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与治理

2017-06-21张同全石环环程文霞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过度劳动者煤矿

张同全,石环环,程文霞

(1.山东工商学院 人力资源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5;2.临沂矿业集团 田庄煤矿,山东 济宁 272100)

能源经济研究

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与治理

张同全1,石环环1,程文霞2

(1.山东工商学院 人力资源研究所,山东 烟台 264005;2.临沂矿业集团 田庄煤矿,山东 济宁 272100)

借鉴国内外过度劳动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家庭因素、员工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对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因素是员工过度劳动的外在驱动力,家庭因素是员工过度劳动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因素使员工被动产生过度劳动,员工个体因素使员工产生过度劳动的意愿。四个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导致过度劳动的形成。为此,从社会、企业、家庭、员工个人入手,构建集预防、治理一体的四层次治理体系。

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形成机理;治理体系

一、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能源特点使得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长期的主导地位。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导致了个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疲劳工作也逐渐成为职场人士的生活常态[1]。煤矿企业因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煤矿工人长期处于疲劳作业的状态,煤矿工人成为了高伤害和高疾病的职业群体[2]。因此,研究煤矿企业一线员工的过度劳动问题,弄清影响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因素与形成机理,完善过度劳动的理论研究体系,改善煤矿工人的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对促进煤矿企业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过度劳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过度劳动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过度劳动的相关内涵界定,日本学者藤野认为,过度劳动一般是指超出个人能力和精神容量的业务,包括时间、压力等,人的生理机能运转体系的均衡性被破坏,并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还有学者认为,过度劳动是劳动者已经感觉到自身身心的疲惫正在损害其身心健康,但仍然在不断驱使自己提供超强度、超劳动时间的劳动[3-5]。目前,关于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生存的压力是导致过度劳动产生的因素之一[6]。从企业层面来看,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不合理的劳动管理制度,始终追求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利益增值,导致过度劳动产生[7],日本的“精益管理”方式是影响劳动者过度劳动的重要因素[8]。还有学者认为,过度劳动成因中2/3的因素与工作直接关联,劳动时间的长短是决定员工是否过度劳动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9-10]。过度的差旅、严格的工作要求等会引起白领的过度劳动;无规律的夜班、经常需要长距离的移动体位等是引发蓝领过度劳动的诱因[11]。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负担和矛盾,如夫妻关系、子女教育、老人养老等,也成为了过度劳动的诱因[12]。从劳动者个体层面来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等都是引起过度劳动的因素[13]。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劳动者在追求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同时这也激发了劳动者过度劳动的动机和意愿[14]。对于过度劳动的治理,发达国家主要从促进公众减压的政策实践入手,包括工作政策(弹性工作时间、兼职工作、远程工作、压缩工作周等)、休假政策(产假、陪产假和亲子假等)和企业员工支持政策(托儿服务、身心健康服务和企业员工福利热线等)[15-16]。国内学者认为,家庭和企业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关爱和包容,防范过度劳动的产生[17-18]。

从总体上看,过度劳动理论的发展滞后于实践,过度劳动的一些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缺乏衡量劳动者过劳与否的中国标准,关于我国各劳动群体过度劳动现状的调研也很少,并未形成具体的研究体系。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现有研究多数关注煤矿安全和煤矿工人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关于煤矿一线员工的过度劳动问题还未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文从煤矿企业一线员工(指的是从事煤矿生产中的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作业的井下工人。)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入手,研究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构建解决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劳问题的治理体系,保障煤矿企业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影响因素

JD-R模型即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是过度劳动研究的理论基础。JD-R模型的基础是JD-C模型,即工作要求-控制模型[19],JD-R模型初期只研究倦怠,经过有关学者后期的进一步研究[20],更多关注压力反应[21],或以压力反应为中介研究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22],为研究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基于上述JD-R模型,结合社会、企业、家庭及煤矿企业一线员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等特点,将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即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家庭因素、员工个体因素,并构建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依据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模型,员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自动选择为工作做出牺牲;家庭责任的承担、子女教育、养老问题等都促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工资收入、员工价值观实现、员工自我发展等员工个体因素使员工自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规定了员工的工作任务,为了达到工作要求,实现组织目标,遵守相关企业制度的规定,被动选择超长时间和超强度劳动。这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直接导致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行为的产生,具体分析如下。

(一)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自愿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付出应有的价值。社会经济,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在企业追求利益增值的同时,劳动者必然要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技术更新换代,生活节奏加快,伴随着“高层次、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员工身体过度透支,精神压力增加,过度劳动产生。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为过度劳动的产生搭建了平台,煤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员工为生计透支身体,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些都为过度劳动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图1 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影响因素模型

(二)企业因素

企业文化的本身是为了实现员工的自我认知,促使员工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激励员工工作,但是因煤矿企业生产的特殊性,煤炭工人生产环境艰苦、危险性高,不断受到水、火、瓦斯、煤尘、地压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煤矿企业倡导“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等一系列不合理的企业文化,超时、超强度劳动不断发生。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往往通过超时和超强度劳动来提高生产量,这些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过度劳动的形成和发展[23]。对于煤矿工人来说,一般实行“三八”工作制,但是煤矿生产的特殊性,比如井下工作场所较远,往返所需时间较长,以及大量的工作准备时间,决定了煤矿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12小时,甚至部分煤矿一线员工的工作时间达到每天13~14个小时以上,工人除了工作、休息,几乎没有任何娱乐休闲的时间。煤矿企业实行内部市场劳动定额管理,一线员工的报酬为计量工资(吨煤工资、掘进进尺工资等),为了完成任务,拿到可观的工资,单位时间内不停工作,甚至加班工作。煤矿一线员工工作姿势一般是长时间站立、甚至是蹲着,工人体力消耗过大,休息时间不足,企业对员工的健康管理不善,未做到员工定时体检及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未能及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这些都成为了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诱因。

(三)家庭因素

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是员工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为了保障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员工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24]。家庭的支持会增加员工的自信,增强员工的抗压能力,给员工带来不间断的工作动力。家庭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的和谐程度上,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缓解企业员工辛苦工作一天的不适,并合理释放工作压力,减轻工作的疲劳感。对于煤矿企业一线员工来说,节假日上班是他们的常态,而且煤矿大部分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大多和家人分居两地,能用于婚姻和家庭的时间有限,易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工作压力无法缓解,从而导致过度劳动的产生。

(四)员工个体因素

煤矿一线员工处于企业的最基层,且大多来自农村,获得更高的收入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因此,会加大自己在工作中的投入。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员工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价值,不断付出劳动,自发加大工作量,但是一旦员工努力工作之后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或者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极大的心理反差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工作挫败感,加之煤矿一线员工大多具有喝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很容易引发心理和身体问题,诱发过度劳动的产生。

三、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

对于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已有学者进行了剖析[25]。本文通过对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家庭因素和员工个体因素共同作用于煤矿企业一线员工,从而形成过度劳动,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形成机理,如图2所示。

社会因素和企业因素对员工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过度劳动的外在驱动力,家庭因素产生了员工过度劳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过度劳动驱动力的驱使下,再加上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等个体因素产生了过度劳动的意愿,压力也就自然产生,在工作压力的驱使下很容易诱发过度劳动的行为,最终导致过度劳动这一特定现象的凸显,过度劳动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向强化了过度劳动的驱动力。依据社会文化、社会经济与制度、企业管理、家庭责任、家庭氛围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并结合员工价值观实现、员工自我发展等员工个体因素,对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形成机理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社会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加剧了劳动者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社会制度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煤矿工人的思维模式及其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成为煤矿企业员工过度劳动产生的外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给煤矿企业员工带来了生活、工作压力与心理疲劳感,过度劳动相继产生。

第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使员工被动产生过度劳动的驱动力。企业文化引导着员工的工作理念,对员工过度劳动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煤矿企业中倡导的“奉献文化”时刻要求一线员工以吃苦耐劳为己任,营造一种“甘于奉献”的组织氛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员工过度劳动的行为。企业的管理理念、激励制度等制定不当也会直接打击员工的自信心,降低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导致员工过度劳动行为的产生。

第三,家庭责任、家庭支持、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是员工过度劳动的内在驱动力。煤矿一线员工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责任,是他们工作压力的来源,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子女又因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压力,使之被动产生过度劳动。分居型的家庭关系,缺乏家庭的情感生活关怀,工作和生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进一步加剧了煤矿一线员工产生过度劳动。

第四,对于员工的个体因素,员工工资收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自身发展等构成了煤矿企业员工过度劳动的意愿。企业管理中这种意愿不容易引起领导者的重视,反而会顺势激发员工过度劳动的行为,将员工的工资收入、自身发展等作为员工工作的筹码,一旦这种意愿和不合理的管理模式形成,过度劳动现象就必然会产生。

图2 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形成机理与治理模型

四、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治理体系

煤矿企业一线员工的过度劳动问题是有关员工生理和心理、企业发展的综合性问题,需要根据煤矿企业一线员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从社会、企业、家庭、员工个人入手,构建集预防、治理一体的四层次治理体系,见图2,解决煤矿一线员工过度劳动问题。

(一)社会层面

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加大对过度劳动的症状、危害程度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倡导科学合理的劳动理念,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劳动者敢于积极捍卫自身的劳动权益,及时预防过度劳动的产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低层次的劳动者也能处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者的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等一系列问题,缓解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完善市场机制,规范企业的用工制度,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监察力度,确保劳动者不超时劳动,保障劳动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确保相关制度、法规落到实处,坚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企业层面

完善用工机制,转变员工管理方式,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保障劳动者有合理公平的加薪、晋升等的渠道;根据煤矿企业经营运作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合理开展劳动生产;完善员工培训机制,重视员工潜在人力资本价值的开发,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推动员工与组织共同进步发展;帮助企业员工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工作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制定员工帮助计划(EAP),推动员工福利的增加,构建健康管理体系,督促员工定时健康检查,为员工的健康状况做好记录,及时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防范过度劳动行为的产生。

(三)家庭层面

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对劳动者的超时、超强度劳动及时进行干预调整,对劳动者的情绪波动适时干预调节,采取适当措施,如陪伴在劳动者身边,缓解员工的心理不适,帮助劳动者及时释放和发泄不良情绪;充分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持作用,在劳动者紧张沮丧时给予一定的精神支持,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减轻劳动者的工作压力,舒缓身体和心理的疲劳。

(四)员工个人层面

健康饮食,注重一日三餐的合理搭配,注意营养均衡,合理主动休息,改善睡眠环境,保障睡眠质量;加强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时预防职业病的产生;学会优化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自我认知的水平,给予工作合理的挑战,确定合理的期望目标,实现工作意义感和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工作满足感和工作动力;学会自我情绪调适,强化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加强与同事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和班组文化。

[1]杨河清. 我国过劳问题严重,亟须加强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14,(3):85-88.

[2]褚建平,蔡云生,常向东,等. 煤矿工人工伤事故与人格、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6):664-665.

[3]王艾青. 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1):45-48.

[4]王丹. 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评定及其实证研究[J]. 经济经纬,2011,(2):86-90.

[5]杨河清,王丹.北京商务中心区知识工作者过劳状况——现状与对策[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54-59.

[6]刘福垣. 开创适度劳动研究的中国范式[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3):3.

[7]杨河清,韩飞雪,肖红梅. 北京地区员工过度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9,(2):33-41.

[8]NishiyamaK,JohnsonJV.Karoshi-deathfromoverwork:occupationalhealthconsequencesofJapaneseproductionman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lthServices, 1997, 27(4): 625.

[9]GreenK.WhoAretheOverworkedAmericans?[J].ReviewofSocialEconomy, 1998, 56(4): 442-459.

[10]StormerF.TheLogicofContingentWorkandOverwork[J].RelationsIndustrielles, 2008, 63(2): 343-361.

[11]UehataT.Longworkinghoursandoccupationalstress-relatedcardiovascularattacksamongmiddle-agedworkersinJapan.[J].JournalofHumanErgology, 1991, 20(2): 147.

[12]黄河. 从劳动时间论员工“过劳”现象及其防止[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9):17-23.

[13]王秀云.“过劳死”问题现状及成因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2006,(2):79-81.

[14]王丹,杨河清.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形成机制探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1):96-99.

[15]HillEJ,HawkinsAJ,FerrisM,etal.FindinganExtraDayaWeek:ThePositiveInfluenceofPerceivedJobFlexibilityonWorkandFamilyLifeBalance[J].FamilyRelations, 2001, 50(1): 49-58.

[16]PedersenDE,MinnotteKL,KigerG,etal.WorkplacePolicyandEnvironment,FamilyRoleQuality,andPositiveFamily-to-WorkSpillover[J].JournalofFamilyandEconomicIssues, 2009, 30(1): 80-89.

[17]刘敏,吴俊. 遏制“过劳死”现象的思考——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2012,(23):175-177.

[18]肖红梅.城市从业者过劳的成因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4,(3):88-92.

[19]Karasek R A.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9, 24(2): 285-308.

[20]Bakker A B, Demerouti E, Verbeke W.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burnout and performance[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4, 43(1): 83-104.

[21]Bakker A B, Demerouti E. D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State of the Art[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7, 22(3): 309-328.

[22]王素娟. JD-R模式下过度劳动的多维动态性形成与管理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2012,(4):81-88.

[23]王丹. 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形成机理探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63-67.

[24]李雪松. 工作压力与心理授权:工作——家庭支持的调节作用[J]. 现代管理科学,2011,(6):118-119.

[25]王素娟. “过度劳动”的影响要素与形成机理研究[J]. 劳动经济评论,2013,(1):107-122.

[责任编辑:李效杰]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3.003

2017-04-08

张同全,1965年生,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工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电子信箱)ztq0215@163.com。石环环,1990年生,女,山东平度人,山东工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

F

A

1672-5956(2017)03-0014-06

猜你喜欢

过度劳动者煤矿
劳动者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大型煤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在云端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