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食果桑的品种选择与建园技术

2017-06-19魏立刚张和禹王伟孙建祥张传洲

果农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无籽果桑建园

魏立刚,张和禹,王伟,孙建祥,张传洲

(1合肥桃蹊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2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00;3井冈山市森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吉安343100;4海宁周王庙镇陆联苗圃,浙江海宁314000)

鲜食果桑的品种选择与建园技术

魏立刚1,张和禹2,王伟3,孙建祥4,张传洲1

(1合肥桃蹊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2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00;3井冈山市森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吉安343100;4海宁周王庙镇陆联苗圃,浙江海宁314000)

为丰富果树品种多样性,弥补园区早期产品空缺,增加游客采摘乐趣,2011年合肥桃蹊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浙江引进白玉王、韩国大白珍珠、无籽大十、四季果桑、台湾长果桑等鲜食果桑品种共计20000余株,种植在三十岗乡汪堰村。现将果桑在合肥地区的品种选择与建园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鲜食果桑在合肥地区经过5年观察记载,部分品种表现出早熟、丰产、优质、抗旱等优良特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中白玉王(图1)和韩国大白珍珠(图2),市场销售和游客采摘量小,宜小面积种植;四季果桑(图3)挂果期长,但果实较小,含酸量高,宜小面积种植;台湾长果桑(图4)怕冻害,需设施栽培,投资成本较高,适合观光园做高端产品;无籽大十果桑(图5)在市场上深受欢迎,栽培效益高,值得大面积推广种植。为满足合肥市场需求,经观察比较,2014年公司再选购无籽大十桑苗15000株。主要种植在合肥市新桥机场基地和合肥市滨湖牛角大圩基地。

图1 白玉王

图2 韩国大白珍珠

图3 四季果桑

2 标准建园

2.1 园址选择

果桑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涝性较差,不宜在低洼地建园,土质以壤土、沙壤土为好,以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灌溉条件,排水通畅、无工业污染、交通便利的地块建园最佳。

2.2 园区整地

栽植前进行土地平整,并翻耕一遍,翻耕深度35厘米左右,采用“高垄深沟”栽培模式,根据规划的行间距开沟作垄,挖好排水沟,垄沟深40厘米,腰沟深60厘米。在垄中间沿着种桑苗的一条线上撒施商品有机肥或腐熟的农家肥(如牛粪、猪粪、鸡粪)1000千克+磷肥25千克+氮磷钾复合肥25千克,混合后撒施,并旋耕整平等待栽种。

图4 台湾长果桑

图5 无籽大十

3 合理定植

采摘园定植采用稀植大冠,便于游客进园采摘,株行距3米×6米,每亩栽35株。生产园采用株行距2米×3米,每亩栽111株。定植时,挖50厘米×50厘米× 35厘米的坑,桑苗扶正,根系均匀向四方伸展,当土填到一半时将苗子轻轻提起摇动,使根系舒展后再填土,边填土边踩实,直到与地面持平。定植后浇足定根水,加速土壤与根系的密接。

4 幼树管理

果桑定植当年以培养树形及健壮挂果枝为主。第2年开始结果,为实现早期丰产,在幼树管理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4.1 定期浇水

定植后,待桑苗发芽浇一次透水,并覆土。后期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浇水。

4.2 抹芽追肥

⑴幼苗新梢长到10~15厘米时,抹去多余的弱芽,选留分布均匀的2~3个壮芽。

⑵进入6月份后幼苗新根生长稳定,每株追施尿素50克,距苗20厘米外挖3~4个坑穴施。7月中旬以后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3次,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4.3 新梢摘心

待新梢长45厘米时进行摘心,摘除长势较旺的枝条,每根枝条留2个芽枝,多余的抹去,以培养理想树形和健壮结果树。

4.4 中耕除草

除草可人工或化学除草,化学除草可用草甘膦。喷除草剂前树盘周围杂草由人工锄除,不能喷到苗体而产生药害。

4.5 病虫防治

种植当年5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可用40%毒死蜱1200毫克/升预防桑螟、叶蝉等叶片害虫。每25天左右喷洒1次,要求叶面、叶背喷洒均匀。

4.6 幼树培养

果桑采用中干养成法来培养树形,桑苗定植后,在离地40~50厘米处剪去,养成主干,发芽后在主干上留2~3个健壮、位置均匀的新芽,其余疏去。

4.7 秋季施肥

10月中下旬开始施基肥,让树体积累充足的养分,安全越冬。株施商品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如鸡粪、猪粪等)1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250克+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50克。

4.8 冬季修剪

待完全落叶后进行冬季修剪,剪去枝条顶端15~20厘米的嫩梢部分,充分利用养分,提高来年的产量和品质。

(作者联系电话:15256571607)

猜你喜欢

无籽果桑建园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盐边县果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蓝莓建园技术
苹果建园技术
阆中果桑产业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桑树快速丰产建园技术
果桑篱架匍匐式栽培技术
无籽刺梨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茶桑示范基地高标准建园技术
无籽刺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