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戊酸雌二醇片联合醋酸甲羟孕酮片用于多次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及防止宫腔黏连的疗效

2017-06-23赵艳丽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戊酸雌二醇醋酸

赵艳丽

(山东省淄博昌国医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在进行人工流产术的过程中,因为会展开刮宫、吸宫等操作,所以在进行多次人工流产术后,会对子宫内膜功能层产生损伤,并且可能引发宫腔粘连,容易导致子宫内膜炎等多种妇科疾病,甚至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患者的不孕不育[1]。为此,本文从我院选取150例接受多次人工流产的患者,探究分析了戊酸雌二醇片联合醋酸甲羟孕酮片对子宫内膜修复和宫腔黏连预防所产生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50例接受多次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75例。观察组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27岁、平均年龄为(22.3±1.7)岁;在对照组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为(23.2±1.8)岁。两组基本情况(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

观察组:戊酸雌二醇片联合醋酸甲羟孕酮片,其中戊酸雌二醇片为口服,1次/d,一次1mg,连续用药14天,在此之后采用醋酸甲羟孕酮片,1次/d,一次10mg,连续用药21天,将35天作为一个周期,连续用药3个周期[2]。

1.3 疗效评价标准

宫腔累及小于1/4为轻度黏连;宫腔累及介于1/4到3/4之间为中度黏连;宫腔累及大于3/4为重度黏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比较

接受治疗前,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为(4.68±0.49)毫米,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为(4.65±0.51)毫米;治疗一周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7.02±0.54)毫米和(5.31±0.51)毫米。

2.2 对两组患者的宫腔黏连发生率进行比较

治疗三周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宫腔黏连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30.67%、6.67%,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的宫腔黏连发生率进行比较

3 讨 论

目前,人工流产的方式主要可分为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两种,其中手术流产主要是采用钳刮术或吸宫术实施,而药物流产主要是在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进行实施,而无论哪种流产方式,均会对患者的子宫内膜产生损伤,并极易导致宫腔黏连的情况发生。而在进行多次的人工流产的情况下,则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异常,并导致子宫内膜失去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此外,因为内膜在多次流产过程中的修复较为缓慢,所以会导致闭经、子宫出血或腹痛等症状。

就醋酸甲羟孕酮片而言,该药物属于人工合成纯孕激素,其作用机制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抑制,可对接受多次人工流产的患者进行子宫内膜的修复。而戊酸雌二醇片则是一种天然雌激素,其主要成分为戊酸雌二醇,在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以及血浆酯酶的共同作用下,可将其分为戊酸和雌二醇,而戊酸则可分为水和二氧化碳,雌二醇则可发挥生理作用,和雌性激素相结合以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分裂以及脱膜的剥脱排除,并促使子宫对宫缩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增强。此外,戊酸雌二醇片的有点还可体现为吸收快、亲和力高以及较小的肝脏代谢影响等[3]。

综上所述,将戊酸雌二醇片和醋酸甲羟孕酮片联合应用于接受多次人工流产术的患者中,可起到修复子宫内膜以及有效防止宫腔黏连的作用。

[1] 肖 莹,刘星慧.戊酸雌二醇片联合醋酸甲羟孕酮片用于多次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及防止宫腔黏连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05):641-642+645.

[2] 孙雅平.戊酸雌二醇片联合醋酸甲羟孕酮片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04):442-443.

[3] 冯明月,王中洁.优思明对于超导可视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3):36-37.

猜你喜欢

戊酸雌二醇醋酸
少腹逐瘀颗粒联合雌二醇凝胶促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修复及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
柴胡桂枝汤联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图说醋酸
微雌二醇人工抗原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华南地区醋酸市场行情动态
丙戊酸镁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18~F-雌二醇的质量控制研究
基础医学
醋酸甲酯与合成气一步合成醋酸乙烯
氟达拉滨联合丙戊酸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诱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