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6-22施梅玲
施梅玲
【摘要】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数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兴趣培养;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数学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数学知识”“新数学思想”和“新数学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数学规律,并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必要的素质基础.由于受学科知识、思考角度、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越来越差,基本上只知道按照教师授予的模式走,没有一点自己的发散思维,所以,当务之急是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方法,并实践到教学当中去,下面我就浅谈几点想法与做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而心理学表明,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比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故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中,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创新思维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激发数学兴趣,强化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现实中,真正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去,更不可能让他们进行数学的开拓性研究和探讨,那数学的创新能力就更无从谈起.要想学生学好数学,形成优秀的数学创新能力,首先是培养他的兴趣.当学生编完9的乘法口诀以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相乘的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过了一会儿,甲生说:每句口诀中被乘都是9,后一句口诀中乘数比前一句多1,积就比前一句多1个9.乙说:每句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我肯定了甲、乙的发现,并鼓励学生继续找规律.过了一会儿,丙说:9和幾相乘的积,就是几十减几的得数.我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丙说: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3个9比30少3,……,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所以……大家对丙的发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传统的教学中,编完乘法口诀之后,就是读与算.本课中我却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热情.从教学中可以看到,正如赞可夫说的,像乘法表这样的传统教学内容,即使教学目标没有变,可是采用了新的教学法,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教学思路,深化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许多人都说中国应试教育出厂的学生都缺少创新思维,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没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要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做几个尝试.第一,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不要随意地、严厉地打断或者批评学生的个性思考,甚至是错误的逻辑思考,因为成功永远是在无数次的失败过后才到来的,只有让学生敢去想,去思考,他们才有可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结果出来.第二,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塑造每一名学生,
不能以少数标准评价广大学生;让有特点的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长,让学困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帮助和关爱.第三,教师因在教学中重视教学设计的引导,不要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把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全部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应重视引导环节,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探讨摸索出答案才是最好的效果.在“解决问题”的练习课教学中.题目:一堆糖果,分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男女生共分,每人可分6个;如果只分给男生,每人可分10个;如果只分给女生,每人可以分几个?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按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出结果.当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设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一会儿,平平说:“老师,我想出了一种新的解法,我把原题变形为:一项工程,甲乙合做要6天完成,如果甲队独做要10天完成,如果乙队独做要几天完成?于是得出新解法:1÷116-1110=15,所以女生每人可以分得15个糖果.”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改变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向,把知识要点进行转化,进行奇异的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本课中学生正是运用了这一创新思维方法,才使一个用最小公倍数解答的应用题成为一个较普通的工程问题应用题,思维实现了创新,解法达到了最佳,可见,“变异”是实现创新的又一种方法.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寻求多种知识的变异,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对学生的一些超意识想象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只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某一创新思维结果,应当让其在教师的激励下去努力实现创新思维的创新与再创新.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创新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教材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的教学中,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