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策略探析

2017-06-20吴广顺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0期

摘要:教师缄默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一种内隐的、零散的个体知识或经验。教师缄默知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彰显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可促使教师个体知识经验的结构化,并促进教师群体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策略,即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知识共享型校园文化。

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49-04

教师缄默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与教师显性知识相比,它们更多的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隐性而又深远的影响。通常来看,教师显性知识受到的关注较多,而对教师缄默知识的研究和关注力度则稍显不足。将教师缄默知识从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个体知识转化为一种可以在教师群体中共同分享的显性知识,对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

一、缄默知识界定

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知识可以被分成多种类型。1958年,英国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首次正式提出了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一概念,在其名著《个人知识》一书中,他说道:“知识存在两种形式,通常人们所说的是可以用文字、图画、数学公式等来表达的,这是知识的一种类型,然而,还有另一种知识无法用系统的方式加以表述,例如关于我们自身行为的知识。前一种可以称为显性知识,而后一种则是缄默知识。”[1]波兰尼进一步指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作为彼此的对立面而存在。显性知识是一种结构化的、确定性的知识,并且可以被编码、储存和共享。但缄默知识则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其拥有者也不一定对其具有主动的认识和了解,由于缄默知识难以被编码和储存,其被共享和传递的可能性也较低。因此,缄默知识是非常个体化的,一般以个人经验、体悟、习惯及团体文化等形式存在,并且难以通过书面或语言表达等形式呈现的一种知识类型。不过,波兰尼同时也指出,缄默知识并非是什么神秘经验,它只不过是难以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缄默知识是绝对不能言说的。

在缄默知识理论被提出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且基本都以波兰尼所提出的概念为公认的经典定义。在当下,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对知识的进一步研究认识已成为学校、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及个人的主动需求。有关缄默知识的研究早已走出自然哲学的源头,并广泛渗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当中。[2]

二、教师缄默知识的内涵

教师缄默知识可能是教师自身也不一定意识到的,它通常隐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当中,并深刻地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所以说,教师缄默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体化和情境化的特征,它往往生成于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情境中,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体悟和强化。

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虽然不同研究者对于教师知识分类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一般均认为教师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及学科内容等三种类型。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在1987年提出,教师知识结构应包含这几个部分:一般教学法知识;教材内容;课程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价值等知识。从这几种教师知识类型可以看出,教师的知识结构明显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显性知识,另一部分是缄默知识。教师的显性知识是可以具体呈现的陈述性知识,并且可以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而获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来获取课程、教学法及学科等知识。教师缄默知识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而形成的,例如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感知、对教学法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等。

从教师缄默知识的形成因素来看,其产生也具有非确定性的特点,并受个人的经验、认知、智力及学校或社会文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缄默知识依存于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正是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缄默知识。第二,教师个体的认知风格和心智模式会形成其独特的缄默知识处理方式。第三,教师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会在无形中规约教师的行为,从而形成某种教学风格或习惯。

总结来说,教师缄默知识是一种内隐的、难以被明确表述的个体知识,通常表现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一种非正式的、难以言传的经验或技巧。在结构上,它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但却在深层次上无形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

三、教师缄默知识的作用及其显性化的必要性

经过不断反思和体悟的教师缄默知识会成为教师个人知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或计划。若将这种个体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学校教师共同体的集体经验中,则无论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缄默知识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知识的增进和优化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核心问题,即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专业情意,归根到底就是教师知识的问题。稳健、持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以坚实的知识基础为支撑。除了具体、明确的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教师个性化的缄默知识为把显性知识顺利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供了有效保障。教师缄默知识以隐性的方式影响了教师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它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而又难以为教师所主动意识。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地認识、理解、反思自身内在的缄默知识,其专业发展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通过主动对教学实践经验建构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许多高超的教学技能、经验及智慧正是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炼而成的,而积累和形成这种缄默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过程。不仅如此,任何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离不开对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的学习。所以,将教师个体的缄默知识显性化,方便其他教师学习和共享,必有利于学校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

2.有利于彰显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考察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在种种规则制度的规约下,教师更像是一个被动的教学计划或任务的执行者,而少有主动的建构意识。教师不应当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中介,更应该以自身的实际体验来主动地建构知识、创生知识。杜威曾说到,“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地改造”。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不断体验、感悟、生成、改造自身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应有的一种教育生活,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育生命和价值所在。教师缄默知识即是以教师个体经验为存在形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肯定了教师的参与和建构的作用。强调教师的缄默知识,即是强调教师个体的教育生活体验,强调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能关注和重视教师个体的缄默知识,给予教师更多的主动权,那么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并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3.有利于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一直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融合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毋庸置疑,一种教育理论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经过教育实践的检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往往有一种相互脱离乃至对立的趋势。杜威曾说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弊病。一方面,这是由于对抽象的、宏大的理论和原理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实践的索然无趣。理论与实践如果不能相互统一,不能融于教师个体的经验之中,那么教师个体的经验最终也难以生长。”[3]因此,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肇端于教师个体的经验过程,而具有强烈的個体经验色彩的教师缄默知识则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只有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理解、内化,才能将其转化为教师‘自我的概念,进而对教师教育行为产生实质的影响。实际上,这种‘自我的概念即是一种缄默知识,是教师在实践中建构的个体知识。”[4]所以,重视教师缄默知识,可以使教育研究回归教育实践本身,并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

(二)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必要性

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即是将教师个体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可被教师个体、集体或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的过程。

1.促使教师个体经验知识结构化的要求。对教师个体来说,教师缄默知识具有逻辑性差、缺乏体系及瞬时性的特点。因为,教师缄默知识往往是产生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它是对一定特殊问题的直觉把握,若脱离了这一情境,教师就难以自觉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也就不可能进行知识迁移。所以,常见的情况是,教师或许在某次教学活动中运用缄默知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遗忘。因此,如果能将教师缄默知识外化为显性的语言、符号,并且以结构化的方式储存起来,那么这些缄默知识就能获得稳定性,并提高重复运用的可能性。这样,将能够充分发掘教师个体的经验、体会、潜能,发挥教师创生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2.促进教师群体知识共享和交流的要求。对学校教师的整个群体来说,每个教师的个体经验知识都是有限的,仅仅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积累经验不仅费时费力,有时还会难免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而得不到纠正。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将使教师个体积累的经验知识得到共享和交流,使其他教师能够获得启示。通过间接经验的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和专业发展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这样,每一位教师的个体知识都能够为其他教师学习、内化、加工、创新,从而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知识增长。

四、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策略

(一)教后反思常态化

教师缄默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它是在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中不断生长和形成的。所以,若要将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并且使反思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一部分。当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其教学设计的执行情况,如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适当,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合理,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恰切,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如何都有着自己的体悟和反思。如果不把这些教学反思予以固化,一时的感触很容易转瞬即逝。教师可以通过做反思性札记(如课后札记、课后小结、课后教学自我评价、教学日志)的手段将自身的教学反思以文字记录的形式组织呈现出来。这样,教师能够更加系统地认识和思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内隐的教育理念在显性化之后,将会有利于教师进行批判和修正。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校教务活动中,教师的工作量和任务量实际上是非常繁重的,在备课、上课、评改作业及应对教学检查等事务性工作的压力下,教师很难有闲暇时间来经常性地反思、分析和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所以,学校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简化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冗余环节,为教师留足教学反思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学校管理者要培养教师形成反思的习惯,使教学反思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主动行为。

(二)传播途径现代化

信息网络技术时代的来临为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当今,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终端,互联网对个人工作生活的影响和渗透无处不在。信息网络技术极大地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成本,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频率,从而加快知识的流动和传播。例如,博客、微信等各种社交媒体的应用能够为广大教师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类社交媒体上,教师可以记录和整理自己对于日常教学实践的心得、发现和体会,并且可与其他教师进行共享和讨论。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个人的缄默知识显性化,同时还可以分享、借鉴和学习其他教师的缄默知识。

因此,学校应当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创造技术条件。可以建设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利用网络知识资源库来管理和归纳教师的经验知识。如OA网络办公系统,方便了学校教师内部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政府和学校都应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从而为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提供技术支持。

(三)研修体系组织化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教师自发组织形成的,以“分享(资源、知识、经验、观念等)、合作”为核心精神,以共同的目标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5]共同体内的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彼此提供精神支持和動力,可以有效促进共同体内部的知识传播,从而有利于教师缄默知识的交流。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例如科研活动小组、教研活动小组、新老教师交流活动小组。这些教师学习共同体既可以是本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既可以是本校的,也可以是跨校的。他们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目标动力和知识需求,通过围绕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将有利于澄清一些观念和认识误区。在教师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等媒介,来把自身的观念、意象外化。这样,可充分促进教师自身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四)校园氛围和谐化

要促使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外部的条件或策略支持仍是不够的,学校要从根本上建设一种鼓励知识传播和交流的知识共享型校园文化。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但却支配着人们活动行为的隐性力量,如果一个学校没有鼓励合作和交流的和谐文化,那么所有的促进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外部支持手段都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当学校教师或工作管理团队能够团结、紧密地合作,真正以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目标时,知识才能有效地交流和传播,才能形成一种知识共享型的校园文化。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体现这种校园文化,如可以定期举行教师经验交流座谈会,增进教师彼此的了解,促进感情交流,促进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专业的认同,使学校教师乐于分享、乐于合作,使教师缄默知识的传播能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评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学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赖晓杰.国内对隐性知识及其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8).

[5]商利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师教育专项课题“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2013/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广顺,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云,222200)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