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17-06-20广西南宁市英华学校姚前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5期
关键词:画卷乌云雷雨

广西南宁市英华学校 姚前珍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垂、黑沉沉、越来越亮、渐渐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雷雨前、中、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雷雨的不同变化。

三、教学难点

能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准备

Ppt、雷电交加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巩固字词句

1.谈话: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和文中的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而且还知道了雷雨这一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并且也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老师要先来考考大家。

2.认读字、词、句。(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

过渡:从小朋友们刚才的朗读声中,老师发现你们已经把上节课学的知识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真是太了不起了,为自己鼓鼓掌吧。

3.回顾课文的结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雷雨这篇课文的?(个别提问)

师板书: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1~3) (4~6) (7~8)

过渡:《雷雨》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三幅美丽的画卷,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画卷,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走进画卷,感受自然

画卷一:雷雨前

1.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1~3自然段,思考:雷雨前作者描写了哪些天气现象?

2.交流反馈,师板书:云、风、雷、电

3.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乌云的?

出示:( )的乌云,( )地落下来。

①指名填充句子。

②请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句子,理解“满天、黑沉沉、压”这几个词语。

练习:你能说几个“黑沉沉”这样的词语吗?

③出示ppt,引导小朋友观看乌云图片,感受乌云遮满天空的壮景。

4.指导朗读,读出雨前压抑、烦闷的感受。

过渡:满天的乌云,有一丝风吗?(没有)哪里看出没有风?(生答)

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理解“一动不动”,演一演。

②给“一动不动”找个近义词朋友。

③思考:为什么蝉一声也不叫呀?(因为天气很闷热)

5.学习第2自然段

①请小朋友们快速地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风的句子。(指名回答)

②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指名读、齐读)

—提问:“忽然”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理解“乱摆”,用动作进行演示。

③指导朗读。

④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提问:句中为什么不用“爬、落、掉”,而用了个“垂”?

指导结合图片理解“垂”。

6.学习第3、4自然段

过渡:作者把云和风写的如此精彩,谁能读读第3、4自然段,带我们走进电闪雷鸣的画面?

①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分组读、齐读)

②观看图片、视频,感受雷电交加的壮观景象。

③引导理解“越来越……”。

比较句子:

A、闪电亮,雷声响。

B、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④练习:

A、乌云越来越( )

空气越来越( )

风越刮越( )

B、例:小男孩长得越来越高了。

西瓜长得越__越__了。__

越__越__了。

走进画卷二:雷雨中

1.默读第4~6自然段,想一想:雷雨中的雨有没有变化?如果有,请用“——”画出雷雨变化的句子。(小组合作探究)

2.请小组代表反馈探究结果,师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小了

3.“哗、哗、哗”说明雨下得怎样?可以用个什么词来形容?(倾盆大雨、大雨如注)

4.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雨很大?(都看不清了)

5.指导朗读。

6.“渐渐地、渐渐地”这两个词能去掉吗?这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问题?

7.指导朗读,体现出雨逐渐变小的过程。(学生练读——个别读——师范读——学生齐读)

画卷三:雷雨后

1.课件出示雨后图片,引导观察,提问:你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生答)

师板书:

天(亮) 空气(清新)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小朋友们迅速地读一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用“O”圈画出雨后的景物。

3.学生反馈。

4.提问:这些景物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上——下)

5.齐读第8自然段。

①彩虹是怎样的?谁才会挂?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②那么,蜘蛛是怎样的呀?为什么用“坐”。

6.欣赏雨后美景图片。

(三)整理画面,迁移内化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2.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为什么能把这场雨的前后变化写得这么细致?

3.小结。

(四)作业设计

写一写: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画卷乌云雷雨
中国画卷
雷雨天
罗米的画卷
绘就最美生命画卷
《雷雨》中的“雨声”
乌云
雷雨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乌云小黑
变戏法的乌云(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