(2011)基于双语教学实施条件的客观状况,提出双语教学应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初级渗透”基础型双语教学阶段,“中级提高”扩展型双语教学阶段,以及“高级思维”纵深型双语教学阶段。笔者基于张幼斌(2011)层级化教学模式,分别从课程性质、学生素质、教材、教师等维度剖析适合《国际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国际财务管理》课程为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必修),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将国际财务管理(双语)与平台课程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以及拓展性课程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双语)等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最大程度上消除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重叠,突出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互补性以及双语课程的特色及优势。endprint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财务管理专业以及会计学专业大三学生。经统计,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2015年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6%,大学英语六级通过率为60%,基本具备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整体英语素养较高。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切奥尔.尤恩编著的《国际财务管理》英文原书第6版。我们的教学团队由具备全能英语能力的专任教师组成,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基本能实现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教学过程。
综合上述三个维度,《国际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应属于层级化双语教学体系中的第三层级,这意味着我们对于教学效果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双语情境下的专业术语对接、理论阐述以及案例引用等,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双语情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述研究心得和学术观点,真正进入双语思维层次,具备国际化视野。
(二) “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需得到具体教学方法的承载。为贯彻“纵深型”双语教学模式,本课程团队构建了“语言强化训练、过程与方法的情景模拟、外文文献在研究中的运用、国际财务管理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1.有效运用“读、议、练”方法,强化训练学生专业外语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读”包含精读与泛读,任课教师事先将精读材料公布于课程网站,学生必须根据相对应章节的精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上交合计不少于300字英文读书笔记和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翻译,要求教师对于精读作业进行认真批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泛读内容除了主讲教师规定的相关著作或文章之外,还包括各相关网站的定期浏览。对于精读与泛读过程中出现的诸如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知识理解不到位、语言运用水平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等问题,教师通过点评、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予以解决。 “议”和“练”则以“课前5分钟”的形式进行,每次课前请1-2名同学根据自己所收集的最新财经新闻或本章内容的前沿理论向全班作一个结合PPT的英文演讲,并组织同学进行即兴提问,最后由任课教師进行点评,其成绩计入平时成绩。
2.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鼓励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整个课程将安排1-3次大型的案例讨论,3-5次小型案例讨论。案例讨论试图实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式教学,二是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式学习。我们的课程团队主要由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精通英语的年轻教师组成,各自有擅长的研究领域,我们鼓励教师开展探索性的合作教学,由两位教师甚至三位教师共同完成一堂案例讨论课的合作教学能给教师带来思想的碰撞,更能给学生带来多元化、新鲜的课堂体验。此外,我们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希望能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充分体现本课程团队教学与团队学习的特色。
3.充分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知识,提供丰富而大量的多媒体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各国际金融机构与组织的相关网站等),有利于学生浏览、观摩、参考、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在讲授“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实践”这部分实务性较强的内容时,我们带领学生前往本市范围内的跨国公司进行参观,通过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交流,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邀请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校以讲座或沙龙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循序渐进的课程建设
自立项以来,我们致力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完善,邀请校内外专家对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教学课程的框架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进行深入的论证,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系统的分阶段执行计划,为课程建设提供指引。在教学实践中推行教师授课内容共享及授课过程标准化,以加强本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继续推进课程网站的建设,在原有较为完整的课程网站模块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更新内容,加强网站的交互功能,使课程网站作为辅助教学平台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启动基础教材及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针对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多次讨论,逐渐厘清思路,同时参考曲燕,王振波,王建军(2014)[6]的做法,在教材选编中将财经英语的写作与相关专业双语课程的文献阅读结合,范例尽量取自新出版的专著和期刊,体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三、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目前本课程大多是大班教学,互动教学效果较差,建议进行小班化教学(不超过40人);每周3课时的教学安排在时间上不够充裕致使许多教学内容无法涉及或深入。其次,辅助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现有的辅助教学资源主要是一些国内外财经网站、国际组织网站或授课教师自行整理的文献及案例等,内容不够充实。第三,交流机会较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生缺乏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以及授课教师缺乏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这些问题也许是许多学校及同仁在开展双语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共性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双语教学的高校教师,我始终认为语言应该是我们传播知识的媒介,而不应该成为桎梏;双语教学只是过渡阶段,我们最终应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幼斌.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层级化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2011(4):114-117.
[2] 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04-108.
[3]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姜宏法.“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 6):3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