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经验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2017-06-23张涵
从日本经验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
本刊讯(记者张涵)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产业政策及竞争政策作为国家依法干预经济、促进发展的措施和手段,尤其应当考虑如何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促进协调与融合方面,日本经验给我国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5月20日,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主办的“2017CIDEG年会”在京举行,专家学者们共同分享了日本在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促进经济协调和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对我国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日本已经历的过程,学习和研究日本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CIDEG理事长陈清泰指出,近年来出现的投资与需求迅速收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消费类需求多样化,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减少,劳动成本上升,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众多产业、产能超常规过剩,僵尸企业迅速成长等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追赶期已经结束,增长动力必须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这一时期产业发展方式也要转型,即强化竞争,倒逼既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激励创新型企业的产生和扩张,同时还要加速丧失竞争力企业的退出。
淡化GDP指标追求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认为,总结日本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经验,我国的制度、环境远远不能满足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方向,必须避免那种靠破坏环境、牺牲劳动力换来的高速增长,我们应当、也可以保持一个中速的更长时间的发展,这种条件是客观存在的。
中国经济和日本有相似的轨迹,遇到了同样的挑战,虽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是大的趋势非常相似。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亚太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星岳雄认为,从当前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赶超型的经济发展还没有结束,还有增长空间。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到日本20世纪70年代初那个程度,从数据来看不应该或者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发生像日本当年经济泡沫破灭的严重状况;其次,尽管中国在一些重要指标和结构性指标上没有达到日本当年的程度,但是出现相应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必须要保持警惕;再次,即使中国经济在转型期呈现出像日本一样的结构性问题和指标,也依然有机会可以避免像日本那样经济泡沫破灭的危机。对于已出现的僵尸企业的问题,该破产的应尽早破产,将来即使金融危机发生,这或许也能未雨绸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多风险但确实还没有爆发危机,结构调整带来的效率提高和高速增长,土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创造的财富,能够支持我们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但是,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要对风险的积累做深入地研究,而且要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系统性风险爆发,也就是防止危机爆发。这就必须要继续深化改革,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要从纵向的选择性的产业政策转向横向的功能性的软性产业政策。这种产业政策的区别就在于,前一种是抑制竞争,后一种是支持竞争。这两年工作的主线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建立一个兼容的激励机制,实现“三去一降一补”。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