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怎么走

2017-06-21王永健李虹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王永健+李虹

【摘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多种方式,可以培育接续产业,使支柱产业摆脱自然资源约束;也可以通过延伸原自然资源产业链条,开展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节约资源使用等办法,延缓城市衰退;还可以兼顾上述两种方法,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产业结构 转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资源输送站,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开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可供开采资源的数量持续减少,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受到供求机制、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

第一,城市转型主要受制于行政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要遵循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与以政治力量为主的变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原则。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化的根本在于经济发展制度的转变,政治秩序的转变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顺利推进。

第二,经济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受供求机制的影响。首先,供给与需求由获利机会引致,将导致经济转型中体制创新实施成本增加;其次是市场规模制约,市场规模是改变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新的市场机制的形成进程。同时,政策性金融的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转型进程。建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的自有资金往往难以为继,更多是依赖我国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但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尚不完善,资金供给的短缺制约着产业的多元化模式形成。

第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经济转型进程中,国家的行政权力逐渐进入市场,在客观上为权钱交易提供了条件。这一个阶段整个社会的旧经济体制逐渐解体,但新经济体制却尚未健全,新旧体制并存给腐败行为造成大量的漏洞,进而导致有些地方出现大规模的腐败问题,权钱交易、官商勾结制约中国的经济转型进程。

第四,经济机制的不完善制约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随着经济转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收入的不平衡、就业压力持续增多等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经济转型的效果,与此同时,生态补偿和资源开发制度不完善、就业人员流动配置机制不合理等体制问题,更加速了诸多问题的恶化。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多种方式,可以培育接续产业,使支柱产业摆脱自然资源约束;也可以通过延伸原自然资源产业链条,开展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节约资源使用等办法,延缓城市衰退;还可以兼顾上述两种方法,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首先,资源型城市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本、人才和技术,或借助外部的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资源的新型产业或产业群。这种产业更新模式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模式,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都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因此新兴主导产业完全替代原有主导产业存在一定的压力。所以如何摆脱原有主导产业带来的定式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选择有竞争力的替代产业是该模式面临的最大挑战。该模式适用产业链条短的资源型产业,选择的替代新兴产业应该具备产业高级化特点,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新兴产业辐射能力较强,有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功能,具有对前向、后向以及辅助产业的辐射扩散功能,从而能带动整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该模型的优点是可以摆脱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实现城市在国家创新发展背景下的自我突破,如果转型成功,城市的经济会在新兴主导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下迅速发展,生产要素中资本、劳动力可以流向最高产出效率的生产中,劳动力的素质普遍提高,人们在新产业下福利效用也会相应增加。

其次,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产业链中,上下游形成了输送—反馈、互换价值的关系,上游向下游传输产品、服务,下游向上游反馈信息。产业链的关键在于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以矿产资源为例,在资源型城市长期发展过程中,依赖自然矿产资源的采掘业,该行业对外生产和输出的产品几乎都是未经深加工的初级产品,该产业的下游缺乏矿产资源加工产业。这样的产业结构布局不仅导致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也导致该城市的产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削弱了地区的经济能力。因此,在扶持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开拓下游产业,促进资源深加工,从而形成一种纵向关联的发展路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可采用产业链延伸模式,即在保持当前产业同时,向前延伸产业链,发展与原产业关联度较大的深加工、运输等产业。这种路径适用于在资源储量和开采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资源型城市,该模式的优点如下:一是通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实现转型,难度较小且成本低;二是实现了产业合理优化布局;三是有利于资源城市带来的经济聚集效应。

再次,资源型城市产业多元发展方式。从上述两种模式来看,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比产业链延伸更有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彻底的转型,实现地区产业结构多元化、健康化、合理化发展。部分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转型中,采取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缓冲两种模式各自可能带来的问题。这种模式被称作分阶段模式,或者多元化发展方式。一般来说,采取分阶段模式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初期通常会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避免直接对外输送初级产品,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产业链逐渐延伸的过程中,运输等下游产业也会逐渐健全,大量的加工或运输企业将聚集在该城市,实现人员充分就业、产业结构优化、科技水平提高等良好格局。随着资源深加工产业群的成熟,企业的科技水平、人员素质等均得以提高。当科技、劳动力素质、生产效率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升级、寻求新兴主导产业替代产业将成为市场的必然选择。随着产业发展带来的辐射效应增强,也为其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资源型城市转型应以创新为动力,坚持科学发展

无论采取哪种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的原则、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和发展优势特色经济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国新常态的时代背景,资源型城市在选择转型模式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应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吸引外部投资、人才、先进技术等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廉洁高效的行政部门,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都是吸引外部资源的关键要素。

二是生产要素的配置需求。资金方面,政府可以建立城市转型专项基金,更主要的是合理利用外部资金。由于资源型城市在資源以及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城市以外的资金来投资。人才方面,应鼓励发展较低成本的小型企业,不仅可以增强市场活力,而且可以有效安置一些因转型而失业的员工,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是在经济所有制成分上,应当逐步转变我国资源型企业以往以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结构,以合理的政策机制引导其它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参与,从而使市场机制更加完善,更能够激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积极自动调节的作用。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杜广强:《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持续发展路径》,《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8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海外引智工作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