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结构生成方法思想
——以“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的回顾”复习课为例
2017-06-21郑伟君周斌
郑伟君,周斌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浙江省岱山县初级中学)
基于知识结构生成方法思想
——以“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的回顾”复习课为例
郑伟君,周斌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浙江省岱山县初级中学)
中考数学复习课应该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为起始点,从解题教学过程中提炼方法,进而适当渗透数学思想.以具体案例为基础,提出复习课设计要“基于知识结构,生成方法思想”这一特点,从而构建优质课堂,促进有效复习.
知识结构;相似三角形;思想方法
中考复习阶段,复习课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头戏,不仅要让学生复习、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强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初三的中考复习课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构建优质课堂,促进有效复习,提升课堂效益,一直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课堂的教学效益来自学生的思维活动.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炼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良好的思维.不久前,在“以学为中心”理念下中考数学复习课教学活动中,有幸听取浙派名师省特级教师郑伟君老师的一堂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的回顾”,与郑老师交流讨论后,现将案例和一些想法整理成文,与同行交流.
一、课例简录
活动1:从基本图形到判定方法的回顾
问题1:如图1,在△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取一点D,过点D画直线与边AC或它的延长线交于点E,使以A,D,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你有几种画法?并说明理由.
图1
师生行为生成:对于问题1,由于分类多,学生不易答全,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想法,适当指导,然后让学生各小组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同时辅以多媒体动态演示,最后总结归纳,达成共识,加强几何直观,自然发现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
【设计意图】问题1以作图题形式出现,目的是复习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的认识和分类能力.在解决相似三角形问题时,常常需要学生发现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形.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对问题1的解决,强化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模式的识别,让学生掌握相似图形的变式,现归类如下.
(1)平行线型.
如图2所示.
图2
(2)相交线型.
如图3所示.
图3
问题2:如果我们把三角形放在网格中,如图4所示.在正方形网格中,三角形为格点三角形.
(1)△ABC是否与△HIJ相似?理由是什么?
(2)△ABC是否与△DEF相似?理由是什么?
图4
师生行为生成:对于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和“三边对应成比例”复习判定入手,让学生体会格点图形的作用,并谈谈格点中可以利用的特殊角,边长的数量化的特点,从而为三角形相似创造条件.
【设计意图】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在特殊图形——格点图形中,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常用方法,学生能根据题目的条件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2个问题的认识,归纳梳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和判定方法,复习基础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结构.
活动2:从复杂图形结构中寻找解题方法
图5
问题3:如图5,在正△ABC中,点D,E分别在AC,AB上,AE=BE,CD=2AD,哪对三角形相似?说明理由.
师生行为生成:在这个问题中,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教师因B势利导,强调学生直觉观察,寻找条件,尝试证明,及时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有了活动1的经验,问题3把相似三角形图形放在正三角形背景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学会分解复杂图形,从图形中提炼出两种相似基本图形,是对前一板块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变式1:如图6,菱形ABCD的边长为a,点O是对角线AC上的一点,且OA=a,OB=OC=OD= 1,则a=______.
图6
师生行为生成:学生充分思考,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你能发现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吗?菱形为相似提供什么条件?与问题3的不同点是什么?共同点又是什么?接下来教师归纳解法,揭示本质.
【设计意图】设计变式1是把相似三角形放在菱形背景中,不断变化相似图式,让学生观察这个图形,再综合可以得到哪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建立已知线段和所求线段的方程求解.
变式2:如图7,ABCD是3×1的矩形,求证:∠EAF+∠EAC=45°.
图7
师生行为生成:教师观察学生的解题活动并指导,让学生充分发表对此问题的见解,暴露他们的思维,注意对格点图形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变式2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个经典应用,本质还是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的认识,只不过正方形网格对角线提供了45°角的模型.从这一连串变式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析图形,直觉思维,提炼出基本方法,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在复杂图形中抽出相似的基本图形.
活动3:在拓展提高中体会思想
图8
问题4:如图8,M为线段AB的中点,AE与BD交于点C,∠DME=∠A=∠B=α,且DM交AC于点F,ME交BC于点G.
(1)写出图中三对相似三角形,并证明其中的一对;
师生行为生成:这里教师重点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困难点.若学生找不到相似三角形,让学生回忆上个解题活动中的方法,分解基本图形,分析解题策略,逐步分散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4是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图形上把三对相似三角形叠加在一起,需要学生对图形分解、简化,知识上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应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一定的解题策略.
问题5:如图9,在等腰△ABC中,∠BAC=90°,AB=AC=1,D 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B,C重合),在AC上取一点E,使∠ADE=45°.
(1)求证:△ABD∽△DCE;
图9
(2)设BD=x,AE=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当△AD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E的长.
师生行为生成:在此问题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寻找等角,从中发现“一线三等角”模型中的相似三角形,便可顺利解决第(1)(2)小题.第(3)小题中,教师可这样设问:看到条件,同学们能想到什么数学思想?这样很自然地把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到问题教学中.围绕这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问题5把三角形相似放在“一线三等角”图形中.因此,解决此题,需要提炼一个“一线三等角”模型,同时和函数知识综合在一起,渗透了数学模型化、函数、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这样设计不仅串联起主干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兼顾数学思想的渗透.
活动4:分享收获
略.
二、对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1.复习课设计要把知识点形成链条
复习课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依托,我们平常强调的基础知识是形成解题能力的“物质基础”.一般地,七、八年级的学生知识点比较零散,九年级复习就是把相对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有机的知识链,或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在基本图形中回顾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方法,把相似三角形判定的4种方法在两个小问题中串联起来,水到渠成,不仅强化学生基本图形的识别能力,更把四种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依存的逻辑,形成完整的结构,这样使得学生大脑中的信息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更容易被激活.
2.复习课设计要重视方法的形成和优化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教学活动,解题教学更是复习课的一个核心内容.教材中的例题常可推广到一般情形,而形成相对固定的解题模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复习课设计时,要重视方法的归纳,通过一道题的教学,达到学生懂一类、解一片的效果,使学生遇到相似问题时,能主动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节课中,第二环节的问题和变式练习都是围绕“在复杂图形中抽出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这一方法展开.问题和变式的设计把相似三角形放在正三角形、菱形和正方形等不同背景中,通过这类题的集中展示,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有效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复习课设计要关注数学思想的渗透
布鲁纳指出,数学思想是通向迁移的“光明大道”.由于数学思想的存在,才使数学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单点,使得数学解题不再是刻板的套路.所以在中考复习课中最好设计拓展提高题,以综合运用知识的问题为主,适当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综合问题中,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能力.
本节课设计的拓展提高题,以数学思想为核心,融合知识与方法,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数学复习课是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难得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在复习课中养成把常规思路形成思想方法的习惯,日积月累,学生对数学思想的领悟才能逐渐到位.
总之,复习课教学中,课堂呈现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由教师对课例的设计教学观决定的.对于本节复习课,一方面,教师要关注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的变式结构,加强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识别;另一方面,从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以及应用等知识网络交会处,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为此,本课活动从问题1的解决出发,引出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平行相似”“相交相似”等图形结构,突出相似的结构,然后通过一连串的变式问题,从相似问题图形的背景变化的关联性中提炼解题方法,实现从知识到方法的提升,再到最后拓展延伸,渗透相似三角形中蕴涵的数学思想,这样的复习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并且在过程中有效训练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芮玉贵.模式识别解题理论探讨[J].数学通报,2010(3):46-47.
[4]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周斌.让数学模型活跃起来[J].数学教学,2016(2):32-34.
2017—03—26
郑伟君(1962—),男,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省中学数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及中考命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