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跨境并购之关键要素
2017-06-22
近日,科尔尼全球合伙人、亚太地区能源化工业管理合伙人陆浩文(Thomas Luedi)就《中国化工行业的全球机遇》研究报告接受21CBR记者的专访,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化工行业海外并购这一领域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观点。
21CBR:全球化的浪潮将中国企业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参与到全球商业规则的制定,成为一股影响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作为世界化学工业大国,根据科尔尼的观察,近些年来,中国的化工企业“海外之行”分别有哪些“成就”和“遗憾”值得人们关注?
陆浩文:在短短十年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量就几乎从零起点发展为全球最大,而且跨境交易几乎遍布所有工业制造领域,目标市场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新兴区域。这一快速增长的投资背后的战略意图不尽相同,其中有许多成功之作。
首要的战略目的是领先的中国企业要寻求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头羊,将海外并购标的与本土资产相结合,共同建立全球统一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收购与被收购方企业的协同优势;
其次,中国境内市场的工业行业依然增长强劲,需求旺盛,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技术、产品和经验丰富的外国企业,力图将这些能力转移至中国企业内,加速提升收购方的整体能力。同样,许多收购案例也体现了中方企业寻求海外业务拓展能力的意图,希望通过收购进入全新的或者尚未充分开发的海外市场;
此外,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许多企业面临财务困难,需要寻找投资方,而中国企业抓住了这些机遇,以优惠的价格收购优质的公司;
最后,许多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收购还为了获得能源、原料和材料等资源,从而替代以市场价格从海外进口。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挑战主要不是来自于交易促成和策略本身,而是交易的执行和后续整合过程。首次参与并购或者经验不足的企业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要看是否做好了海外并购的准备。中国企业不像西方企业那样拥有成熟的业务拓展和收并购部门去制定清晰的收购流程,大多数是遇到机会就会出手,或者由第三方机构引荐标的公司,中间人也往往会把这些机会推荐给他们的竞争对手,于是标的筛选的过程往往是应对性的,而不是基于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主动规划的;
其次,标的公司的估值和协调效应预测。多数情况下,尽职调查只关注交易的法律与财务层面,而没有从商业和市场战略层面去调查评估市场潜力、业务能力以及實际能够收获的协调效应。整合协同效应往往只是自上而下地用来粗略印证交易的价格,这往往导致价格虚高,而且在后期整合过程中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缺乏整合能力。许多中国企业认为交易后只需要控制管理委员会就足够了,而缺乏运营整合的过程,这常常会导致协同效应大大降低,能力转移受到限制。
21CBR:正如报告中提及,“一带一路”区域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数占到全球人口数的63%,而这一地区是世界上精炼和化学品的主要生产以及消费地区。中国的化工企业若想要抓住“一带一路”这个历史机遇,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有哪些关键点必不可少?
陆浩文:“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大多会在未来10-20年实现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同时将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新增大量中产阶级。然而,与中国不同的是,许多国家还没有完善的本地供应基础,或者当地政府用于投资发展所需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的资金不足,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投资机会。
中国企业可以促使其优秀经验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实现共享,也从而得到项目的回报。此外,凭借快速增长且庞大的当地市场,产能过剩的风险也会因为这些“输出市场”而得到缓解。通过“一带一路”的机会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国,为各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CBR:“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的,这是全球化的致命弱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知名教授丹尼?罗德里克在他的《全球化的悖论》里曾经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出海”的历程中常常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同步进行的双重挑战,在科尔尼研究的全球化工企业“走出去”的样本库中,在成功的案例中有哪些共性特点最为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陆浩文: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政府通过贯彻执行市场化经济改革,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商业平台。这些改革措施以及政府的投资带来了切实的收入和需求的增长,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建立全球资产和运营平台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中国政府为化工产品所制定的有利的贸易政策更是加速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同时,国有金融机构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说,中国政府不仅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且通过落实有效的措施为促进中国企业全球化铺平了道路。
然而,在中国企业业务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该企业高管和执行层面是否具有运作一家中国大型跨国企业的能力。在《中国化工行业的全球机遇》报告中提及有多家企业都在这方面展示出了其强大的能力。这些企业的成长植根于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和工业化进程,同时拥有国家金融机构的支持,但他们不应满足现状,而是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全球范围内的兼并能力并完成向真正的全球化组织的转型。
21CBR:如今,中国占到了全球化工业并购交易的24%,但绝大多数并购交易依然是本土交易,根据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中国化工收购企业完成的241单并购交易中,仅有32单(13%)是跨境交易。在科尔尼看来,主要有哪些因素限制了国内企业对海外投资的速度和效率?
陆浩文:中国化工企业海外并购实际数量不少,只是由于在相对比较之下,中国国内化工供给格局仍旧分散,因此国内行业整合的节奏更快。一方面,这是受到中国政府推动的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大型企业的优势较为显著。与其它国家大型化工市场相比,中国市场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因此我们期待不论对大型企业还是规模较小企业,这类能够实现互惠互利的整合可以继续下去。同时,我们也希望对于国有化工企业来说,应加强他们对海外投资意向的甄别力度,虽然这样可能会减少海外投资的数量和估值,但可以确保投资能够真正释放出经济和社会效益。(采访/特约记者徐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