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情生梦,为爱而生

2017-06-21高圣怡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生命观牡丹亭

摘 要:“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中国式的大团圆故事,但是细细推敲,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种种悲剧意蕴以及作者汤显祖对生命的叩寻,戏曲中的主角天生多情,因时而发,在生死之间,在人间与地府之间,体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充斥着强烈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

关键词:牡丹亭;至情说;生命观

作者简介:高圣怡(1996.8-),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南昌大学中文系本科就读。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1

我国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由于逝世之日的巧合,这一东一西两大家不可避免被常常放在一起比较,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往往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误解。例如英国利兹大学改编版的《梦南柯》,虽然完美地还原了情节,但是其中关于汤翁作品中更为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反而是加上了西方影视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诸如“孤独”、“生命”、“合作”一类。颇有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但是这部戏剧能在广受好评,除了国家友好交流的关系外,也必是有过人之处的。在这部剧中关于生命的探索与思考,似乎是跨过了文化的沟壑,从深层次来说最吻合汤翁思想的了。“生命”这个词,无论古今中外都是经常性出现的。莎翁的《哈姆雷特》中提出了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里的生命,似乎关注更多的“命”,即命运。莎士比亚的悲剧思想博大精深,他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以来的悲剧观念。戏剧的主人公大多是王公贵族,而他们也时常受到命运之力的指引。四大悲剧的逐步完成,似乎是已经回答了莎翁关于命运的矛盾思想与问题。

而在同时代的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就用至情四梦回答了这个问题。文学界一直都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的古代文学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就临川四梦而言,今人对影响最大的《牡丹亭》的结局颇有微词。都认为似乎丽娘死去才能像哈姆雷特自杀一样,彰显出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表现出一种反抗精神,体现作家自身的时代先进性。然而,这一种说法的预设就是爱情与生命是相互冲突的,是存在一种矛盾。很显然,汤翁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牡丹亭》的题记也印证了这一点:“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古往今来,为情而死易,为情复生难,“生而不可与死”揭示了汤翁的爱情观,蕴涵着对生命的尊重,是一种生命与爱情的统一。

人之情愫,先天而具,因时而发。《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因情还魂,死而复生。杜丽娘的生而求死与之前谈到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她的死亡正是彰显了她的一种斗争性。同时,从前文看,她的死也是解决宗法伦理的桎梏,从而能够自由地追求爱情的起点。也就是说,丽娘“为情而生”的前提是必须要先“为情而死”,不破不立。这种一生一死,一死一生,看似充满了神话色彩与强行大团圆结局的意味,但它反映出了中国古人在儒道释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特殊文化心理——只要一个故事的最终指向永远指向一种对于生命的渴望与眷恋,那么就永远会被观众接受。可以说《牡丹亭》集中代表了汤显祖在执着追求个体的生命辉煌时对于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其中充满了蓬勃昂扬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是汤显祖至情四梦中生命观与爱情观最完美的交叉与体现。

生命的延续性与精神的不灭性,加之对人伦世俗的执着性才是中国文化中生死观的重点,所以受这种生死观抑或价值观影响的中国式文学与审美,必然要求杜丽娘用死而复生来回避、隐遁死亡。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牡丹亭》实质上是一种生命主题的文学表达。前人很多谈到“至情”概念,并以这种“情”为核心,但是这一种“至情”我认为更多的是艺术化地阐示了作者的生命观。就《牡丹亭》的思想特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表达的“情”论,根本上是一种反对儒家礼教或理学禁欲主义的生命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情不知所起”是生命冲动的“欲”,“一往而深”是由“欲”开始孕育出“爱”的过程。经历了“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终于在生死之间参透了“情”。“情”作为一个生命哲学概念,具有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在生命存在的基本内容上,“情”指的是感性具体的生命存在,包括人的本真的欲望、情感體验等;而非完全受制于外在的规范、义理教条式的生命形式。二是在生命存在的精神意义上,“情”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升华,是一种对于生命本身的挚爱和终极追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牡丹亭》一文已经不仅限于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了,丽娘与梦梅的“梦中情”到“人鬼情”再到“人间至情”体现的是一种反禁欲,尊重人性的生命观。因情生梦,为梦寻情,因爱而死,为爱而生,汤翁的生命观不外乎如此了。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岳麓书社.1998.

[2]甄洪永. 汤显祖“至情说”的多维解读——兼论《牡丹亭》若干艺术问题[J].中华戏曲. 2014(2).

[3]聂付生. 论晚明文人情本思想的传播[J].求是学刊. 2007(04);117—121.

[4]熊元义. 中国悲剧引论[D].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 2005.

[5]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汤显祖研究论文集[C].中国戏曲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生命观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