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感在美术课堂中的培养
2017-06-22张佳佳
张佳佳
【摘要】情感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而教学可以看成是“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当情感与动机在客观事物的关系上一致时,情感便起着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凡是儿童都是喜爱绘画的,故本文从儿童表情达意的美术课程出发,不断挖掘我们的教学潜能,转换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引导开拓创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操控各种教学变量,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产生快乐的情绪,使教育产生高度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情感;美术教育;学科整合;评价机制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本身具有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和社会性四方面主要特征。那么在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中,要使主体自身主动探究学习,教师应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提升儿童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教师应合理利用资源开展课程整合感知审美意境;教师应通过使学生把玩直观物体以激发情感,在探索合作中互动情感,在评价中树立自信。因此,当这些行为促使幼儿情感强度处于适中状态的时候,他的身心处于活跃状态,创造的灵感才会发生,教学效果才会大有提升。
一、导入激发情感
美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导入上选择直观式导入法充分展示审美对象鲜明的形象。素材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学情情况下,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素材并展示,利用他们惊异的心理反应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新旧审美经验的不协调感,并转换成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或者是表达欲望,为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绘画对象的特征创造良好的动力条件,为逐渐提升学生感受形式美的眼光做准备。
如在《枯萎的莲蓬》这节课程中,当教师拿出实物的时候,幼儿都在问这件物品的名字。熟悉了脑海中翠绿的莲蓬,对于“初来乍到”的枯萎莲蓬,小伙伴们都感觉好奇,这就勾起了学生的欲望,当老师告诉这是莲蓬的时候,他们纷纷诉说自己有关莲蓬的经历。有在家人的陪伴下亲自摘过的,有市场上买的,有吃过的,等等。再看看手中的莲蓬多了些许疑惑不解,在小朋友把玩的同时一边讲述莲蓬相关的生长特性,一边让他们认真观察不同角度莲蓬的不同表现形式。在这时进行适当的引导,用几何形体的表达方式去概括莲蓬的造型并进行创作。
在这一课程当中由于枯萎的莲蓬这一客观物象超出了儿童本体对于莲蓬形象预期的认识,所以表现得非常惊奇,当他们围绕这个物体与自己认知相联系,从而从不同角度观察,甚至是与家中的淋浴头相关联的时候就维持了对于这一事物的探索,进而产生了兴趣。所以,对所学材料通过游戏、说教等综合欣赏的方法而引发的直观兴趣,这类教学法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和精神层次的需要,甚至是他们在意志领域的需求,对学生来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也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创作中互动情感
(一)师生间互动优化教学
孔子认为教学应该“循循善诱,以情教学”,那么教师在创造轻松自由氛围的同时,其本身的积极健康的情绪状态以及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等行为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感,带给学生思想上的自由。
经课堂的实践观察得知,当老师由于情绪不佳、烦躁不定的时候,学生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严重的情况则会导致学生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反之,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老师面带微笑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当在互动中语言上生动幽默,表情丰富或者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补充的时候,教师的情感富有感染力,课堂上交流的气氛就变得活跃。
以情施教的魅力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传授了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学生的快乐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从而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学水平得到较好的发挥,由此形成良好的循环,师生共同促进快乐的教学气氛,这也同样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形成。
(二)学生间互动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得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人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儿童认识自己,培养在团队合作中的精神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以及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如在《立体小羊》(废旧纸盒改造)这节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儿童合作的精神,两至三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分配任务,担任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多少都会有对分配的任务不满意,或者意见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将就。老师需要再三强调合作的原则和要求,学生的情绪则逐渐有了改善,开始商讨解决方案。伴随着课堂环节的深入,小组已经开始学会自己分工合作,一个人扶着刚出炉的模型,另一个人在那认真地上着色彩,还时不时地交换下角色,整个课堂上忧喜参半,但在学生的观念上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尤其在后来的课堂上总是会听到有学生的期盼声“老师我还希望和他一起做个城堡,我们一起合作”。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为个体情绪想法的表达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在团体当中认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意见,学会批判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争论妥协,相互间懂得尊重彼此,共同分享快乐,从内心深处树立起合作的快乐情绪,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把自己的想法观念付诸实施的乐趣,感受到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三、在评价中树立自信
美术评价更要求老师细致全面系统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倡多主体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以及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要求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班级参与课堂讨论等方面的考察。
我们的课堂在评价主体上打破了传统上教师一刀切的评价,把课堂教给孩子就要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所以要求每个小伙伴在课程的最后一节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教师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主要放在课后与家长沟通上,比如每堂课要先让学生自我介绍,讲述今天画的主题、创作的过程以及画完后认为自己不足的地方,这属于自我评价环节,我们力求在提升孩子记忆能力的同时锻炼语言的流畅度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最后还要批判性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接下来教师会根据孩子的语言表达,做适当的补充,以称赞、鼓励等正面评价为主,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适当的建议,严慈相濟,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产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及对下节课程的期盼,从各方面提升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所反馈的课堂积极效果将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结语
要想“教得真情,学得动情”,体验和感受不容小觑。体验若是肤浅,对象的表现就会流于简单;感受若不精深,表达就会不够深入,无论儿童绘画的引导方式如何都将归于心灵上的感受、情绪想法的表达。
美术教学就是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追求美、领悟美,从而为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创造良好的条件。美术教学就是要通过直观的视觉展示美,强化体验与感受,从而通过观察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表达独特见解。美术教学就是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利用情感互动获得成就感以拓展综合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激发学生潜在情感能力的同时,激发表现欲望,使情感释放与认知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完善其人格。
注释:
①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