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女性患者留置导尿采用消炎痛栓预防尿外渗中的应用
2017-06-23江丽
江 丽
(海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南通 226600)
脑卒中后因排尿中枢和贮尿-排尿方式的损害,患者常出现尿失禁,为了保持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常为患者行气囊尿管留置导尿,减少患者的痛苦。但较多女性患者由于脑卒中对脑神经功能的损害、生理机能减退、导尿管引流不通畅、膀胱痉挛等原因,在安静状态和夹闭尿管的情况下,常会出现尿外渗现象,增加了患者的不适、压疮、和尿路感染等[1]。近年来,我们对脑卒中行尿管留置的女性患者给予消炎痛栓塞肛,显著降低了尿外渗现象,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10月收治的行尿管留置的脑卒中女性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有尿失禁的并发症,行气囊尿管留置导尿;排除尿路感染、用药禁忌症等。年龄56~85岁,平均为72.3±5.6岁;型号为16~18号的双腔气囊导尿管,导尿次数为1~3次;留置时间5~34天,平均9.8±3.4天。按患方知情同意选择,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局部理疗、盆底训练等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尿管留置的重要性,留置后的不适感、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导尿后会在短时间内感受不适,随着时间的增加会慢慢缓解;留置导尿后可能有排尿感,但不是膀胱内真正有尿。感到不适时可做深呼吸,或者转移注意力,抑制膀胱收缩减少尿外渗。②盆底训练:根据患者的尿量,制订夹管和放尿的频率;开始时2h放尿1次,3d后可逐渐延长至3~4h放尿1次,使患者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制订患者多做提肛收腹动作,适当增加腹内压;每次放尿前轻压患者小腹部,协助患者重建排尿反射,维持膀胱收缩肌的张力。③局部理疗:采用热水袋、热毛巾、远红外线照射等理疗方法,缓解膀胱收缩机的痉挛,减轻膀胱压力。采用中药热敷、低频电刺激、膀胱按摩等方法,疏通经络,刺激膀胱和尿道局部机能,改善肌肉的健康状态,缓解逼尿肌痉挛,增强尿道括约肌功能。(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炎痛栓塞肛。在为患者留置导尿成功后,将消炎痛栓100mg塞入患者的直肠内;无特殊情况3天内可重复使用。
1.3 观察指标
留置导尿1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尿外渗率、尿路感染率、舒适指数(SSD)、疼痛指数(VAS)、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两组的尿外渗率、尿路感染率、SSD、VAS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结果的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后脑神经功能损害导致高级排尿中枢的其下行锥体束发生损伤,正常排尿生理反射打断,逼尿肌亢进,患者常出现尿失禁,常需行留置导尿。但脑卒中的老年女性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尿道括约肌松弛,加上膀胱痉挛、腹内压升高、夹管时间长、气囊注水不当、导尿管引流不通畅等原因,常会发生尿管外渗尿现象,易致压疮、尿路感染、臀部和会阴部感染等,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生活质量,给疾病预后和治疗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2]。
膀胱痉挛导致膀胱括约肌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是导致脑卒中女性患者尿管留置后尿外渗的主要原因。消炎痛栓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能抑制前列腺合成酶,具有强效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的作用。消炎痛栓由脂肪性基质制成的栓剂,经直肠给药后经直肠粘膜吸收入血,无需经过肝脏循环,避免了对胃肠道的刺激;药效成分可穿透直肠黏膜直接作用于膀胱逼尿肌,疗效更为直接和确切;药物吸收较快,维持时间长,数天给药1次,简单易行[3]。
在本研究中,将消炎痛栓塞应用在防脑卒中女性患者行尿管留置中,显著降低了尿外渗和尿路感染率,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舒适度,促进了患者康复进程,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
[1] 席 蓉.脑卒中病人留置尿管尿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6):3398-3400.
[2] 唐 巍.老年患者留置导尿漏尿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5):1099-1100.
[3] 何慧瑛,陈火美.吲哚美辛栓在预防留置导尿病人尿外渗中的作用[J].河北医学,2010,16(10):1266-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