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溢出效应视角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2017-06-21于淑俐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测度山东省城镇化

辛 波,张 姝,于淑俐

(山东工商学院a.金融学院;b.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经济管理研究

基于溢出效应视角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辛 波a,张 姝a,于淑俐b

(山东工商学院a.金融学院;b.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基于溢出效应视角,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溢出、社会进步溢出、生活质量溢出、生态环境溢出和城乡融合溢出5个方面共20个具体指标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信息熵技术下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2007-2013年山东省及2013年山东省17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同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且表现为“东高西低”。

城镇化;层次分析法;城镇化率;信息熵;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

一、引言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建国初期,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0.6%,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展开,城镇化率增长迅速,在2011年首次突破50%,到2014年已经达到了54.8%。然而,近年来相关学者和中央政府开始意识到我国城镇化所取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存在过度地追求城镇数量的增长与规模的扩大,忽视城镇化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是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2007年4月,张荣寰在《生态文明论》一文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而且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也多次提及并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在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可见,现阶段已然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时期的核心便是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而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准确把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例如徐庆凤(1992)构建了一套包括总况类指标、密度类指标、空间分布形态类指标、城镇体系类指标城镇人口分布集中度指标等5类指标的区域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并对沪郊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刘利兰(1994)从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城市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一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21世纪初期,国内学术界对城镇化水平测度问题的探讨逐渐盛行,而且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变化。例如卓玛措、冯起(2007)从人口、经济、空间以及生活方式4个方面选取了13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一套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张樨樨(2010)构建了一套由人口、经济、生活、环境、科技、保障6个一级指标,共37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王博宇(2013)等选取经济动力、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4个方面,共15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套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对江西省各地市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江西省所有地市在城镇化水平方面可以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牛晓春(2013)等建立了由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等构成的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并对陕西省10个地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程度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中突出”。王新越(2014)等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以及创新与研发8个方面选取了42个相关指标构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我国31个省份的相关历史数据进行了测度和区域差异分析。卢扬(2015)等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选取了经济发展、城市布局、人文环境和城乡协调4个方面共33个具体指标构建了一套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杨连星、张杰(2015)在对国内外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镇化率统计、农民工等人口指标衡量、城区面积统计、城市能源生态状况和城市生活环境等5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1-11]。

可以看出,我国对城镇化水平测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最初阶段,学者们只关心城市或城镇规模、人口数量等直接因素,评价结果片面、缺乏系统性。随着对城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城镇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以此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相比之前更加多样化,而且综合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绝大部分学者在城镇化水平的测度中都忽视了城镇化建设的外部性影响,也就是城镇化的溢出效应,导致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角度单一,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旨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涵的基础上,从溢出效应视角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各地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这不仅可能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新的启发,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来说也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新的时期、新的国情、新的背景之下做出的一种重大战略选择,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一个“新”字。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国内学者给出了大量阐述。例如,单卓然、黄亚平(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即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强调质量,而这3个方面内容都可以用经济、社会、体制和城市建设4个层面进行描述。在王素斋(2013)看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段进军、殷悦(2014)则指出,新型城镇化应走向市场主导、以人为本、消费驱动、资源节约、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内生城镇化道路[12-15]。由此可见,学者们虽然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表述多种多样,但他们的基本思路十分相似。因此,本文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新型城镇化作出以下界定,即新型城镇化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城镇化发展状况,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本着“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镇化道路,其最终目标是打造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生活质量较高、生态环境友好、城乡高度融合的“新型”城镇。

(二)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源于外部性理论,而外部性理论则源于著名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提出的“外部经济”这一概念,他认为外部经济就是由企业外部的诸多因素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溢出效应的一般含义是指一个单位或组织进行某项活动时,对该项活动之外所产生的影响,它具有外部性的所有特征,从溢出方向来看溢出效应分为正的溢出效应和负的溢出效应。换句话说,溢出效应是由主体进行某项活动导致的,对该活动本身以外的事物带来收益或损失,它能够体现该活动的实施成果。因此,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将城镇化的溢出效应界定为:某一主体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对该主体城镇化活动本身以外(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以及城乡融合等)所产生的、正的或负的外部性影响。

四、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全国性的重大工程,它的展开必然会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而一项工程的实施成果是评价这项工程好与坏的关键内容,也是其实施质量的最直观体现。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来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张,也不是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以及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测度一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就是对该地区城镇化推进对上述五个方面的溢出效应做出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直接地反映出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真实水平。因此,本文尝试基于溢出效应视角,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从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以及城乡融合这5个方面的溢出效应出发,挑选最能够体现新型城镇化实施成果的相关指标构建出一套能够直观、真实地测度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提供参考。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它是由若干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评价指标合适与否直接决定着整个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在选取指标时主要遵循的是以下5个基本原则:(1)客观真实性。客观真实是一个指标可以被选用的最低标准,也是评价指标选取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讲,一个指标如果可以被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纳入,就要求它必须能够客观的反映一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2)典型代表性。在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但要选取那些能够反映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典型指标,还要考虑这些指标能否较为真实、全面地代表评价体系子系统的具体内容。此外,要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3)可测易得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应当可以测度,能够直接或间接量化,而且一定要保证这些数据的简单易得。只有这样,构建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才可以为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4)可比性。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单单从这一数字可能无法直观的看出评价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这就要求对获得的一系列结果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比较,进而对这些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具体分析。(5)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这一核心提出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要求所选取的每项指标都应直接关系到“人”这一核心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构建出来的评价体系才能够真正具有实用价值。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把握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前提下,遵循上述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基于溢出效应视角从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溢出、社会进步溢出、生活质量溢出、生态环境溢出以及城乡融合溢出5个方面选取20个具体指标,构成了本文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济发展溢出主要考虑地区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社会进步溢出包括了人口、就业、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生活质量侧重于城乡居民的收支状况,生态环境溢出涵盖了绿色工业、绿色城市以及绿色生活等,城乡融合溢出主要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差距和消费结构差异来反映,具体指标设置和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AHP)是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的常用方法之一,AHP是由美国著名教授萨蒂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但是,由于传统的AHP在运用专家咨询这一环节时,往往会因产生循环而破坏传递性,不仅使得标度把握不准,还会导致某些信息的缺失,而运用1948年信息论之父香浓提出的信息熵技术对AHP所得权重加以修正可以有效避免上述缺陷的发生。因此,本文拟采用信息熵技术下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运用信息熵技术下的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

表2 AHP标定系列

注:若介于极端重要和尤其重要之间用8标定,若介于尤其重要和明显重要之间用6标定,以此类推。

第一步是在构建出的层次结构模型中按照AHP标定系列(见表2)对A-B层指标和B-C层指标分别构造判断矩阵,各矩阵元素数值利用专家咨询法给出,接着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进行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获取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初始权重w=(w1,w2,w3,…,wn)。

表3 A-B层判断矩阵

具体地,按照专家咨询法的要求,以函访的方式对山东一些高校经济学院的多位专家教授进行了访问,并请他们对各层级指标分别进行重要性打分。接着对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汇总,并进行平均化处理,构造了如表3、表4所示的判断矩阵,进而运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按照上述步骤得到了各级指标的初始权重。

第二步是运用信息熵技术对第一步获得的初始权重加以修正,得出各项指标的最终权重,其基本过程如下。

表4 B-C层判断矩阵

(2)计算各指标的偏差度Dj=1-Ej。

3.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分的计算

五、实例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提出(即2007年)到2013年山东省总体数据以及2013年山东省17地市的相关数据,运用上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及17地市的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分别进行测度。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08年到2014年的《山东省统计年鉴》和2013年山东省17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山东省2007~2013年数据计算出来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结果如表5和图1所示。

表5 2007~2013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结果

图1 2007~2013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指标测度结果

由表5可以看出,自2007年“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中2010年和2012年增速最快,2007年和2013年增速最慢,这说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推进速度并不是十分稳定,而且呈放缓趋势,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密切相关。

从图1可以看出,就各二级指标得分来讲,山东省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溢出和生活质量溢出得分时增时减,社会进步溢出得分呈逐年增长趋势,生态环境溢出得分在最近几年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且趋于稳定,城乡融合溢出得分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但2013年却有所下降。由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对山东省经济、生活质量的外部性影响并没有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增加,这是由山东省部分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等问题所造成的。此外,2013年生态环境溢出效应的下降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敲响了警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得不偿失,这同时从侧面反映出山东省整体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根据山东省17地市2013年数据计算出来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结果如表6、图2所示。

表6 2013年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结果

由表6可以看出,济南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其次是东营、青岛、威海和烟台等沿海城市,菏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日照虽为沿海城市,但与山东省其他沿海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差距十分明显,甚至落后于许多内陆城市。对比17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得分,排名第一的济南与排名最后的菏泽差距巨大,这表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地区间差异十分明显,城镇化的推进应当成为缩小地区间各方面差距的突破口。

图2 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指标测度结果

从图2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溢出方面,东营、济南、青岛得分较高,菏泽、聊城、临沂得分较低;在社会进步溢出方面,威海、青岛、济南得分较高,聊城、德州、枣庄得分较低;在生活质量溢出方面,威海、济南、青岛得分较高,菏泽、济宁、枣庄得分较低;在生态环境溢出方面,威海、青岛、泰安得分较高,莱芜、滨州、济宁得分较低;在城乡融合方面,济南、东营、聊城得分较高,潍坊、威海、淄博得分较低。可以发现,没有哪个城市的城镇化建设全方位领先于其他城市,反之亦然。因此,山东各地市应当保持优势、总结不足,以优带劣、均衡发展。

综合来看,山东省17地市就新型城镇化水平而言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城市得分在60以上,只有济南、青岛和东营3个城市,其新型城镇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无论经济发展、城镇规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都处于山东省前列,但与北上广等国内一线城市及国外发达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从区位角度来看,这3个城市互不相邻,具有明显的分散特征;第二类城市得分在50和60之间,包括威海、烟台、潍坊、淄博和泰安5个城市,它们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中期阶段,这些城市的城镇数量和规模较大,但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亟需改善。从区位上来看,集中分布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第三类城市得分在50以下,包括菏泽、济宁、枣庄等9个城市,这些城市不但城镇数量少和规模经小,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普遍较为落后,可以说它们仍处于城镇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从区位上来看,集中分布在山东省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同样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近几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从整体来看,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为落后(特别是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而且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呈放缓趋势。就山东省17地市而言,新型城镇化水平大致表现为东高西低,地区间差异十分显著,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山东省应针对各地区的基本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差异化政策措施,从而加快全省新型城镇化推进步伐,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政府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身新型城镇化程度与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生活质量较高、生态环境友好、城乡高度融合”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在把握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前提下,基于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和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深化相关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关键点在于体制的改革创新,包括财政金融体制、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等。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实证分析不难看出,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城市的经济基础普遍较好,可以说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因此山东省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鲁西南地区(如菏泽、聊城、临沂等)应积极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提高地区市场活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要加快城镇化脚步、转变城镇化方式,就必须充分考虑“人”这一核心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城镇化而言,广大农民群众是“人”这一核心的重中之重,这一群体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所要关心的最重要主体。因此,要围绕农民整体利益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应着力保障农民利益;要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市民化”问题,各地市要尽量放宽甚至消除农民落户的条件限制,让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民群众在城市里彻底扎根;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医疗保障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达到与市民一致的公共福利水平。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就目前而言,许多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当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方面,山东省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加快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脚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建设美丽宜居的绿色城市。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及优惠措施,鼓励旅游、金融、通信等服务业的发展,增大第三产业比重,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体而言,青岛、济南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当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经济结构的优化上面,尤其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鲁西南等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要借鉴山东省乃至全国其他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的经验,吸取教训,根据人口、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基础等自身条件适当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提高第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乡分离现象在山东省乃至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的关键点在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产业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道路,还要逐渐完善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使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此外,山东省各级政府应依据自身条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主要从刺激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方面下手。最后要强调的是,县乡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应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以此为突破口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对小城镇的建设,要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创新融资方式,消除小城镇建设在资金方面的一切障碍。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让“人”这一核心真正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成果。由上文分析结果来看,潍坊、威海、淄博等地城镇化的推进对城乡融合的溢出效益较弱,因此这些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下一阶段要着重调整城乡关系,加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其他地区应在当先城乡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城市群发展。加强区域联动不仅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还有助于优化地区间的资源配置。从对山东省17地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济南、青岛等地应充分发挥各种优势,不但要继续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还要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加强产业延伸与产业转移,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特别是鲁西南地区)也应找到自身的相对优势,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市”的产业互动,做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延伸的准备。具体来讲,山东省可以考虑建设以济南和青岛两大经济体为核心的城市群,依托二者的经济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减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各方面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进而加快山东省总体经济增长速,推动新型城镇化整体进程。

[1]徐庆凤.衡量县级以上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探讨:兼析沪郊城镇发展现状[J].热带地理,1992, (3):234-240.

[2]刘利兰.研究城市化的指标及指标体系[J].成人高教学刊,1994,(5):9-13.

[3]卓玛措,冯起.青海河涅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分析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5-19.

[4]齐雪芹,朱铁刚,袁建民,等.山东省“三型社会”条件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4,(3):64-71.

[5]张樨樨.我国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0-64.

[6]王博宇,谢奉军,黄建新.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8):72-76.

[7]杨慧敏,陈鸿彬,孟刚.基于复合指标的郑州市域城镇化水平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4,(4):75-80.

[8]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3,(2):354-363.

[9]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69-75.

[10]卢扬,安佳,罗世聪.论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J].当代经济,2015,(1):124-126.

[11]杨连星,张杰.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5,(5):78-96.

[12]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13]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4):165-168.

[14]史官清.从“掠夺之手”到“扶持之手”:城镇化的反思与转型[J].财经理论研究,2015,(2):7-13.

[15]段进军,殷悦.多维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38-43.

[责任编辑:刘 炜]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3.007

2016-10-10

201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的溢出效应、路径选择与政策支持研究”(15CJJJ19)

辛波,1964年生,男,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政经济学,(电子信箱)ytxinbo9898@126.com。张姝,女,1992年生,湖北武汉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财政学。于淑俐,1966年生,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学。

F

A

1672-5956(2017)03-0043-09

猜你喜欢

测度山东省城镇化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家乡的城镇化
山东省即墨市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