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探究策略,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017-06-19陈芳利陈伟
陈芳利 陈伟
[摘 要]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需要紧扣教材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具体应做到:在探究中促进内容感知的个性化、在探究中促进情感表达的个性化、在探究中促进思维创新的个性化、在探究中促进感知过程的个性化。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个性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60-01
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学生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主观能动性,内心涌动着强有力的认知冲动。这些都是学生深入文本内核,解读文本的重要资源。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开掘、运用这些资源,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一、在探究中促进内容感知的个性化
探究性学习可以是深入地揣摩语言文字,也可以是透过文字表层追溯信息的生长点,还可以是在阅读文本中引发的反思。
如教学《绝句》时,在学生朗读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探究:“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富有层次的问题,将学生的探究引向了文本深处,个性化的领悟层出不穷。有学生说:“诗中的‘杏花雨说明杏花盛开,而杏花在春天开放。”有学生说:“杨柳在春天才会长出嫩芽,诗中的‘杨柳风就暗示这首诗写的是春天。”还有一个学生居然从“沾衣欲湿”中体悟到了“蒙蒙细雨就快要把衣服打湿了”,由此联想到春雨。
教师通过艺术的引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收获了丰富而有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强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感知,提升了学生品读鉴赏古诗的能力。
二、在探究中促进情感表达的个性化
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引路人,不仅要关注文本中的美词佳句,更要重视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借助鲜活的文字去撞击学生敏感的心灵。当学生与作者的思绪交融,形成共鸣之时,个性化的表达就会喷涌而出。
如教学《广玉兰》一文的结尾时,在经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广玉兰图片的观察等一系列铺垫后,教师问道:“作者是那么喜爱广玉兰,也说出了喜爱的原因,你的内心喜欢它的什么呢?”这一提问,让学生步入思考。不一会儿,就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我喜爱它那默默无闻的绿叶,始终用自己的谦逊守护着花朵,呵护着美丽的玉兰花。”“我爱广玉兰的纯洁美丽,更被它的顽强生命力所折服。”“我觉得广玉兰的花瓣更美,白中透着绿,在阳光的映衬下,犹如白玉一般晶莹剔透。”……学生的思绪如潮水般奔涌,内心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从而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
教师运用简单的提问,引领学生进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与文本形成了一次次深入而交心的对话,实现了情感抒发个性化的目标。
三、在探究中促进思维创新的个性化
阅读兴趣是推开阅读教学大门的金钥匙。阅读兴趣的激发,不但要提供喜闻乐见的阅读情境,还需要开拓更为宽广的领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进行形式的创新。一方面提升学生全员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借助适切可行的个性化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知。
还以《广玉兰》为例,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广玉兰的美,以及图片带来的视觉上的美之后,教师顺势拓展:“这些形式,都让我们看到了广玉兰的美,还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展现呢?”经过激烈讨论后,一位平时好动的男生抢先说道:“可以演双簧。”学生们也开始附和:“还可以用相机拍摄。”“编个舞蹈。”这时,一个女生摆弄着小手:“用手影也可以的。” ……
教师提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分组,发挥自己的特长,任选一种表现形式,展示广玉兰的美,为学生搭建起发挥个性的舞台。
四、在探究中促进学生感知过程的个性化
在阅读探究中,教师必须多考量学生的原有经验,并与之巧妙的勾连,从而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各自不一样的精彩。
如学完《夜晚的实验》后,教师为练笔订制了热身实验:学生自由分组,并自主承担相应的工作,字写得又好又快的做記录员,“劳技小能手”负责用绳子固定瓶子,其他成员则负责点蜡烛、向水里撒盐、往气球里装可乐等。教室里每个学生都忙得不可开交,到处是专注的表情、惊讶的眼神、细致入微的动作,还有轻声的交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经历的实验,进行小练笔。
学生从实验中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感受到了不同的精彩。最终,每个人都能准确、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心中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和认知。
总之,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紧扣教材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到文本实践过程中,促进其认知效益的深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