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课程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

2017-06-23顾卫红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顾卫红

【摘要】本文从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的角度阐述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联结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开发教材内容,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区资源,充分挖掘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以此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新课标 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82-02

课程资源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现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地理环境、道德教育等有机融合,教学内容较为宽泛,组织系统也较为复杂。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选择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组织教学,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学生所处的年级和层次不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用好教科书,合理开发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是具有指导性意见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浓缩的,教材所选取的素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进行补充,合理开发教材内容。

(一)联结生活经验渗透教学内容。教师可将教材作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纽带和工具,在教学中将相关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结起来。品德与社会教材提供了很多学生学习生活的话题、范例,教师可大胆地使用学生感兴趣且有意义的素材,将这些话题、范例作为引导学生的工具,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弹性空间拓展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留出了很多空白,给我们留出了一定的弹性空间,教师需要构建和补充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所呈现的范例和话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校存在差异,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再创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弹性空间,与学生共同构建更适合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内容。

(三)着眼社会性发展调整教学内容。教师在保证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真正把社会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素材和资源(包括学校、社区、家庭的相关资源)补充进来,不断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发展和新变化,积极开发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心中有“规则”》属于“我们的学校生活”教学内容板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班级和学校的有关规则,感受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并能努力遵守规则。教材为学生呈现的教学案例有2003年非典事件(当时大部分学生未出生或刚出生,时间距离遥远)、遇难矿工聂清文的遗书(关于欠债还钱的故事)、德国人心中的规则(公用电话亭打电话遵循男士女士标记),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案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很难被这样的事例打动。此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修正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摒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事例,选择来源于学生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设计了“查一查”“议一议”“辩一辩”“写一写”等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查一查】进行课前小调查:在校园里,你曾发现过哪些伤害事故?(磕牙、碰撞、骨折等)

【议一议】根据课前小调查,进行小组讨论:这些伤害事故发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缺乏校园安全规则意识)

【辩一辩】走入社会你会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呢?而校园里有这样的交通规则吗?通过多组图片比较辨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校外因为有交通法规的制约,人们都能很好地遵守交规,保障生命安全,学校内也需制定交通规则,让每一个同学都认真遵守,那么校园的伤害事故就会减少。

【写一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场合进行梳理,尝试拟出校园交通规则,并在全校提出倡议。(见如下的《校园行走规则》)

校园行走规则

教室里面轻轻走,走廊过道慢慢走,

上下楼梯靠右走,道路狭窄侧身走,

转弯路口减速走,专用教室提前走,

紧急疏散靠墙走,出操集会列队走,

人人遵守规则走,安全出行伴我走。

整节课的选材源于学生生活,充分利用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资源,并进行了整合。教师动员学生利用课间进行调查,查找相关资料,以便课堂讨论有真实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关注学校生活。其次,注意课堂教学的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学生把讨论形成的校园交通规则递交给校长室、德育处,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丰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就必须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不是简单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挖掘资源,也不是笼统地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而是实实在在地从不同维度整合和利用校内校外资源。

(一)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重视和利用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校园图书馆、校史馆等基本教学资源;结合学校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

(二)因地制宜利用社区资源。新课程视野下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教学设计中有较多的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可以从社区获取资源,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与社区资源的亲密接触中,对社会生活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和体悟,对学习内容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通过亲身经历的调查研究、参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三)充分挖掘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它可以产生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中有着特殊作用。

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

例如,蘇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共涉及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三个板块的教学任务,笔者在教学时,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结合学校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展开教学。具体如下:

其一,充分利用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校园行活动,组织班级学生利用课间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对各种传统节日进行主动的探究,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解决,使学生在课前对传统节日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其二,邀请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苏州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沈建东教授给学生上课,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生动地讲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沈建东教授之所以能成为这节课的重要课程资源,是因为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对学生的互动提问能有效地解答且有信服力。

其三,在传统文娱活动板块教学中,邀请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来讲讲小时候自己玩过的有趣的娱乐活动,并和学生一起玩。爷爷奶奶有趣的童年娱乐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这也正是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的教育作用。

学生原本对民风民俗感到较为陌生,这节课有效整合了不同的课程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使这堂课好学又好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的过程中对我们的民风民俗有了充分的认识,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并乐在其中。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拓展思维,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总而言之,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和实际生活为依据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实效。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