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要点研究

2017-06-20胡春蓉何利华

医学信息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临床特点老年

胡春蓉+何利华

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式,为今后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经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治疗的患者122例,按照患者的疼痛程度,将其分为无痛组和有痛组。将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心电图、性别、年龄、诱发原因进行综合比对和分析,结合临床状况进一步探究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征以及护理要素,将护理经验记录在案,便于今后进行核查工作。结果 依据两组对比分析,无痛患者特点为:年龄>72岁;长时间处于非运动状态;心率稳定在65~75次/min,无痛组的心率明显低于有痛组;心电图S-T段向下偏移<2 mm,该病理特征大多数集中在无痛组当中。结论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与有痛型心肌缺血的特征在临床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结合临床差异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无痛性心肌缺血状况出现频率,进一步提升护理效率。

关键词: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点

心血管疾病当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就是冠心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就是心肌缺血,由疼痛程度分为有痛型和无痛性两种。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症状普遍存在于中老年患者当中,由于其潜伏期和隐蔽性较强,在加之老年患者对该种疾病没有相应的预防意识,因此老年患者不易发觉。此外无痛性心肌缺血状况疼痛症状并不显著,患者在发病时没有灼痛感,使得患者不能及时对自身感知情况进行了解,护理人员也容易忽视。我院在2012年6月~2015年4月共选取122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并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做出探究分析,大大提升了护理效率,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2例老年無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3岁。将患者分为两组:无痛组59例,有痛组85例。

1.2方法

1.2.1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①有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持续性胸痛时间>20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无明显胸痛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动态变化。③心电图S-T段出现水平或下垂型向下偏移l mm,持续l min以上,并排除其他干扰。

1.2.2监测方法 将无痛组和有痛组的临床特征以及用药状况采取24 h实时监控的方式,护理人员详细记录在案。

1.2.3临床特点对比 针对两组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时间段、活动情况、心率及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时间段可分为:02: 00~7:00,07:00~12:00,12:00~14:00,14:00~21:00,21:00~2:00,活动情况可分为:步行、上下楼梯、看电视、谈话、睡眠、休息等。

2结果

2.1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平均在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出现心肌缺血的概率要>75岁的老年患者。研究结果证明患者年龄越高,其身体各项机能衰退的也就越快,不能够维持日常身体机能的需要,导致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

2.2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日常活动状态的关系 患者在运动时,容易造成有痛性心肌缺血的状况,但是在休息、睡眠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无痛性心肌缺血。探究主要原因,患者活动时,供氧状况充足,不易发生心肌缺血情况。反之,在睡眠时,供氧情况受到阻碍,因此会加大心肌缺血的概率。

2.3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于时间段的关系 一般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发病的时间段为:02:00~7:00,12:00~14:00,21: 00~2:00,即睡眠休息时间段;除此时间段外易引发有痛性心肌缺血。

2.4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心率的关系 经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无痛组心率一般均衡在61~72次/min,有痛组的心率平均在69~86次/min,无痛组的心率频次明显低于有痛组的心率频次。有痛性心肌缺血的诱发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肌耗氧量较大,而无痛性心肌缺血状况则是由于供氧不足所导致的。

2.5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生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S-T段向下偏移<2 mm,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偏移3 mm时,易发生有痛性心肌缺血。

3讨论

3.1临床特点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情况依据患者年龄以及身体素质呈现出不同的发病特征。患者年龄越高,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概率也随之提升,主要原因就是老年患者身体机制逐渐下降,不能够维持体内正常身体机能运营,由此出现心肌缺血的状况发生。老年患者在休息时或者是睡眠时由于供氧不足经常会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状况,严重时容易出现心肌梗塞。依据心电图的波动曲线发现心肌缺血与心绞痛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其中存在必要联系。

3.2护理方法

3.2.1加强疾病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在患无痛性心肌缺血时,由于对该病情没有认知,因此即便出现有痛性心肌缺血的状况,往往也不能充分重视起来。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状况检查时,要充分考虑疼痛不明显的状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核查。同时也要注重对老年患者普及心肌缺血以及冠心病的病理构成以及发病特征,并告知在出现有痛性心肌缺血状况时,应当采取的治疗方式。告知老年患者要注重饮食清淡,定期做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让护理人员能够依据患者发病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护理方式,让患者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接受治疗。

3.2.2以预防为主要原则 心肌缺血症状出现时,由于我国护理条件的限制,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需要结合患者实际状况调整固有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灌输心脏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合理的运动,并对心脏耐量进行测量,充分了解其耐量指数。心脏病患者的饮食应当尤为注意,切忌油腻、辛辣、腌制的食物,注重饮食的规律性。

3.2.3了解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发病原因,提高临床病情的观察能力 老年病科种类纷繁复杂,其临床表现症状由于个体状况的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病情状况纷繁复杂,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患病状况有一个充分了解,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一旦患者出现不舒适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的对护理程序进行调整。

经过以上对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特征的分析和探究症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不断加强护理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性的服务,减轻患者由于患病而造成的痛苦。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依据时态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护理技巧。

参考文献:

[1]王玉蓉.临床探讨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特点及护理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2:109-110.

[2]安乐.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1:211-213.

[3]翟梅梅.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14:1992-1993.

[4]任云霞,吴三妮.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27:9-10.

[5]杨婷.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1:160.

编辑/高章利

猜你喜欢

临床特点老年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诊疗分析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