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23曹璟黄晓迪
曹璟+黄晓迪
【摘要】本文论述了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童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该校根植于儿童立场,踏实践行“童雅教育”。其教育立场,乃是“以人为本,发展儿童”,其旨向,则是“以雅育童,面向未来”。该校探寻到了“童雅教育”的路径,即从环境文化、雅师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四个方面培养、引领、塑造人。
【关键词】“童雅教育” 立场 旨向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55-02
“雅”史见于《诗经》:“雅者,正也。”《荀子·荣辱》注中进一步阐释:“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辞海》中将“雅”解释为“高尚美好的、不粗俗的、合乎规范的”。可见,“雅”的本质含义就是高尚美好。“童雅教育”是基于儿童的一种养成性教育,是培养儿童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并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的教育。根植于儿童立场,倡导培养“雅言、雅好、雅行”的儿童,是我校多年的辦学传统;“童雅教育”,是我校踏实践行的教育哲学。
一、教育立场:以人为本,发展儿童
“童雅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建构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古代早有论述,孔子曾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肯定天地之间的生命中,人是最宝贵的;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明确肯定了人具有贵于一切事物的自我价值。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国外教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西方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则认为教师应无条件地接受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
我校办学理念“打下宽厚的生长点,练就做人的基本功”正是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实践历史。我们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天赋”,需要丰富的情境体验、实践活动触发潜质,发展自我。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没有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宽厚”,就是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或设计运动、艺术、实践等环境、活动,使学生全面认识、发现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点,生发自我,体验成功,以此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智商、高情商、高情趣的全面发展的儿童。
“童雅教育”正是从这一理念中提炼育人文化,形成学校文化精神。儿童的辨识能力有限,需要我们通过校园文化和课程设计,雅化儿童行为,适应儿童心理、生理发展需求。“童雅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指向儿童,以童为本,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童雅教育”以童为本,以雅为旨,促进并推动儿童情感、思维、心理、行为的综合发展。
当前,我校的“童雅教育”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童雅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童雅教育”从儿童生理心理的实际出发,结合地域学校文化特点,从理念、策略、途径三个层面加以创新,对教育的预期目标、原则要求、实施策略等核心要素作了基本勾勒,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体系;“童雅教育”立足学情,为一线教育者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生形象塑造等方面明确了航标,提供了支架,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教育旨向:以雅育童,面向未来
“童雅教育”就是在教育中,通过“雅”文化的实施、感染和浸润,使儿童具有文雅的语言、优雅的举止、高雅的爱好,达到“大雅好学后,至道力行中”的境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童雅”与小学教育相融合,并不是改变孩童天真活泼的本原状态,而是以童塑雅,以雅育童,培养具有“知书达理、言行得体、善学进取、尝试创新”品质的雅童。可以说,“童雅教育”中,童,不仅指教育对象,也是教育的原则和策略;雅,不仅是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是教育的风格和结果。
“童雅”富有丰厚的内涵,对于儿童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童雅教育”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关键期注入“雅”的元素,用“雅”文化影响孩子成长。古人常说“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儿童正处于记忆力强、模仿力强、可塑性强的黄金时期,因此“童雅教育”将雅文化传承纳入教育范畴,在儿童的生命发展中,不仅使其一时一处受益,更在其童年中奠定生命的源代码,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发挥作用。
其次,“童雅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丰富和拓展,具有美好、丰富、精致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美国学者博比特曾说:“教育的基本职责在于为五十年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而不仅是为了二十年的儿童和青年生活。”这意味着我们塑造的未来公民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更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具有取舍扬弃的辨识能力,讲诚信,有道义,能担当,懂得社会规则,具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特殊气质,做一个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幸福生活的人。
再次,“童雅教育”培养的儿童具有国际视野,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自我约束力,坚守主流社会价值观,能够从丰富的体验和丰厚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人生阅历,充满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粗俗文化自觉抵制、摈弃。这些思想品质是未来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文化赋予的价值追求。
最后,“童雅教育”重塑儿童的文化基因,一旦养成,就会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起到匡正作用。当今,世界成为“地球村”的趋势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都愿意和优雅、文明、高素质的人交往,因为文雅的语言有助于有效沟通,优雅的行为便于沟通,高雅的趣味能促进求同沟通。为此,我们将“雅”分解为“雅言——知书达理、谈吐文雅;雅行——行为规范、举止优雅;雅趣——兴趣广泛、爱好高雅”。“三雅”的内涵构建符合6—12岁儿童心理特点;内容的遴选坚持“源于生活,适度引导,童、雅兼顾,张弛有道”的标准,并不断调整、丰富,适合儿童学习,适应儿童成长,彰显了儿童在“童雅教育”的核心地位。
需要強调的是,实施“童雅教育”的整个过程、方法和途径,都应“儿童化”,易于被儿童接受,得到孩子的喜爱和欢迎,潜移默化而不生搬硬套,润物无声而不生硬说教,激励引导而不生拉硬拽,真正实现以雅育童,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童雅文化。总而言之,“童雅教育”“以雅育童,面向未来”的核心,决定了实施内容和途径既打牢根基,又与时俱进;既有主旨,又有发展;既注重文化熏陶,又注重个性张扬,使每一个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私人订制”。
三、教育路径:特色融合,文化育人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弯枝,能在外力的压迫下弹出力量,体现文化的品性。”“童雅教育”要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环境文化、雅师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培养、引领、塑造人。
第一,环境文化浸润“雅童”。环境文化围绕建设雅园进行设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童雅”校园文化已成体系,已成风格。四个教学楼梯分四个主题精心设计了“琴韵动人”“运动生巧”“水墨丹青”“格言大观”的楼梯文化;在低年级学生活动的主区域,绘制了精美绘本墙,开展绘本阅读;中年级活动区域,绘制了童谣和儿童诗的主题墙;高年级活动区域绘制了儿童文学名著主题墙,经典读物在壁挂式格子书墙上伸手可得……可以说,优雅的环境文化是实施“童雅教育”的重要保障和成果。
第二,“雅师”文化培育雅童。“雅师”是“童雅教育”的基本保障。《学记·儒行》中称教师为“儒”。“儒,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为此,我们提炼出“启慧至真,明理至雅”的校风和“谦以养慧,博以育雅”的教风,塑造气度儒雅、言语典雅、举止文雅的“雅师”队伍,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课程文化塑造雅童。“童雅”课程文化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得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完善人格以及丰富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课程文化从形式上的虚化走向具体而细微的现实生活,就必须从整体上去建构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注入“童雅”文化内涵。为此,我们整合社区资源、家长资源、教师资源、社会资源,开发了“艺术展演、科技制作、传统文化、启思益智、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等六大类二十余项课程供学生选课。课程特色鲜明:精品化社团与普及化课程相补充;“挖掘社区资源,因课制宜”,校内外相结合;任务型、自主型活动相融合,活动内容和形式更为灵活;击剑、短式网球等国际运动与剪纸、泥塑等民间艺术相呼应。课程评价采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等终结性和过程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第四,课堂文化引领雅童。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有效课堂,从而形成一种理解、关怀与尊重生命,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我们借助徐州市“学讲行动”这一教学改革,从五个维度进行“童雅课堂文化”梳理和建构:
我们以“雅”引领学生“小组合作讲美德”,合作时要做到“守规则、讲尊重、能倾听、会帮助、善合作”,推行“自主学习,先试后导”的教学范式,“自主”中的“自”强调“自觉、自立、自控”,即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单,遇到困难要自立、自信,与他人合作时要讲规则、能自控。“主”则强调“主体、主人、主见”,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主见。“先试后导”主张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尝试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尝试归纳总结”,使学生“会倾听、会自学、会讨论、会交流、会练习、会评价、会总结”。在课堂童雅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学生静心倾听,敢于表达,善于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经过五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真切感受到,“童雅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培养,也是对教育文化的补充。在“以雅育雅,以雅促雅”的大环境的熏陶感染下,学生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成长为身体健康、情感和谐、心理完善的人。可以说,“童雅教育”既不抽象也不宏大,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具有生命力和生长性的可行的教育。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小学童雅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