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2017-06-19张棠
张棠
摘 要: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因此,必须了解逆反心理的表现,分析逆反心理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方法,有效地防范和消除这种逆反心理。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19-01
0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生理的发育,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
高年级是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总处于心理的矛盾状态。因此,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所以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渐渐产生逆反心理。
2.学生好奇心受阻,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高年级多数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你越禁止我越要干,你越不让我看我越要看,越不接触我越要接触一下。好奇心过强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往往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逆反。教师管得越厉害,学生逆反心理就越强。
3.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现在的有些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在教育孩子时,唯恐孩子不听,反反复复、唠唠叨叨……这些都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情绪上产生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
部分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存在着敷衍应付的想法,不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得课堂上死气沉沉,呆板乏味,学习意志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分数的高低,急功近利,对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以法官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不入眼的学生”,或体罚,或侮辱,或白眼相加,使学生产生敌对情绪并反其道而行;有的教师忘记自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往往要求学生早起早睡,努力学习,自己却打麻将、玩纸牌,不看书、不阅报,从没有认真备好一节课,知识贫乏,不能很好地以身作则。这种状况下,教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调控意识
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尤其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要有爱心、耐心、宽容心,要讲究教育和批评的艺术。要努力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真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处理问题要公正、公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2.充分尊重,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仔细观察和理解孩子,尊重他们合理要求,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尽量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对立情绪,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换位思考”,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3.学会倾听,进行心灵沟通
面对学生的叛逆,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理解他们的情绪,去和孩子交朋友。比如,有学生因家庭父母亲不和,早饭没人煮,早上第一节课连续迟到几次,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怎么回事?为什么老是迟到!罚扫地三天。”该生不服,于是产生逆反心理,干脆来一个破罐子一摔到底,地一天没扫,迟到天天依旧。如果这位教师能换一种做法,课后找这位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倾听这位学生的心里话,问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就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从学习、生活、内心的需求等方面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有的放失,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
4.要正确教育和引导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克服消极有害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