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

2017-06-19敖攀琴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软实力

敖攀琴

【摘要】海洋文化浓缩了国家文化的精华,代表国家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前,通过海洋传播的外来异质文化,也可能影响国家文化安全。国家应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繁荣海洋经济,转变海洋建设理念,进而夯实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石。

【关键词】国家文化 海洋文化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海洋文化体现了国家文化的外向性、多样性、创新性和完整性

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外向性。海洋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异类文化融合的结果,比陆地文化更为“开放”,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的交通路线不需要“铁路”和“公路”进行人工铺设,而是自然形成。这样四通八达的天然通道,必然产生天然开放性的文化,开放的贸易政策和开放的思想。这就告诉我们,文化交流越多,国家就越强盛;闭关自守、锁国禁海,国家只会日益衰弱。

海洋文化的地域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沿海地区是海洋文化的孕育地与发源地,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又通过交流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的海洋文化。首先,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海洋文化,具體体现在中国有辽宁海洋文化、齐鲁海洋文化、吴越海洋文化、岭南海洋文化、闽粤海洋文化、潮汕海洋文化等。在这些海洋文化地区中,无论法律制度还是风情民俗,乃至饮食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其次,同一个国家的海神信仰也具有地域性。比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渔民崇拜鲸,尊称其为“过龙兵”,在鲸鱼经过时渔民焚香烧纸对其祭拜。

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创新性。先进的海洋文化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海洋地位的提升,一个国家要想成为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需要从意识形态上重视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思想内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识与自由思想,外延涵盖着当代的科技发明、商业流通与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增强了民众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文化自觉与自信,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

海陆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共同进步构成了国家文化的完整性。海洋文化在陆地文化中增加了自由、竞争、冒险等特质的海洋文化元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注入新的内容。海陆文化的交织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国家文化的内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海洋是由陆地的内部孕育而成,许多高原和山区曾经是海洋。正是这种变化,使在今天看来远离海洋的居民,也带有海洋的历史文化。该自然现象还衍生出“沧海桑田”之类的常用词语,用来比喻人生变故、事事无常。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注重加强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的协调发展,实施“海陆统筹”的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内陆文化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我国在保持中国海洋文化的先进性时,尊重中华千年文化积淀与传承传统民族海陆文化,进一步将海洋文化纳入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

海洋文化对国家文化的影响

通过海洋传播的外来异质文化影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提出来的,主要指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没有遭受其他文化的侵蚀与破坏,能够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力。海洋是流动的资源,连接着五大洲的众多岛屿和陆地。人类借助海水的流动性将一地一域的文化通过航海传递到异域他乡,产生了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流动性和互动性。异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漫长的海洋疆域线,容易让大量的异质文化介入。这些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在国家性质、主流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着巨大差异,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我国多数地区濒临海洋,为异域异质文化之间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辐射与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海洋文化产业较为薄弱,影响国家文化传播。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繁荣海洋文化的基础,是海洋文明崛起的支撑点之一。我国已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建设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研究尚待深入,影响国家文化发展。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是实现国家海洋核心利益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推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国家更为有效地维护海洋权益,有助于夯实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应担当起发挥和激发海洋文化的实践价值与效用。我国几千年以来一直以陆地文化为中心,对于海洋文化的重要性始终没有充分的认识。海洋文化长期成为中华文化的补充与点缀,尚未受到人文社会科学界重视。民众海洋文化意识不强,学术界对于海洋文化的研究边缘化的趋势依然存在。相关研究成果尚未系统化,未能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结构、功能和基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长足发展。

加快海洋文化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一,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海洋文化与世界海洋文化接轨。中国海洋文化软实力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重视与利用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各海洋国家围绕海洋科技、经济、资源和岛屿主权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软实力的竞争,而该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海洋文化,具体表现在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制度、海洋法律等文化因素。海洋文化是一个国家在某一地区或者在世界海洋文化竞争中,最持久和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所在。海洋文化软实力下降将会危及国家文化安全,是意识形态中的重中之重。

第二,繁荣海洋经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潮流。海洋经济发展本身就含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没有海洋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国家,国家正逐步实现建设“海上长城”的战略思想。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海洋经济对于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首先,要建设海洋文化强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海洋文化自信。通过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推进海洋文化体制、观念和内容的创新。应当注重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人们喜闻见乐、民众参与度高的方式推广海洋文化,从而树立我国东方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文明大国形象。

第三,转变海洋建设理念,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世界各国争夺海洋文化话语权,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海洋权益领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对海疆历史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的缺失。中国海洋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海洋开发与管理史中,如果中国的发展在别国看来是合理的,就会较少遇到他国的抵触,如果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且不会威胁他国的核心文化,那么他国就会主动追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参考文献】

①王志东:《蓝色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软实力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中西文化对比之贝壳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