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O2O优势 建设立体化课程

2017-06-23张卫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

张卫民

【摘 要】当前,在具体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内生动力还有待激发,外在支持合力还有待汇聚,教改创新活力还有待增强,为此我们提出了“引入互联网思维,融合O2O优势,建设立体化课程,重构课程生态”的对策思路与行动模型,“以联通协同性,融合课程的共生要素;以开放便捷性,构建课程的自新机制;以交互共享性,激发主体的共进动力”。同时推进基于“互联网+”的课改创新行动,以提供行动范式和案例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课程生态;立体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79-03

课题背景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中职课程改革,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具体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阻力和困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教师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一是传统教育的巨大惯性造成很多教师包括校长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有“心动”的感觉,但还没有“行动”的方向。二是教师专业水平滞后,特别是在课程开发、教育创新、行动研究等方面有待加强。三是许多学校教师课务比较繁重,工作条件艰苦,教学设施落后、学生难教,成效难以体现,许多教师成就动机缺乏,自生动力不够,已开始产生职业倦怠感。

2. 外在支持合力有待进一步汇聚

学校教育相对保守封闭,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学校、部门、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和支持也不够紧密。同时由于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观念还相对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围绕学生、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始终难以落地生根,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3. 教改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职校教师大多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较深,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居主导,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时还难以接受,拿着新教材,却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改缺乏活力,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对策思路

围绕课改,聚焦问题,我们提出了“引入互联网思维,融合O2O优势,建设立体化课程,重构课程生态”的对策思路和行动模型。其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中职课程建设一般由课程主体(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等)、课程资源、实施环境(学校、社会)、课程学习方式等诸多要素与子系统所组成,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有机地构成了课程生态系统。

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是:“用户至上、专注极致、快速迭代、跨界、社会化、大数据”等;核心是“开放、平等、互动、合作”;本质是“效率重建、模式重建与生态重建”。互联网思维与“以生为本,学科融合,及时更新,综合实践”的课改方向与课程理念高度契合。我们期望通过“互联网+课程”来重塑一种共生共建共享共进的课程生态体系,激发主体内生动力,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速教育自我进化,助力校园信息化落地,适应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1. 以联通协同性,融合课程共生要素

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课程要素之间的融合、共生、协同的关系更加协调有效。可以方便地组建跨行业、跨时空的课程合作研究团队,规避了课程研发中孤身作战和低水平重复的困境,提升了课程研发水平。网络联通整合了线上与线下资源,强化了校内和校外的联系,为课程实施从教室面授走向全景式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

2. 以开放便利性,构建课程自新机制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使得获取资源的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多媒体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个性化、校本化整合,从而加快了课程的循环迭代,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3. 以交互共享性,激发主体共进动力

网络的交互性和参与性带来了粘合度与趣味性,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网络的开放共享性也让课程从服务于校内几十个学生,拓展到校外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师的成就感大大增强。

O2O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在线离线)。概念源于电子商务领域:其优势在于把网上和网下的优势完美结合,让消费者在享受线上“优惠价格”的同时,又可享受线下的“贴身服务”。

立体化课程是指: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将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化网络空间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师生之間利用学校、课堂、网络、通信、生活事件等活动方式将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连接一体的课程。

融合O2O优势,建设立体化课程,就是依托网络化管理,协同多元化开发,汇聚多样化资源,营造跨时空环境,提供全景式学习,从而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和管理效率。

1. 从纸质备课走向“教学资源包”设计

课程资源积累,是课程开发、整合、优化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落地要从摒弃传统纸质备课方式开始,推行“教学资源包”设计备课模式。

“教学资源包”设计备课模式,是基于立体化的课程思想,针对某节课的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将多媒体课程资源结构化、系统化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包中涵盖知识展示课件、多媒体素材(微课)、电子教辅资料、虚拟仿真软件、网络教学平台、智能考评系统等教学需要的各类相关资源(如图2所示)。

作为一种为课堂教学服务,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的立体化教学设计模式,具有简便易行、易改易用、便于移植的优势。自2011年开始,我市连续举行了四届中职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资源包”设计评比,有力地推动了课程数字资源的积累,为后续网络课程的建设应用奠定了基础。

2. 从纸质教材到网络课程的立体融通

第一步:选择网络课程平台,将课程资源上传到网络。课程资源要根据课程要素与教学需要保持其结构性和系统性要求(有些课程平台已经与备课系统进行了整合)。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公益免费平台,也可以是市场化的在线课程平台,或者是利用免费的网站系统自建校内课程平台(即SPOC)。

第二步:编写纸质教材。纸质教材目前不可能完全退出课堂教学,作为立体化课程的重要载体,在编写纸质教材时也要与在线课程相配套、相区别、相衔接,如:课程核心内容、通用知识可在纸书上呈现,而将不断更新的案例、微视频、练习试卷、做学任务、活动方案、评测方案、学习成果、辅助学习工具等放到网络课程平台,使纸书与网课相辅相成。

第三步:以二维码联通课程线下线上资源。将网络上的课程资源链接制作成二维码,嵌入到相应纸质教材的页面中,学习者通过平板电脑或手机扫上面的二维码,即可通过纸书随时获取网络课程资源,从而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立体化课程,为展开全景式的混合学习创造条件。

特色与成效

在“互联网+”的课程生态下,构建的O2O立体化课程模式,突破了课程形态的限制,顺应了教育信息化与混合学习的发展趋势,解决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一些难点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优势。

1. 其协同性提升了课程的研发水平

借助网络平台,教师之间可远程协作,利用平台开发数字化校本课程,聚合教师(包括校外专家)的经验和智慧,分享优秀课程资源。同时也方便学生选课、评课,以及获得评委专家对课程的评价和改进建议,有利于提高课程开发实施的效率和质量。

2. 其开放性加快了课程的迭代更新

O2O课程克服了纸质教材内容固定、资源单一的缺点,能够汇聚各种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克服传统课程更新缓慢的缺点,能够随时随地动态修改更新与整合优化;帮助教师修改、积累起适合学校、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应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校本化与个性化建设与实施,真正发挥课程的校本优势。

3. 其共享性放大了课程的专业价值

网络的共享性有助于优质资源的汇聚与分享。利用网络协作平台,课程内容架构可以通过专家团队和开放征集的方式不断充实与丰富,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支持。网络课程从服务于校内几十个学生拓展到校外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教师的成就感大大增强。

4. 其交互性提高了课程的粘性趣味

数字立体课程有知识链接可以延伸拓展;在线过关测试可以反复训练;视频微课可以反复观看,还能与名师在线交流、寻求帮助等,这些交互的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習和掌握。对于教师而言,如此方便地参与课程设计开发,是真正“把课程的开发权还给教师”,课程主体意识将逐步回归,职业成就感增强,从而更好地释放教师的潜力,使其更加自觉地投身课改。

我们初步建成的“衢州职教联盟·课程云平台”,首批上线课程已达100多门,其中省级立项课程19门、省级示范课程4门,另有6位老师开发的课程被省教育技术中心推荐为全省首批网络选修课数字化立体教材出版项目。案例成果被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浙大社推荐参加了2015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成果展览会,并被推荐在《浙江教育报》《浙江职业教育技术通讯》《省中职课改简报·回声》等刊物介绍交流。课题负责人编写的O2O立体化校本课程《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宝典》入选浙江省第五批普高推荐网络选修课,作为精品课程供全省高中学校学生选修,3年间共有来自全省各校的200余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电子商务创业实战宝典课程纲要”被省教研室选入《浙江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建设案例》文集,供全省教师学习参考。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在“互联网+”的课程生态引领下,能更多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与创新,从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助力教育信息化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赵国庆. “互联网+教育”: 机遇、挑战与应对[J]. 中国科技奖励,2015(8).

L·约翰逊. 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 技术驱动教育变革[J]. 人民教育,2015(8).

赵诚. 在线教材慕特(MOOT)何以在美国持续升温[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

张宏友,李希平.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生态观[J]. 当代教育论坛,2007(8).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